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论文_保权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论文_保权斌

云南省富源县十八连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655507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够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以及发扬,并为新时期群众文化提供更多素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灿烂文明以及劳动人民丰富生活的精华, 新的时代背景下, 需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并借助多途径使其融入到新时期群众文化中, 依靠群众参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具有传承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传承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劳动人民五千年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传承形式、发展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其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起源于劳作、模仿田间劳作以及闲暇之余娱乐活动等,例如最为常见的民间音乐、舞蹈等,具有消除疲劳作用的娱乐活动,其由人民群众创作、传承、发展而来,并且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涉及面比较广泛,其中涵盖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喜剧以及传统手艺技术等,根据对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并且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表现。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群众文化,同时也发展与群众文化,将其中精华部分世代相传经过广大劳动人民的筛选、创新,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群众文化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其核心目的是自我娱乐、自我教育。将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汇集在一起,组织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双向满足提供好的保障。最初的群众文化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特点,它由群众创造,由群众参与,时代特征非常鲜明。中华民族文明史体现在社会生活、劳动活动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沉积,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俨然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构成,充分发挥着协调作用,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群众文化活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凭借它的崭新一面,成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针。群众文化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估量,呈现独特魅力,引起多方重视。人民群众的求美、求乐心理差异较大,群众文化是平衡这种差异的最佳方式,因此深受群众的拥护及支持。为了全面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繁荣的目标,我们需要了解掌握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作用,才能了解群众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分析

3.1转变观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均注重地方特点,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研究价值较高,但是缺少继承人,影响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继承,在不能传承的情况下何谈发展。当前部分继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不愿意将其公开,这种态度需要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过程中,需要转变态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应主动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并积极地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伸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融合期间,需要持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的群众文化特点相结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非物质文化发展中可逐步形成一定的产业化发展,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行业需求,通过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并形成具有品牌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曲艺等,通过产业化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并丰富群众生活。

3.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具有活态性,它以技艺、声音形象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延续下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很重要,要发展群众文化必须要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在经济上给予民间艺人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让民间文化得以存活、传承下去。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在现代都因为生活原因被传承人放弃而消失的,在云南曲靖也有很多的非遗项目,但好多传承人都年事偏高并且没有学徒,甚至有的项目已经没有传承人了。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对这些人才的鼓励、扶持,给他们一定的带徒津贴。

3.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群众、贴近现实

人类掌握世界所需的精神文化的基本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生活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求真、求美的本质力量,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体现出向善的优良品质。人们会从中受到熏陶,形成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思想,人们也会改变不良的观念,形成创造世界,把握未来的良好价值取向。在新时期阶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群众,要贴近实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要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文化需求。比如国家倡导群众过好传统节日,把元旦、端午节、中秋节设置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目的在于让国民过好传统节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现代社会文化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结合。

3.4提高管理部门与群众的参与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以及融入群众生活中需要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依靠群众的力量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提高群众参与度方面应强化多部门联合,依靠文化部、宣传部、民族宗教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基层党组织等多个部门的综合力量,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与发展。比如可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群众特点,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宣传教育,并由专人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群众文化中的融合。比如借助社区力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定期在社区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竞赛,寻找真正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自发组建发展团队。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让群众在日常文化生活中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并愿意自觉参与其中。

结论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形式,也积极地回馈与人们的生活。广大群众必须积极保护并继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宣传,在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置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良好沟通,健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置,积极地利用优秀文化活动的形式,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底蕴。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引导,切实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群众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尚亿琴.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7(3).

[2]吴小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1).

[3]范喜红.群众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探索[J].牡丹,2016(12X):111-112.

[4]曲英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J].戏剧之家,2016(13):264.

论文作者:保权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论文_保权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