(眉山中铁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90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选取的患者均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B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治疗,A组新生儿在B组的基础上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将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量化处理后,分别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统计,并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在A组中,总有效率为95.6%(43/45);B组中,总有效率为93.3%(42/45),A、B两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不显著(χ2=0.2118;P>0.05)。在治疗后,A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均要显著低于B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间的差异显著(χ2=8.0726;P<0.05)。结论:结合使用蓝光照射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快速缓解患者的病痛困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06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blue light. Methods 90 neonates with jaundic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All the newborns were born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B grou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B group of neonate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 group of newborns in group B on the basis of the blue light irradiation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newborns treatmen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after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in the form of data to statistics, a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options. Results In group A,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6% (43/45). In group B,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 (42/45),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 was not significant (χ2=0.2118;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bilirubin in newborns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P<0.05),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χ2=8.0726;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blue light irradi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clinical efficacy is bette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igh efficiency, while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rapid relief of patients with pain, worth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Neonatal jaundice; Blue light; Therapeutic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特点等情况[2]。并且有研究发现,患儿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3]。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工作非常重要,会对患儿的正常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探究将我院收治的90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选取的患者均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纳入标准[4]:①确诊为黄疸的新生儿;②静脉血中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比容>65%的新生儿;③脐血胆红素>51.3μmol/L(3mg/dl)的新生儿。排除标准[5]:①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或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患者;②排除对实验药物过敏的患者;③排除免疫抑制剂使用者;④排除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⑤排除中途转院或停止治疗的患者。将选取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新生儿。A组中,男25例,女20例;体重2.9~3.6kg,平均(3.3±0.2)kg;B组中,男23例,女22例;体重2.8~3.7kg;平均(3.2±0.1)kg。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B组:给予患者酶诱导剂、益生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结合使用蓝光照射治疗。使用的仪器为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首先对患者使用蓝光照射,时间控制在3~6h,然后停止照射3h左右,之后再对患者进行照射,连续治疗2~3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患者在治疗完成后,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等症状基本消失,相关检查显示趋于正常,则治疗“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还需继续观察治疗,则治疗“有效”;患者的病情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更加严重,则治疗“无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6]情况,包括患者的TBIL、IBIL、DBIL水平,分别记录后取各组的平均值来进行统计学对比;③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常规和血糖情况,血常规主要对患者的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进行检查记录,然后取各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④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对应病例数,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针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x-±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在A组中,治疗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分别为30、13,总有效率为95.6%(43/45);B组中,治疗显效、有效的病例数分别为28、14,总有效率为93.3%(42/45),A、B两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不显著(χ2=0.2118;P>0.05)。
2.2 两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比较
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的TBIL、IBIL、DBIL水平分别为(224.6±18.9)、(178.2±16.2)、(19.3±3.4),B组患者的TBIL、IBIL、DBIL水平分别为(368.6±23.6)、(304.6±24.9)、(28.6±4.8)。将A、B两组的胆红素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和血糖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数量以及血糖值分别为(9.5±2.4)×109/L、(154.9±14.3)×109/L、(128.4±11.2)g/L和(6.5±1.7)mol/L;B组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数量以及血糖值分别为(11.6±2.7)×109/L、(264.3±16.2)×109/L、(134.4±12.3)g/L和(4.5±1.2)mol/L。将A、B两组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和血糖值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A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4例(2例发热,2例腹泻),占8.9%,B中,一共有1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6例发热,4例腹泻,5例皮疹),占33.3%,两组间的差异显著(χ2=8.0726;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新生儿黄疸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也较多,包括先天性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缺氧和感染、胆道畸形、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新生儿肝炎、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如过量输血使血红蛋白增高,溶血病,血肿)、胆红素排泄减少(如早产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肝炎,胆道闭锁)等[7]所导致的。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在新生儿出生后36h内出现黄疸,或成熟儿生后24h,未成熟儿生后48h出现黄疸;或生后第5天才出现黄疸。黄疸最早出现于面部,随胆红素的升高在躯干、四肢出现,最后波及手心足底[8]。有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持续7~10天不退的情况,成熟儿持续2周以上,未成熟儿则在3周以上,或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并且有的患儿的溶血性黄疽多呈杏黄色或桔黄色,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新生儿黄疸会给新生儿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后,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高于205.2μmol/L(12mg/d1),早产儿高于256.5μmol/L(15mg/d1),结合胆红素高于25.65μmol/L(1.5mg/d1)。导致疾病出现的原因也较多,首先,孩子在宫内的时候,氧气的供应是相对不足够的,以及尽量多的从胎盘获得氧气,身体就会产生多些红细胞以加快氧气的运送,而宫外的空气中氧气充足,身体内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多出来的红细胞就会破坏而释放出胆红素来。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超过一定的数值,就会在皮肤上显现出黄染。同时,还有一个原因,胆红素是在肝脏代谢的,而孩子的肝功能未完善,不足以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增加的胆红素。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因此,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尤为重要,一旦出现了新生儿黄疸情况,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时稳定病情。同时,若新生儿在后期出现了黄疸的情况,可以适当多晒太阳,吸收紫外线,必须是室外,裸漏一部分皮肤。并且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如果出现了白色大便的情况,一定要送医就诊。新生儿母亲也要注意饮食,母乳是给新生儿提供营养的重要渠道,乳母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辣食物。在本次研究中,将我愿收治的90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来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结合使用蓝光持续照射来治疗的患者,疗效与不使用蓝光持续照射的患者之间差异不大,但该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更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8.9%,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结合使用蓝光照射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快速缓解患者的病痛困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谱春.新生儿黄疸实行蓝光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1(05):104-104.
[2]李举,郝晓广.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7(01):121-122.
[3]孙红芹.新生儿黄疸应用蓝光治疗效果分析及不良反应临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9(03):33-34.
[4]黄冬梅.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09):1298-1301.
[5]杨帆.80例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8(23):133-134.
[6]王玉梅.间歇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9(04):347-348.
[7]李学峰.间歇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3,06(22):110-111.
[8]胡碧环,赵阳,何映珊等.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6(01):33-34.
论文作者:贾友洪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胆红素论文; 患者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蓝光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