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和方法(一)_语义学论文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学论文,基本原理论文,认知论文,目标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 语义研究简要回顾

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与语言学研究不同的是,它的发展既有语言学的传统,又有哲学的传统。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语言哲学的研究对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语言哲学影响而蓬勃兴起的语用学研究就与语义学研究形成了重要的交叉。

语义学的语言学传统最早与语文学有关。在中国,语义研究是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学主要由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组成。训诂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语言意义变化的学科。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的著作是《尔雅》,它实际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分类词典。它由叙篇(已亡)、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组成。《尔雅》对古代词语变迁的轨迹记载和解释得特别清楚。例如《尔雅·释天》在对几个与“年”有关的同义词的解释时指出: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训诂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重要贡献包括:(1)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540部;(2)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3)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等。(陆宗达,2002)

在欧洲,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一方面与修辞学、语文学有关,另一方面与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密切相关。早期的语义学就主要研究语义变化的类型、方式和原因。1883年,法国语文学家Breal发表的一篇论文把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目标明确规定为研究意义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根据逻辑学和语文学等标准对意义变化的方式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类。

20世纪的前30年间,语义学逐渐摆脱了传统修辞学中范畴概念的束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文明史等邻近学科吸取营养,对语义变化过程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语义学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刻影响。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语言的共时状态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其中的成分互相依赖,个体的意义取决于它与系统中其它个体的关系。语义学家们把这一原理应用到了意义变化的研究中。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的Jost Trier。他通过对德语中有关“知识”词语的意义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

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也称模型理论语义学(model-theoretic semantics),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成为西方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式语义学最初为形式语言,即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逻辑和数学语言,提供一种精确的语义解释。由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有歧义,句法也不精确,许多逻辑学家认为形式语义学不可能应用于自然语言。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哲学家Montague提出,形式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英语句子意义的分析中。

作为形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形式语义学的重要理论假设包括:

1)语言可以作为计算系统(algorithmic)来描述;

2)语言系统本身是自足和自主的,对它的分析不需参照语言之外的事物;

3)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的一个独立层面;

4)语法具有生成性,可以生成某一语言的所有句子;

5)意义可以通过逻辑形式语言以真值条件的方式得到描述,该逻辑形式语言的规则根据塔斯基的单一意义协调原则得到定义;

6)语义具有严格的组合性,但其重要性与句法相差甚远;

7)类推、隐喻、呈放射性状态的概念等不应包括在语言研究之列。

以上可以看出,形式语义学在一些重大理论假设上与形式语言学是一致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形式语义学一直是语义研究的一个主流学派。

认知语义学主要从语言学中发展而来,是对形式语义学的一种反动。(Albertazzi,2000:10)认知语义学对形式语义学的一般假设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1)除了作为一个计算系统外,语言是在各个层次对人类经验进行概念化和表达的一个工具。

2)语言并非一个有别于其他认知系统的模块。它反映了概念化的复杂程度(所谓的“整体假设”)。

3)词库、词法和句法形成一个由象征系统构成的连续统(这是认知语义学家们普遍承认的一个假设)。

4)语法既非生成性也非建构性(constructive)。相反,它构成了一个供个人选择使用的象征资源的总汇。

5)意义并不与外部世界“直接相联”。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主观的,情景化的,动态的。

6)语义是概念化的。它依赖心理过程的模式与内容(作为意象和神经生理活动)。

7)真值不是真值影射的。相反,它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隐喻性的,因此隐喻、原型概念、放射型范畴等等,被认为与世界知识、感知和情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们是构成语言概念化的现象(百科全书和语符学假设)。(同上:14)

尽管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在研究路子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它们并非水火不相容,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首先,它们都关心语言外指的问题,即语言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问题,尽管它们对指称和意义的看法不一样;其次,认知语义学和Chomsky语义学都强调语言结构形成中认知输入的问题(例如对部分/整体,事物/关系,映射的分析)。(Chomsky,1958,1990; Langacker,1999)

语言意义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所关心的话题。指称论者认为,语言意义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句子的意义则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状态。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意义并不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它们实际上取决于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

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最明显的分歧在于对语言命题的真值的看法上。前者把真值局限在真值条件语义学上,后者认为真值取决于由情感、意图性和行为组成的经验世界,它本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

认知语言学强调日常语言功能的丰富性,而不是像形式语言学那样武断把日常语言简化成一种形式化语言。因此,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重大分歧在于它们完全不同的目标和方法:Montague语义学基本上是关于组合的语义结果的理论,其基本做法是给句子指派(assign)真值;而认知语义学关心的是体现在语言中的人类经验意义的多样形式。(Albertazzi,2000:15)

Montague和Chomsky语义学研究的是形式语言以及常项、变项、谓词和量词等,而认知语义学则把语言意义作为心理活动的产品来研究。这些意义具有物理的基础(physically embodied),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体现了非语言经历的概念化过程。(Lakoff and Johnson,1999)在认知语义学中,情感也是概念化和意象的形式。

认知语义学特别否定的一种观点是,语义结构可以被简化为一组特征或语义标记,它同样否定的是所有的意义都可以直接通过语义原子而得到描述的概念。

2.0 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主张

与认知语言学一样,认知语义学也有几个重要的流派,例如,Jackendoff(1983,2002)的概念语义学、Talmy的认知语义学、Allwood等人的概念语义学(Allwood,1999)、Lakoff等人的隐喻理论,以及一些主要讨论语法的认知语言学流派,如Langacker的“认知语法”、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它们对语义的看法、对语法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面我们在讨论认知语言学的特点时曾提到,不同的流派虽然研究的重点不同,但在一些基本的假设和理论主张上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对认知语义学中对语义本质、语义与语法的关系、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2.1 语言意义的本质问题

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

1)意义就是概念化,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根据这一观点,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词语被看作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联想和普通百姓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主观的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渐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记忆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解释语言现象。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通过接触实际出现的词语而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立的形式模型得到描述。(MIT,1999:134-135)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g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认知语法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在基本取向方面,认知语法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共同的兴趣,但认知语法的源头和动力主要来自语言本身,只有语言分析才能为确定有效地解释语言结构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那里并没有语言学家所需要的现成模式。Langacker指出,“语言的象征性决定了意义的中心单位。意义是语言存在的理由。语法仅仅是语义内容的组织与象征。”(Langacker,1989:12)

Talmy是认知语义学的先驱人物之一。在Talmy看来,“认知语义学”中的“认知”这个词是多余的,因为语义本质上是认知的。“对我而言,……在‘语义学’前面加上‘认知’这个词是多此一举,因为语义学本质上是认知的。加上去的修饰词——除了标志传统语义学中所缺乏的心理方法外,还因为存在其他的语义学理论,它们认为意义是独立于人的大脑的。”(Talmy,2000:18)

Talmy(2000)认为,语言表达和世界上某一事物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pass through)语言使用者的大脑。认知系统,包括语言、感知、推理、情感、注意力、记忆、文化结构和运动神经控制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特征。Talmy是最早把心理学中的figure(焦点)和 ground(背景)概念运用到语义分析中的语言学家。“在焦点-背景结构中,作为某一情景中焦点的物体吸引了最主要的注意力,其特点和命运是人们关心的焦点,背景处于注意力的边缘地区,它作为一个参照体,用于突出人们关心的焦点的特点。”(同上:12-13)

关于语法与认知的关系,Talmy认为,“语法决定了概念结构。”(同上:22)封闭类语法形式决定概念(conception);开放类词汇形式包含内容。他区分了四种词类:意音词(ideophones)、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在他的两卷本《认知语义学导论》中,除名词和动词外,再没有提到另外两类词。有意思的是,他把传统语法中用于名词的概念“数”也应用到了动词上,把动词分成“单数动词”(uniplex)和“多数动词”(multiplex)。他把可数与时点性(punctual)、集体与重复(iterative)、多数与持续概念(durative)对应了起来。

Talmy(2000)总结出了人类语言意义结构的四条组织原则(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1)以图式结构为中心:语言形式的结构形式一般通过抽象的、理想的、其特殊关系常常几乎是几何型的描述的方式概念化;

2)语言的封闭类系统是最为基本和完整的概念调节系统;

3)同一概念综合体可以通过其他的概念化形式进行表达;

4)空间结构的语言表达和时间结构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平行关系。许多概念结构的相同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事物和过程,因而也在用来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的典型成分,名词和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Talmy,2000)

Peter Grdenfors在其《认知语义学的若干原则》(Some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转引自Alwood & Gardenfors,1999)一文中讨论语言哲学中认知语义与外延和内涵语义学之间的区别时也提出了认知语义学的六大原则。这六大原则是:

1)意义是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意义在人的大脑中(Meanings are in the head.)。语言的语义被看作是从语言的表达式向某些心理活动的映射(a mapping from the expressions of the language to some mental activities);

2)认知模式主要由感觉器官决定:我们可以对所读或所听到的内容构拟真实的或心理的图象;

3)语义成分建立在空间或概念空间基础上;

4)认知模式主要是意象-图式形式(而不是命题形式)。意象图式通过隐喻和换喻运作过程(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特别的运作过程)而改变;

5)语义比句法更为基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句法(句法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获得描述);

6)概念具有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概念并非建立在必要和充分条件基础上的亚里士多德范式。语义是语言和概念结构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语义学必须考虑语言的社会因素,尤其是权势关系。这一观点完全否定了Putnam的关于意义必须是非认知事物的论点。

由此看来,认知语义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认为语言意义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和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2.2 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与内容

Jackendoff是最早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语言意义与世界关系的语言学家之一。早在1983年,他就发表了《语义学与认知》(Semantics and Cognition),对语言意义与认知关系进行了讨论。1997年,他又发表了《语言能力的结构》(束定芳,2002),对语法、语义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需要指出的是,Jackendoff所提倡的认知语言学与其他的认知语言学不同,他本人也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成语言学家,但倾向于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近年来,他所提出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等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Tai,2005)我们这里重点介绍他对语义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一些看法。

Jackendoff(1983)区分语音表征、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提出了概念结构假设:

存在唯一一个心理表征层次,所有边缘信息都从此或向此映射。

Jackendoff提出,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于以下几个范畴:1)概念结构;2)外部世界;3)知识系统。人类的知识系统涉及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分类和对外部世界实体的认识,涉及到人类对实体属性的认识,以及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Jackendoff在《语义学与认知》一书中讨论了四大问题:(一)基本问题,包括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系统义与指称;(二)语义学的认知基础,包括个体化(individuation)、概念结构的句法、范畴化和语义结构就是概念结构;(三)词义,包括词汇分析中的问题和优先规则系统;(四)应用,包括空间表达的语义、非空间语义场、“表征”理论。

Jackendoff首先提出,语言研究可以有两个角度:(1)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用来讨论我们所感知和所做的一切的人类语言的意义其本质是什么?(2)从心理学的角度: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对感知和认知的本质揭示了什么?

Jackendoff认为,这两个问题其实不可分割: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就是研究认知心理学。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可以为认知理论提供新的重要证据。

Jackendoff(转引自束定芳,1996)对语义学的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了阐述。首先,他提出了外部语义学(external semantics)与内部语义学(internal semantics)这两个概念并对此进行了对比。

话语有关语言的知识 对世界的理解 世界

|←------------------→|←----------------→|←----------→|

(心理)语言学 内部语义学 感知

|←--------→|←------------------------------------→|

半外部语义学

|←-------------------------------------------------→|

外部语义学

图1 内部语义学和外部语义学

如图所示,内部语义学关心的是有关语言的知识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而外部语义学则要对话语、语言知识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解释。认知语义学实际上相当于图中的“半外部语义学”,因为它要解释的是语言知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内部语义学和感知之间的关系。

Jackendoff提出,内部语义学的基本课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意义的本质

a.人类理解世界的手段(terms)是什么?或者说,人类概念/思想/观念的形式和实质特征是什么?

b.如何将这些特征形式化以便于建立一个完全明晰和具有预测力的理论?

2)语言的对应

a.人类理解世界的手段如何有系统地与语言表达式发生关系?

b.由于受非语言知识、语境等的影响,这些手段在哪些方面与语言表达式不系统地发生关系?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之间有一个自然的分界线吗?

3)与世界的对应

a.人类理解世界的手段是如何通过感知系统与世界本身系统地发生关系的?

b.在哪些方面这些手段与物理世界不系统地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在多大程度上人类的概念/思想/观念是抽象的?

4)大脑体现

a.(1)至(3)的系统是如何在大脑中布局的,是从大的区域的角度还是从局部的神经连接角度?

b.在多大程度上这些系统表征了整个大脑系统?

5)发展问题

a.一个人是如何习得他用于理解世界的手段和将这些手段与语言表达和感知输入相联系的系统的?

b.概念的习得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由适应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遗传限制的引导?无论是在个体层次还是在种类层次?

6)进化问题

a.人类理解世界的哪些方面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前身?哪些代表了进化上的创新?

b.这些创新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体的进化创新?

以上可以看出,内部语义学原则上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结合了起来。4)-6)的问题也与生成语言学中关心的问题有关。

关于内部语义学中对真理与指称的本质问题,由于话语与世界之间并无直接的可以确定话语真假的联系,因此对句子的真假的定义就需要做相应的修正:

当且仅当世界上条件C1......Cn满足,语言L中的句子S为真。

应该修正为:

当且仅当条件C1......Cn在说话者所构建的世界中满足(受到记忆、加工的限制,假设说话者之间保持一致),语言L的说话者判断句子S为真。

这样,真理不再是句子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而是句子与说话者所构建的世界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如蕴涵、预设等也必须按照这一原理来理解。

Jackendoff指出,当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他们不是在对世界本身进行交流,而是对人们所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人们所指的事物不是世界本身的事物,而是人们所构建的世界的事物。

内部语义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必须通过一套转换或对应规则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相联系,而“概念”包含了人类知识的所有丰富性和关联性(有时被称为百科性)。但是,问题在于,这一关系是否是一种直接的关系,是否在句法和概念中间还有一个独立的可称为“语义本身”的层次。

a.句法结构语义/概念结构

|←--------------映射---------------→|

b.句法结构 语义结构概念结构

|←-----映射---→|←------映射----→|

图2 句法与语义关系

对赞成两个阶段映射的人来说,关键要说明语义结构这一独立层次的作用是什么。Katz早期(1972)把语义结构看做是只包括句子间关系,如蕴涵、同义、歧义、异常等语义关系但不包括整体的“世界知识”的表征层次。后来的形式语义学也假设这样一个语义层次。但实际上,人们一再证明,把“纯粹的语义”关系从世界知识或隐喻性构建中独立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Katz提出的语义结构是无法坚持的。

Jackendoff认为,也可以不要这一独立的语义层次,通过将因语言而异的语义部分直接作为句法和概念结构之间的映射。这一映射只对很小一部分的概念区别敏感,其它部分自然对句法来说是不透明的(opaque)。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别归结为映射比较敏感的概念因素的变化。因此,不需要一个独立的语言语义层次。

Jaekendoff提出,一个好的语义理论应该受到以下六个方面的限制(constraints):

(1)表达力。有关语义结构的理论必须具有观察适切性。应该能够表达自然语言所能表达的所有语义区别。

(2)普遍性。为了解释人类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翻译,各语言可以使用的语义结构必须具有普遍性。如果某一语言的某一句话可以直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某一句子,这两个句子肯定共享一个语义结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种语言都一定能够表达所有的意义,因为它们可能受到词库、句法结构或对应规则的限制。

(3)组合性。语义理论必须系统地解释句子成分的意义如何组成句子的意义。这一要求可高可低。罗素的要求低,他认为名词短语不一定获得同样的解释。Montague的要求高。Jackendoff倾向于高。

(4)语义特征。语义理论应该能够解释话语的各种语义特征,如同义、异常、分析性、预设等,尤其是必须解释“有效推理”。

(5)语法限制。应该选择一个能够解释对句法和词库的概括的语义理论。如果语义理论想成为一个经验科学,必须要有语法限制。

(6)认知限制和概念结构假设。除了语法限制外,还需要其他的心理表征层次,在这些层次上,语言表达的信息与视觉、非语言听觉、嗅觉、动作等所获得的信息相容。如果没有这些层次,就无法用语言来报告感觉输入,就无法讨论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因此,有一个独立的心理表征层次,即概念结构,在这一层次上,语言、感觉和运动信息互相包容。

陆俭明(2003:162)提出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大致可分为七个层面15个方面:

(一)实词的自身义

1.概念义,包括概念外延义和内涵义

2.指称义,包括诸如名词的“有指-无指”义、“通指-专指”义、“定指-不定指”义

3.语义特征

(二)实词之间的关系义

4.“格”和“语义角色”

5.论元和配价成分

6.词语之间的制约关系

7.语义指向

8.所指

9.信息焦点

(三)特定范畴义

10.某种特定的范畴(如领属范畴、数量范畴)所赋予的意义

(四)实词之间的组合义

11.句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

12.语义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

(五)句式义

13.一定的句式所赋予的意义

(六)语用义

14.语用因素所赋予的意义

(七)认知义

15.认知因素所赋予的意义

这15个方面其实也是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大部分在认知语义学的讨论范围之内。实际上,按照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一般的语言学并无多大不同,不同的是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和解释同样的语言现象。例如:

(1)Line A intersects line B.(A线与B线相交。)

(2)Line B intersects line A.(B线与A线相交。)

这两个句子在形式语义学家看来,尽管句子形式不一样,但却拥有同样的真值,也就是说,具有同样的意义。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这两个句子的意义有明显的不同,因为说话者的焦点(focus)不一样,因此所要传达的信息也不一样。

就研究内容而言,认知语义学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包括范畴化(categoriz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隐喻和经验主义(metaphor and experientialism)、推理(inferencing)等。

1)范畴化

我们的非语言认知活动中充满了范畴化现象。我们在物理和社会世界里的行动依赖我们对事物、过程、社会关系和他人的范畴化。范畴化对语言也极为重要。例如,词语可以被看作是范畴的名称。

2)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概念化包括的内容很多,后面我们将专门予以讨论。这里仅举与大脑意象和观察(mental imagery and construal)有关的一例:

(3)Tne roof slopes gently downwards.(房顶缓缓地向下倾斜。)

(4)The roof slopes gently upwards.(房顶缓缓地向上翘起。)

(3)显示说话者是从上往下看,而(4)显示说话者是从下往上看。因此,观察角度、前景和背景等因素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隐喻与“经验主义”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代表人物有Lakoff和Johnson等。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但从Richards(1965)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intercourse),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从隐喻性思维派生而来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

4)推理

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常常是超越字面意义。因此,我们对概念过程的语言表达也不需要十分详尽。只需要提及几个关键点,其他的就可以由听话者自己去推断。这样,复杂的语言结构很少是“组合性” (compositional)的。

标签:;  ;  ;  ;  ;  ;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和方法(一)_语义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