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詹青 韩瑛 陆红梅 李玮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 200137)
【摘要】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心电图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的心电图诊断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氯吡格雷,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脑心通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心电图正常者有17例,异常者43例,而冠脉造影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冠脉病变。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判定的符合率和灵敏度分别为90.0%和89.1%,显著高于其诊断符合率诊(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应结合冠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以辅助确定治疗方案,以免造成误诊误治。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诊断;疗效判断; 脑心通胶囊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9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极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数据报道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塞或猝死的危险性达20%,因此早期诊断并制定高效的用药方案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本组研究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心电图的改变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男27例,女32例,年龄29~56岁,平均(51.8±2.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辨证,排除严重意识障碍、严重心脑肝肾疾病以及并发其他影响本组研究的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本研究并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55岁,平均(52.3±2.2)岁,其中初发型心绞痛5例,恶化型心绞痛14例,自发型心绞痛6例,心梗后心绞痛5例,其中入院时ECG正常者8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0~56岁,平均(51.5±2.5)岁,其中初发型心绞痛7例,恶化型心绞痛13例,自发型心绞痛5例,心梗后心绞痛5例,其中入院时ECG正常者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询问发病史、疼痛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既往史,并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心肌酶谱测定等检查,明确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按照Judkins方法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采用多投射角度进行选择性的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狭窄处冠脉直径减少50%定义为冠脉狭窄阳性。
所有患者均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制定治疗方案,嘱患者适量运动和低脂高膳食纤维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给予每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同时给予镇定剂、吸氧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日/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日。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和心电图恢复情况。
判定标准:(1)显效:患者病情好转,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减少超过80%,心电图恢复正常;(2)有效:患者的病情减轻和缓解,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减少程度为50%~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超过1.5mm,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波幅减少超过50%,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3)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减少程度不足50%,甚至病情加重或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恢复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冠脉病变,且冠脉病变支数占病变总数的比例分布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3.讨论
心电图(ECG)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可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对心脏功能的影响[2]。但有研究报道显示,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并未表现出异常,并因此而造成一些误诊和漏诊的发生,这对临床通过心电图快速诊断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带来一定的挑战[3]。因此,正确评估心电图的应用价值,对提高临床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主要有伴随症状而出现的短暂的ST偏移伴或不伴有T波倒置,但不是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都发生这种ECG改变。ECG变化随着胸痛的缓解而完全或部分恢复[4]。症状缓解后,ST段抬高或降低或T波倒置不能完全恢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5]。伴随症状产生的ST段、T波改变持续超过12小时者可能提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胸痛患者ECG正常不能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比如发作时倒置的T波呈伪性改变(假性正常化),发作后T波恢复原倒置状态或以前心电图正常者近期内出现心前区多导联T波加深倒置,在排除非Q波性心肌梗死后结合临床也应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本组研究中,通过冠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60例患者中,有17例为心电图正常,阳性率为71.7%。患者存在病变但心电图正常,其原因可能是这些部位产生的缺血性ST-T改变向量相互中和抵消有关;另一方面,狭窄及梗死病变发生缓慢,其它分支具有侧支循环形成,代偿能力强;在静息状态下侧支循环尚可代偿血管狭窄支区域的血供,故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正常。因此,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心电图对心绞痛诊治的局限性,不能自以心电图变化作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而冠脉造影是显示病变程度的金标准[6]。
本组研究中,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脑心通胶囊和氯吡格雷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达到93.3%,显著高于对照组。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通过直接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其受体结合及激发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GP IIb/IIIa复合物活化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环化酶耦联的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缓解冠脉狭窄的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用药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提高。提示该用药方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尝试将该方案推广应用到心电图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
综上所述,心电图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临床疗效的判断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董红晶.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诊断[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79-80.
[2]吕宛咛.心电图检查在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17(35):67-68.
[3]聂如琼,伍卫.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一些问题[J].新医学,2004,35(9):522.
[4]吴凤英,刘凤君,孔亚娟,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段改变临床意义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698-699.
[5]徐蓉,邱凌,汪思阳,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672-4673.
[6]肖军,唐发宽,尹万里,等.首诊时心电图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与诊治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4):308-310.
论文作者:秦勇,詹青,韩瑛,陆红梅,李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心绞痛论文; 心电图论文; 患者论文; 不稳论文; 造影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胶囊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