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稳定条件下外贸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人民币汇率论文,货币政策论文,财政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外贸进出口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受亚洲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影响,199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出现了自198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也是16年来的最低点,为-0.38%; 出口增长速度,自1998年4月开始逐月下滑,全年出口仅增长0.5%,全年进口下降1.55%。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从未来一段时期来看,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市场需求锐减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继续,同时世界经济进入增长趋缓的调整期,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增加了我国出口的难度。特别是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地的亚洲一些地区对我国进口的需求急剧下降,这是造成我国外贸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2.价格竞争更趋激烈
我国外贸出口在价格竞争方面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亚洲特别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使其获得了价格比较优势,而且也成为抑制该地区进口需求的重要因素;二是发达国家拥有的经济科技优势也使其享有价格比较优势。显然,这对我国出口产生了双重巨大压力。
3.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近年来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趋于普遍,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商品反倾销和设限有愈演愈烈之势。以欧盟为例,自1979年至1997年底对华反倾销调查共立案71起,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反倾销政策随意性极大,这种状况无疑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同时也使我国有关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4.外商直接投资较大幅度下降
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是589亿美元,下降7.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为456亿美元,仅增长0.7%。协议投资额则下降了29%。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以及出口和进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均在50%左右(1998年分别为48.68%、44.06%和54.73%),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特别是一些外商投资者对加工出口业的投资的减幅较大,必然影响其出口的增长。
5.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的制约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进展缓慢和出口商品质量总体水平偏低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外贸出口。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已经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转变,1998年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到83.6%(比1997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6.4%。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不尽人意,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迟缓,突出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过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依然较小。我国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并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1998年为36.2%、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仅为3%左右, 而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都在70%以上。
6.国内出口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国内出口环境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出口增长的因素,例如相当多的国有外贸企业尚未摆脱困境、亏损严重,竞争力低下,缺乏发展的后劲;近年来日益猖獗的走私、逃套汇、骗汇和骗退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干扰破坏了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由于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尚未得到彻底治理,外贸经营恶性竞争依然流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出口环境。
7.心理预期的影响
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说法不绝于耳,甚至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外汇黑市也颇为活跃。日益加剧的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了贬值的潜在压力,这种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市场心理预期不仅成为今后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杠杆,因此,努力推动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增长,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外贸增长的效应分析
1.近年来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效应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汇率调整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机制实现的。一国汇率水平的调低将导致该国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例降低,而一国汇率水平的调高将导致该国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对于进口来说,则正好相反,汇率水平调低将使该国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而汇率水平的调高将使该国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下降。因此,调低汇率意味着鼓励出口、抑制进口,而调高汇率则会刺激进口、限制出口。
1981年以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先后进行过五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均为汇率下调),从调整汇率对外贸进出口产生的效应来看,除了1990年的汇率调整外,其余几次的汇率调整效应都比较明显,产生了刺激出口和抑制进口的政策效应。如1986年汇率下调后, 1987 年出口增幅比1986年的出口增幅提高了14.34%,进口增幅比1986 年的进口增幅降低了0.84%;1989年汇率下调后,1990年出口增幅比1989年的出口增幅提高了7.62%,进口增幅比1989年的进口增幅降低了16.79%;1994 年汇率下调后,1994年出口增幅比1993年的出口增幅提高了23.0%,进口增幅比1993年的进口增幅降低了17.79%。人民币汇率的这几次下调, 对改善贸易收支状况也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例如198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差额为逆差119.7亿美元,1987年逆差减少到37.7亿美元;1993 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差额为逆差122.2亿美元,1994年转变为顺差54亿美元 (参见表1)。 1990年人民币汇率下调是一个例外,由于1989年我国发生政治风波后,许多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贸易制裁,造成1990年我国进口的负增长,1991年西方国家相继放弃对华贸易制裁,从而导致当年我国进口的大幅度增长,受此影响1990年人民币汇率下调对我国外贸进出口产生的调整效应较弱。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时间 调整前汇率 调整后汇率 调整幅度
1981.01 1.5303 2.8000 -82.97
1986.07 3.2000 3.7000 -15.63
1989.12 3.7221 4.7221 -26.87
1990.11 4.7221 5.2221 -10.59
1994.01 5.8000 8.7000 -50.00
时间出口增幅进口增幅 贸易差额
1981.01
+21.47(1981) +9.99(1981) -0.1(1981)
1986.07
+13.13(1986) +1.56(1986) -119.7(1986)
+27.47(1987) +0.72(1987) -37.7(1987)
1989.12
+10.56(1989) +7.00(1989) -66(1989)
+18.18(1990) -9.79(1990) +87.4(1990)
1990.11
+18.18(1990) -9.79(1990) +87.4(1990)
+15.70(1991) +19.57(1991)+80.5(1991)
1994.01+8.01(1993) +29.00(1993)-122.2(1993)
+31.91(1994) +11.21(1994)+54(1994)
注:1.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额;
2.调整幅度与进出口增幅均为%,贸易差额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制作。
尽管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几次调整对促进我国出口、改善贸易收支状况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不可否认,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连续下调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汇率调整对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无效。汇率调整有助于改善贸易收支状况,但无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就是说通过调整汇率可以对外贸进出口总量水平的调节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则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导致不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来看,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将取决于外贸结构调整成效。因此,与汇率的调整相比较,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汇率频繁下调不利于外经贸企业的改革。当前,我国一些外经贸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陈旧、经营机制僵化、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等问题。人民币汇率的连续下调,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外经贸企业产生了对人民币贬值的依赖性,寄希望于汇率下调来增加效益,而不是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降低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来提高效益。显然,这种状况有悖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初衷,即为外经贸企业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这样不利于外经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深化我国外贸改革和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单纯的货币贬值无助于一国出口的长期竞争力的提高,相反由于过分依赖价格因素则会导致长期竞争力的下降。我国的实践已证明,正是由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稳中有升的压力,促进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逐渐改变长期以来依靠本币贬值刺激出口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再次,汇率调整存在着时滞效应。根据J曲线效应理论, 在通过汇率变动调节贸易收支的过程中存在着时滞问题。由于价格弹性在短期比在长期小,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价格弹性才能充分作用,从而汇率下调之初贸易收支状况非但不会改变,而且还会出现恶化。汇率下调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表现为“J”形曲线;汇率下调后贸易收支逆差继续扩大;逆差扩大减缓并逐步回归到原有的逆差水平;贸易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一般认为,J 曲线的长度大约为6个月到一年左右。 我国在进行人民币汇率调整时需要重视汇率调整的时滞效应,以减少由此而产生的负效应。例如,我国在1989年12月到1990年11月期间,不足一年之内连续两次下调人民币汇率,造成两次时滞迭加,减弱了汇率调整的效应。
第四,汇率调整要求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在调整汇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政策效应的局限性和负效应,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通过与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确保汇率调整的政策效应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当前下调人民币汇率的效应分析
在我国当前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人民币贬值的呼声又起,认为通过人民币贬值就可以刺激外需以达到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不仅可以扩大出口,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那么,当前如果下调人民币汇率,究竟能否达到扩大出口和增加外资流入的政策效应?对此需要进一步分析。
(1)当前人民币汇率下调促进外贸增长的效应微弱
一般来说,汇率下调的主要目的是奖出限入,即鼓励出口、抑制进口。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下,人民币汇率下调难以发挥刺激出口的作用:
首先,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制约,人民币汇率下调难以大幅度增加出口。去年以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贸易额随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受制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此时纵然人民币汇率下调也不会引起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商品需求的相应增加,所以我国出口需求弹性很小。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一国货币实际贬值改善其经常项目的条件,只有当一国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和大于1时, 该国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才可能扩大贸易余额。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贸易余额对汇率的反映弹性公式为:
E=(V[,x]/V[,m])(D[,x]+1)/(D[,m]/S[,x]-1)-(S[,m]+1)/(S[,m]/D[,m]-1) (1)
式中:E为贸易余额对汇率的反映弹性;D[,x]为出口需求弹性,D[,m]为进口需求弹性,且D[,x]〈0,D[,m]〈0;S[,x]为出口供给弹性,S[,m]为进口供给弹性,且S[,x]〉0,S[,m]〉0;V[,x]为当前出口额,V[,m]为当前进口额。 如果要使人民币汇率下调产生扩大贸易余额的政策效应,必须满足E〉0,即:
(V[,x]/V[,m])(D[,x]+1)/(D[,m]/S[,x]-1)-(S[,m]+1)/(S[,m]/D[,m]-1)〉0(2)
当S[,x]=S[,m]=∞时,上式可改写为:
(V[,x]/V[,m])(-1-D[,x])-D[,m]〉0(3)
由于1998年我国出口与进口总额分别为1837.6亿美元和1401.7亿美元,则V[,x]/V[,m]=1.31,由此(3)式又可以改写为:1.31(-1-D[,x])-D[,m]〉0,即:
-D[,x]-D[,m]〉1+0.31(1+D[,x]),式中D[,x]〈0,D[,m]〈0
在我国出口需求弹性很小的情况下,要满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和大于1的条件,必然要求进口需求弹性很大。然而, 我国的进口需求弹性也很小,1998年上半年大约为-0.11,全年约为0.78。 在进出口需求弹性都很小的情况下,不仅无法满足-D[,x]-D[,m]〉1,而且更不可能满足-D[,x]-D[,m]〉1+0.31(1+D[,x])。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试图通过调低人民币汇率来实现扩大出口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受贸易方式的制约,人民币汇率下调难以大幅度增加出口。目前我国外贸结构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工贸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56.8%,而一般贸易仅占40.4%;1998年加工贸易进口在全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已达48.9%,一般贸易则仅占31.2%。由于加工贸易是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在国内加工产品再出口,因此加工贸易的基础是进口,如果进口受阻或进口成本过高,必然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当前,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调,无疑会增加进口成本,使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使其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其结果将导致出口的减少。占全国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加工贸易出口如果出现问题,势必造成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度滑坡。再次,受贸易伙伴的制约,人民币汇率下调难以大幅度增加出口。从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来看,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约占30%—35%、对亚洲地区的出口约占50%—60%(1998年为53.43%)。 由于亚洲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出口的扩大。当前亚洲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一些危机爆发国的经济还未复苏,经济还十分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调,将不利于亚洲货币金融的稳定,很有可能引发该地区新一轮竞争性货币贬值,其结果必然延缓亚洲经济复苏的进程,进而也影响到我国的出口。如果周边国家货币贬值的幅度大于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幅度,那么人民币汇率下调刺激出口的政策效应就不复存在,从而使汇率的调整毫无实际意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调,也有可能对港币汇率和香港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于香港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持香港及其港币汇率的稳定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特别是在信心方面的支持。如果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就会加剧港币的压力,使人们在心理上孤立港币,从而对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目前内地与香港在经济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经济方面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可以说是唇齿相依,例如1998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中,香港占21.1%,继续位居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之首;又如1998年我国从香港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总额的41%。因此,香港的稳定有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内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于香港的稳定以及港币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人民币汇率下调对吸引外资流入的促进作用较小
汇率下降对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促进外资流入方面来看,由于东道国汇率下降使外国公司财富增加而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东道国,而且实际汇率下降可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初始投资成本降低,使得达到以东道国货币表示的注册资本额所需的母国本币减少,其结果使跨国公司能更多地依靠内部融资获得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了外资流入;从阻碍外资流入方面来看,由于东道国汇率下降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获利年度以任何形式汇回母公司的本币减少,从而不利于外资的流入。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调,对吸引外资流入的促进作用不会太大,主要原因有:
首先,汇率下调将动摇外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吸引外资之所以能够稳定发展,与亚洲一些国家外资的纷纷撤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的稳定和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果人民币下调,不仅会影响外商投资者对我国的投资信心,甚至还有可能减少已有投资。由于汇率波动将增加外商投资的风险,而风险增大时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溢价以抵消可能出现的损失,最终促使其放弃部分投资项目。
其次,汇率下调将使外商投资者利润汇回损失大大增加。外商进行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并将所获利润的全部或一部分汇回。到1998年底,我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达2700亿美元左右,如果外商投资利润率以20%计算,外商可获得投资利润约540 亿美元,假定外商将其所获利润的50%用于国内再投资,而将另外50%的利润汇出,那么1998年就要汇出利润高达270亿美元。 假定人民币汇率下调10%,外商投资者利润汇回将损失27亿美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将严重影响外商追加投资的积极性。
再次,汇率变动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较小。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实际汇率自然对数值的系数为0.034,即人民币每贬值10 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GDP的比重可增加0.34个百分点。 以1998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84.7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4.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74%。假定人民币汇率下调10%, 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GDP的比重可增加0.34个百分点, 使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0.16个百分点(即4.47%×0.34%=0.16%), 从而意味着可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流入15.35亿美元(即9584.7×0.16 %=15.34)。由此可见, 试图通过人民币汇率下调而增加的这一小部分外资,在促进我国扩大出口中不可能发挥人们所想象的那种灵丹妙药式的重要作用。
当前如果下调人民币汇率,不但达不到扩大出口和增加外资流入的政策效应,而且还会产生一些负效应,最重要的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币汇率下调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改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企业在资金运营、成本核算、出口价格等方面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条件。如果人民币汇率贬值则有可能导致国内物价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国民经济难以保持适度、快速增长。
其次,人民币汇率下调将增加我国的外债负担。目前我国外债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1998年底我国外债余额为1460.4亿美元,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债务国之一。199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449.59 亿美元,外债余额已占外汇储备余额的100.99%,而且我国已临近偿债高峰,如果人民币汇率下调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外债增加146亿美元, 毫无疑问将大大增加我国的偿债压力。
三、促进外贸增长中的财政货币政策选择
1.维持汇率稳定是促进外贸增长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基础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采取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汇率政策。这一汇率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香港经济的长期繁荣、为保持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不可否认,为了维持人民币不贬值,我国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其中最明显的代价就是199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出现了16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之所以继续采取这一汇率政策,不仅出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出于维护亚洲金融货币稳定的需要。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基本状况和金融环境也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汇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有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人民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需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有利于我国国内商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并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一切都决定了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基本目标仍然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外贸增长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础。
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实现外贸的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突出表现为税收、利率以及信贷等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
2.促进外贸增长中财政货币政策的取向及其协调配合
(1)继续采取放松银根的措施
利率调整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利率,意味着货币汇率的上浮;反之,降低利率,则相当于货币汇率的下浮。因此,利率与汇率呈正比例变化。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降低人民币利率,可产生相当于汇率下浮的效应,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出口;降低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与投资成本,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出口。据测算,自1996年以来的7次降息, 已经为企业减少净利息支出约3000多亿元。从政策效果来看,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倾向依然对利率变动反应敏感。当然,利率下调在短期内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由于目前人民币实际利率高于美元的实际利率,而且我国对资本项目严格管理,利率下调对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影响是有限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的可能。目前我国8 %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然过高,可再行降低;进一步扩大央行债券回购的规模,降低回购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进行再贴现工具创新,鼓励商业银行积极进行票据贴现业务。同时,放宽同业市场进入限制,减少获得资金的“中间环节”。
(2)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质量
从当前来看,在促进外贸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上,出口退税政策是与外贸出口关联度比较大的税收政策,与其它财政政策相比,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其政策效应的发挥较为迅速和明显。为了使外贸出口不下滑太多,我国已经采取了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的措施,目前出口商品平均退税率已达到12.56%, 比以前提高了2.56%。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出口退税率的调节空间依然存在,还可至少提高1—2个百分点,因此适时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不失为一个促进外贸出口的有效措施。出口退税政策不仅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而且还包括简化出口退税手续、缩短退税时间,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才能成为完整的出口退税政策,才能确保其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因此,在适时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质量即加快退税进度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快退税进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当前来看,我国财政无力采取减税、财政补贴等措施来促进外贸增长,但至少不应再推出紧缩性的税收政策,以免抵消其它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3)解决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与防范金融风险的矛盾
尽快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随着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已进入实质阶段;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促使商业银行主动去市场上发掘潜在的优良客户;改变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将商业银行正常的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区别开来;以适当的方式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恢复中小商业银行的融资信誉,使其重返存贷款市场。
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对扩大出口的促进作用,如根据企业状况和出口产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贷款政策;在继续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和适用范围的同时,适当降低出口信贷利率;对出口前景较好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可根据情况对贷款给予延期等等。
(4)建立境内远期外汇市场
为了促进外贸增长,亟待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和降低汇率风险的长期远期外汇市场。建立外汇远期交易市场是国际上通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成本不高而效果良好。目前我国允许中行进行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实际上可视为建立远期外汇市场的起步阶段。从1997 年4月起,中国银行已开展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 目前最长期限可达6个月,并可展期6个月。这实际上就是建立远期外汇市场的尝试, 在实践中也有不少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规避外汇风险。这一市场应进一步开展业务、提供更多的工具。
(5)建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非商业性保险,它是政府为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创汇而直接或间接设立的保险,以保证本国出口企业由于进口商的原因而造成无法收汇时不受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方式为本国企业提供出口贸易的风险保障,以达到促进本国产品出口的目的。从我国目前出口信用保险的状况来看,与外贸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因此,尽快建立一家全国性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已势在必行。
(6)保持外汇储备增加的政策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政策包括合理储备水平确定与管理,同时外汇储备政策是一种消除短期内外失衡的缓冲政策,它具有短期应急性特点。由于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制约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因此对我国来说,充足的外汇储备与出口的增长一样,都成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用以解决短期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通过储备的变动来调整,这就要求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状况良好,基本上保持了增加的趋势,这就使扩大内需的政策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动用外汇储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入本币,出售外币,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这又同扩大内需的初衷相冲突。因此,需要采用必要的冲销政策来抵消外汇市场干预所造成的人民币投放量的减少,以缓解这一矛盾。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属于基本健康,国际收支仍保持收大于支的状况,外汇储备仍在继续增长,到1999年3 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1466亿美元。尽管我国的国际收支不会发生逆转,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幅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因此,要继续保持外汇储备增加的政策,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
标签:人民币汇率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需求弹性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香港汇率论文; 价格弹性论文; 人民币贬值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汇率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外汇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