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兴起的“家教”热_北京家教论文

悄然兴起的“家教”热_北京家教论文

悄然兴起的“家教”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社会上的热点多,教育上的“焦点”也异常引人注目。当人们还在为择校生的高收费现象而义愤呐喊之时,身边,又悄然兴起了“家教”热。

“家教”热——热况空前

“家教”,依着笔者的理解,本应是指家长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为其聘请家庭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因材施教,以弥补班级授课之不足。它应该是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

而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家教”却似乎早已变了“味道”。

近两年,随着教育上的热点迭出,“家教”现象亦不断升温,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记者前些日子就曾接到两位亲友打来的电话,要求代为推荐家教老师。其情殷殷,其语切切,让人不忍拒绝……对此,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也有同感。他说:“我校师资队伍不错,不仅有老教师被请的,中青年教师也有不少被请的,甚至行政人员也有做的。还有人找到我头上,请我帮忙找老师。我知道有的‘家教’已经发展到13人,成了大小组。‘家教’的报酬也越抬越高,成为一些教师必不可少的灰色收入的一部分……”不久前记者还曾走访了一所民间团体办得极为火爆的周末“家教”学校。据校长介绍:该校1993年有一年级只招满了两个班。而今年,还是这个年级竟招到了14个班。开学的时候,门外仍然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家长和学生。一位老太太为了给孙子报上名,都快给校长跪下了。她眼中含泪,口里诉说着:当年我儿子插队和媳妇落在了外地。如今孙子送回来了,我不能再让他耽误了。求求您就收下他吧……望着孩子们恳切的眼神,听着家长们乞求的话语,校长思忖着现有的条件……终于答复:“再增加一个班吧!”……

且慢,写到这儿,读者肯定会说,这哪里是什么“家教”,这明明还是班级授课嘛!的确如此。这,大概就是“家教”在今天出现的新景观。

调查中记者发现,“家教”的形式早已花样翻新:有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有几个人凑在一起的“家教”小组;亦有大量存在的补习班性质的“家教”班。严格地说,后者不应以“家教”定名。不过因为国家教委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曾明令禁止举办各种形式的奥校、补习班。既然人家避开了“枪口”不叫“补习”而改称“家教”,那咱也没必要死抠“家教”的概念,姑且顺其称呼,特指目前流行的这种教育现象。

“家教”的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尤以小学高年级、初三、高三为甚。而从事“家教”的老师,前几年流行的大学生打工,如今已不再吃香,最为抢手的则是一批重点或较好学校中熟悉教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

“家教”的科目:小学主要集中在教学、外语上;中学则再加上物理和化学。

“家教”的价格:据记者了解, 一对一地教, 小学一课时一般为10~20元;初中一课时一般为20~30元;高中一课时一般为30~40元。当然遇有出手大方的“款爷”,那价格上的事儿,您也就不必再问了。比较而言,小组“家教”,费用均摊,每人少则10元、多则20元不等,就要上算多了。而最为实惠的,还要数上“家教”班了。据记者了解,有些办得较好的“家教”班,一个学期(每周上一次课,每次90分钟,一学期约上16~17次课)、一门课对新参加者,才收100元钱; 对老学员只收80元。这种收费相对合理的“家教”班,最受工薪层家长的欢迎。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家教”,这一古已有之的现象,在今天温高不下,其形式、对象、内容、价格等都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家教”热——热源初探

“家教”升温,背后的原因并不单纯。现将采访内容稍加整理,记录在此,权作是初探,亦或作块引玉之砖!

“家教”热折射出当前教育上的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

首先,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要考试制度不变,“家教”就总有市场。

一位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升学率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命运,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对教师的评价等。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还会明不排队、暗排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一个学生中考6门课, 需要6本教材、6本大纲、6本练习、6本参考……最后考满了是600分。540分不一定进得了重点校;已经进了重点校的,580 分也不一定就能留在本校上高中。每门课不允许丢几分,这得学成什么样儿啊!600 分意味着失去很多东西——健康、视力、自由、个性……所以考试制度不变,却要求素质教育,只能是句空话。学生面临升学竞争,必然要求助于‘家教’”。

其次,“家教”热是家长们对校际之间存在着的不平衡现状的一种自发的调节。

学校之间硬件上的差距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软件上的差别,特别是在教师队伍的素质上,好学校和普通校就是不一样。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质量的教育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有经验的老教师和优良的教育环境的追求上。只要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满足不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需求,他们就会靠“家教”去“填平补齐”。对此一位知名校长说:“现在的教师多数还是负责任的,但多数也是苦干型的,谈不上教育艺术。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本该课上解决的内容却不得不压在了课外。”一位在普通校读书的男生说:“我们的班主任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老师,可能他挺有知识的,但是他讲的课不太吸引学生,我们不太爱听。”另一位男生说:“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讲课时老照顾那些学习差的同学,只讲最基本的题,有时还越讲越糊涂。而在‘家教’班,由重点校的老师讲课,一点就透。我能见识到各种各样的题型,我还能接触到爱学习、又学习特别好的同学,知道天外还有天……”一位在三类校读书的女生说:“我们学校教育环境太差了,周围多是不爱学习的学生,课堂纪律很乱,像我们这样想好好学习的学生也学不到什么,一堂课下来还不够教师维持纪律的呢,我们还得陪着挨批评。在这种环境里学习,我们很苦恼。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家教’的。”普通校的学生上“家教”在意料之中,而在重点中学读书的学生也不乏读“家教”者。就此,一位在重点中学读书的男生说:“我请‘家教’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将来希望留在本校读高中。”一位在55中读书的女生如是说:“尽管我是在一所好学校里读书,可我还是愿意到好的‘家教’班来听课。因为在这里我能听到与我校老师风格不同、思路不同的课,收获很大,可以使我的学习好上加好!”

再次,“家教”热是家长们对国家“就近入学”、逐步取消择校生政策的直接反应。

一位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是这么看的,她说:“‘就近入学’的政策,是国家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义务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然而它的出台却使原有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发生了阵痛。一方面,它使学校面临困境。教育是政府行为,本应主要靠政府投资,然而事实上政府的职责却在很大程度上压给了学校。以北京为例,政府虽然尽了努力,但基础教育的投资仍严重不足,学校仍需靠自谋部分经费去求生存。‘以钱择校’虽然招致社会上的种种非议,但其收入毕竟用在了教育上,成为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现在取消择校生的政策,必然使一些学校办学更加困难。另方面,它也给学生和家长出了难题。‘就近入学’的本意,是为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然而这项政策却忽视了学校之间存在着极端不平衡的事实,忽视了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的事实。换句话说,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与学生及其家长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自愿选择同时并存。‘就近入学’不许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关闭了学生及其家长选择教育的大门。那么家长们在无奈中,为了切身的利益,不得不独辟蹊径给孩子请家教;社会上的各种团体也会利用机会,挂牌招生,办起各种‘家教’班,以‘家教’为名,行补习之实。‘家教’热实际上是家长们选择教育的旁门左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是这样说的:“我认为近两年‘家教’的升温,是与政府实行的招生制度的改革有直接联系的,可以说是起了加剧的作用。‘就近入学’本是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要达到办学水平上的大体相当,否则家长们还是要择校。因为好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哪位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往三类校里送啊,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以钱择校’在明令禁止之中,而‘以权择校’还根本就见不到文件——无令禁止。我敢说哪位好学校校长的手里都有一沓有权之人的条子。能公布吗!最没法子的是那些没钱又没权的老百姓,他们怎么办?只能转而向内——给孩子请‘家教’,靠提高孩子自身的竞争力去择校。”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说:“教委应该最了解教育上的不平衡理论,应该最忌讳一刀切。而‘就近入学’的改革,实际上是超越了现有条件,搞的还是一刀切。 据《人民教育》载:目前我国中学理科教学实验仪器达标校为38.8%;教学分组实验达标校为35.4%;图书设备达标校仅为34.2%。 这种状况当然要促使人们择校,也必然会使‘家教’升温了。”

另外,我们现在的教材就基础知识的书本知识而言,在某些学科(如数理化)领域比欧美等国家难度高。

实行双休日后,总课时压缩了,而教学内容却没减多少。无奈,不少同学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上“家教”。一位初三学生的母亲说:“现在孩子学习的内容难度大。一方面孩子学习的某些知识确实当堂消化不了;另方面我不能要求他在课堂上每分钟都不眨眼,就是大人也做不到这一点,我只能为他请家教。”

还有,“家教”热是我国生育高峰滚到中学的一种自然反应。

有这样一份资料显示:以北京为例,初中毕业生1995年15 万人, 1996年16万人,1997年将有18.7万人毕业。虽然经过各种分流,仍然有很多孩子想上普通高中。用家长的话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当然愿意孩子上普通高中多学点知识了。而我们全市高中的现有条件1996年只能容纳37000人就读。 也就是说:还有很多孩子存在想上高中却上不了高中的危机。1995年有些区就出现了540分的孩子没高中上的情况! 竞争激烈,做家长的能不给孩子请“家教”吗!

“家教”热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必然产物,是有条件的独生子女家长们100%的选择。 同时也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家长自身不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失落心态的独特反应。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浓厚的家庭观念愈加使独生子女成为全家的核心。越来越多的人把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投入看成是对自己家庭未来前途的投入。而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高、投入大,并抱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态。现在40多岁的家长,正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初、高中上学。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家长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一方面他们自己不具备进行家教的能力;另方面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逝去的理想和追求加倍地寄托在孩子身上。无疑这种状况都在加剧“家教”热。

请听朝阳区一位姓朱的学生家长的自白:“我是插队回城的老知青,本人的黄金时代没学什么东西,很遗憾地过去了。我女儿现在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二。我既给她请了外语的家庭教师,也给她报了数学、物理、化学的‘家教’班。我现在的主要精力和最大的任务就是盯着孩子的学习。因为对我来讲,孩子是100%,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东城区一位在三类校上学的男生是这样描述他读“家教”的心境的:“我父母是插队的知青,回北京后都是环卫工人。我是在外地出生的,五岁才跟父母回北京。父母对我的学习特别重视,他们平时省吃俭用,攒下钱来给我请家教。我不能让他们伤心、失望,我只有好好地学……”

“家教”热反映着学历热和升学热,而学历和升学的再度升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东城区一位退休老教师说:“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毕竟口袋里的钱多了,为了自己的孩子舍得花钱,愿意以这种形式投资教育。有些大款自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点。社会上谋职、评职、晋级都需要文凭,文凭再度吃香,当然会掀起文凭热。有社会需要,就必然兴起‘家教’热”。对此,一位青年教师认为:“‘家教’的升温反映出学历的升值,它是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对教育片面的、不成熟的认识的反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自然的。马克思曾经分析:当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充分显露出来并发挥作用时,科技将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石,教育的地位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对教育的轻视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对教育的狂热”。

“家教”是国家实行双休日后部分家长为孩子们所作的一种选择。

宣武区一位学生家长说:“现在双休日,孩子去哪儿玩也不放心。初中的大男孩儿也不能老关着呀。上‘家教’班很好!无非是周末还像平时似的早点起来,侍候他出门。这样他既不会到社会上学坏,又学了知识,还养成了不睡懒觉的好习惯,对他一辈子都有好处。”另一位家长也说:实行双休日后,孩子们可去的地方并不多。公园玩一次就行了,也不能老去呀!没地方去,不补课行吗!能让孩子上‘家教’的家长还是不错的呢,还有些家长光顾自己挣钱,撒着孩子满街跑呢。现在社会大环境并不太好,什么污七八糟的东西都有。所以周末‘家教’班为家长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看来“家教”的不断升温,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内外各种矛盾、困难不断汇集、冲撞的特殊产物。

“家教”热——热象评说

对“家教”热的现象,人们利益不同,站得角度不同,自然评价也就不同。

学生:心态共同,评价有异。

共同的心态就是:前途所在,不得不服从家长安排。一位高一的男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说心里话,没几个学生是心甘情愿上‘家教’的,因为‘家教’毕竟牺牲了休息时间和玩儿的时间。”不同的评价在于:“家教”的效果不同,自然对“家教”的评价不一。赶上质量好的“家教”,学生自然高兴。他们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增强了本人在班里甚至全年级的竞争力,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分儿上去了!一位在基础薄弱校读书的男生说:“以前我的学习在班里总排不上号, 现在总排在前5名。我当然很高兴。我认为上高质量的‘家教’班还行,有点负担也值。”然而赶上效果不好的“家教”,学生自然不满意。记者采访到的一位女生是这么说的:“我所在的家教小组,刚开始是4个人, 现在已经发展到12个人了,12人并不都是同一年级的。老师一会儿给这几个讲讲,让这几个做题;一会儿又给那几个讲讲,让那几个做题。这种学法儿互相干扰,效果不太好。再有,人一多,在老师家上课或在学生家上课都不方便,我们小组已经换了好几个学习地点了。”

家长:有急,有忧,有无奈。

急者,上不了好学校是利益攸关的大事。因为按照有些家长的观点:上不了好学校就意味着上大学有难度,上不了大学就意味着将来谋职会受影响。因此上“家教”之事与孩子们没商量,想上也得上,不想上也得上。对这些家长来说,不是上不上“家教”的问题,而是上什么形式的“家教”更好的问题。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家长说:“我认为,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好处是因材施教;而上“家教”班的好处是有学习气氛、培养竞争精神。”忧者:找一位好的家教老师并不容易。有位女孩的妈妈告诉我:她为孩子已经换了四次“家教”。“第一位是个男大学生,刚上了两次课,就把他辞了。因为让一个男青年带着一个小女孩不合适。第二位是个东北籍的女大学生,她跟孩子的关系倒是不错,经常陪着孩子玩。但她不熟悉教材,孩子又不可能把自己的学习用书提前借给她,每次来了她还得现翻书。教学效果嘛,就题目帮助解题还可以,却谈不上讲清来龙去脉。我是想给孩子请老师的,不是为给孩子找朋友的,所以也把她辞了。第三位是老朋友介绍的一位特有名的老教师,人家教的是真好!但都是朋友他不好意思收钱,我们也觉得给人家多少钱也不合适。少了,对人家不尊重;多了,多多少合适呀?我们也不愿意老欠情,所以就自己不去了。最近,我们又给孩子报了一个‘家教’班,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家教’班离我家远,孩子自己去不了,好不容易一个大礼拜,我还得陪她学习半天……”无奈者:不是每个家庭都为孩子请得起家教的。一位小学五年级男孩的母亲说:“我的孩子一直学习还不错,就是外语老跟不上,在这方面我和他爸都帮不上忙。前些日子他外语才考38分,老师当众批评了他,孩子自尊心挺强的,到家就哭了。听说他们班不少孩子请家教老师了,我们也动过心思,但一打听价格,就不积极了。因为我和孩子他爸都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职工,企业效益不好,我俩收入都很少,且不固定。上‘家教’怎么也得一二百块,这点钱对有些家庭不过是一顿饭,而对我们就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家教老师: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明别人向你推荐:某某的“家教”做得特火,每月的收入比工资翻出好几倍呢!而当你访到他(她)时,他(她)们总是找各种理由回避、推脱。即便找到熟人实在躲不过了,他(她)们也总是吞吞吐吐,只谈自己做家教的好处及优势。对自己的收入则会守口如瓶,只言听说有的老师怎样;或言我知道有的学校如何。不知为什么记者就是体会不出“理直气壮”的感觉来。某中学燕老师说:“我做‘家教’主要是近几个月的事,而且都是同事介绍来的孩子,不好推脱。现在在我这儿学习的几个孩子,都是普通校的学生。谈到负担,我认为没加重什么。都是教了多少年的内容了,不用备课。我讲的内容会比学校提前点儿。我会讲到什么类型的题,有几种算法,哪种方法最简便;还会讲这类题容易发生哪些错误,难点在哪儿等。我认为‘家教’对想学习的孩子是有用的。他们在我这儿听了课后,回到学校里再听,接受能力就强了,学习效果一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也上来了。”一位小学的徐老师说:“我讲课比大学生当家教的有优势:我能讲出道理来,比如一个概念,我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是几年级学过的什么概念推导来的,为什么用在这儿……”

办学者:坦言陈辞。

一位周末“家教”学校的校长说:“我认为‘家教’的升温不见得是坏事。按道理这类学校根本无需办,但前提是各校的水平要差不多,否则必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家教’。它起码能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我认为只为赚钱的‘家教’班的寿命肯定长不了。我知道有的小学利用周末办起了这样的‘家教’班:原班学生配原班教师再炒一遍教过的内容,结果学生烦、家长反,没过多久就散了。我们的‘家教’班从一开始就注意教学质量,所聘教师都是真正水平高的、有责任心的、讲奉献精神的。我们每个班还配有专职班主任,不仅管学习,还管学生的思想。另外,我们还注意因材施教,按水平分班,没有通融的余地,尽量做到在一个班内水平大体相当。我们收上来的学费,除去租教室、印片子、交各种税、给上级部门创收等外,给所聘教师的实在不如有些单位多。我们不为赚钱,确实是在为平民、为工薪层办教育。我们虽然从不做广告,但到我们这儿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

校长:普遍有所微辞,不过是程度不同、用语的轻重不一而已。

师大二附中校长林福智说:“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是可以请‘家教’的:一种是特长教育。这方面学校往往提供不了系统的帮助,满足不了孩子的特殊需要。另一种是学习上实在跟不上——或因病了一段时间,或因智力上慢点某一段没学好。这两种情况下请短期的‘家教’是可以的。现在出现的情况是从头到尾地请,而且是与校内炒着同样的内容。对这种情况我的态度是反对的。这种‘家教’的弊病:一方面对学生是残忍的,学生们太辛苦了。本来他们的学习时间就够长的了,课下还有不少作业。好不容易盼来周末,‘家教’又把这点可怜的、仅有的时间占了,这不符合教育规律。另方面好老师固然重要,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靠非智力因素——兴趣、毅力、动脑筋等等。因此家长主要应该配合学校在养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学生学习不好,教师课下有责任进行辅导。多数教师还是欢迎提问的。你越向他请教,他越高兴。我常向学生及其家长讲,放着学校这么好的条件,你们不充分利用,实在太可惜了。目前‘家教’的负作用是在养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上意义不大。一些学生依赖‘家教’,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讲,使课堂效益降低。再一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在外兼课,增加身心负担,势必会影响校内教学。往‘钱’看,是一种误导。”实验中学副校长张锦斋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请‘家教’无可非议。但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变态。‘家教’热必然牵扯到一批好学校的老师,这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腐蚀。辅导学生学习本是教师应尽的义务,然而‘家教’热的兴起,使一些教师把本该校内履行的职责推到了校外。极端的例子是:个别教师要求自己教的孩子的家长请自己做‘家教’,高明点的是教师之间互相介绍、互换学生。还有一个问题是‘家教’的效果到底如何?家长往往满足于请了就得,良心上安了。其实学生的问题很多都出在非智力因素上,而‘家教’有多少还管教育!把‘家教’作为赚钱的手段的老师是不会全身心地投入的。最终被应付的是学生。我校曾出现过还没放学,就有外校的学生到教研室来上‘家教’的情况,影响很不好。我们明确提出了不准在校内搞‘家教’。但对八小时以外的‘家教’就不好管理了。”李金初校长说:“目前‘家教’热的发展有些扭曲、变质,复杂化了。对此我们不好管理。我们学校坚决不允许把校内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放到校外去,这是职业道德不允许的!”

教育理论工作者:纵横捭阖、所论颇具穿透力。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关鸿羽认为:“我国的家教渊源流长,1860年以前的私塾即是家教性质的个别教育。我国现在的学校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提高了教育效益。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即标准化、同步化、‘一刀切’,难于进行个别化教育、难于因材施教。目前兴起的‘家教’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从理论上说这不是坏事,‘家教’是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只要学生及其家长有这个需要,就有家教存在的市场。但现在社会上一些家长给孩子盲目请家教,却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是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北京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季萍说:“‘家教’热首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次必然要增加家长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问题是:有谁能够保证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到损害!当家长的投资使孩子择校或升学成功时,一切还好说;当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找来的‘家教’效果不理想时,谁该对此负责!再有,‘家教’热使一批优秀教师骤然身价倍增,也必然使其所在的重点中学或较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这实际上是教师的隐性流失。我认为‘家教’升温越高,校内教育的损失就越大。一位优秀教师业余辅导的几位学生,可能是以牺牲校内几十位学生为代价的,教师有可能由于额外的劳动而使早已紧绷的神经彻底崩溃。‘家教’热实际上会导致正规教育师与资的流失。对‘家教’热的反思是极有意义的。第一,它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供不应求。这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主要是在教育的规模和教育的数量上,而不是在教育的质量上。而社会通过家长择校、请好教师做家教等,主要表现了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这提示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重视规模和数量的同时,尤其要重视质量的发展。第二,义务教育也必然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曾开展过一场‘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大讨论。一些人认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一种强制性行为,与市场无关。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这样。义务教育既是国家的强制性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正成为家长们自愿选择的行为。因此政府在制定义务教育政策时,不考虑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需求是不现实的。随着劳动力市场和知识市场的形成、成熟,教育市场也将形成。义务教育的经费是由国家供给的,但并不是说国家给多少就是多少,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必定受整个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经费投入不足或使用不当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市场的混乱。国家因经费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学校自筹经费是不合逻辑的。学校理应靠教育质量求生存,应该是学校办得越好,学生越多,经费就越充足。如此教育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目前做不到。因而,国家在制定义务教育政策时,既要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特征,又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并提供确实可行的保证措施。这些措施既要有强制性,又要具有合理性、现实性。”

“家教”热——热归何方

当记者面对这一问题而掩卷深思之时,首先跳入脑海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家教,这一古已有之的教育现象,在今天的社会大背景中,被赋予了种种不应有的重负。因而“家教”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其本来面目。

如开篇所述:家教应该成为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对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而目前升温的“家教”热,却多集中在“吃不了”的后进生和“吃不饱”的尖子生身上,对现实中存在的几乎“没的吃”的特长生,则因择校取消了特长分而较少光顾。这种偏向的热度就明显地带有择校和升学等功利的目的在其中。其结果,必然导致家庭、社会联手行动,身不由已把学生塑造成只精通书本知识、专会应考的书呆子。常此以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这与我国21世纪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第二,家长的盲目、学生的盲从、一些教师的趋利固然令人遗憾,而更该反思的是政府的政策。

一个事物在一定时期温高不下,必有其存在的根由。就多数老百姓而言,他们无暇顾及政府的苦心,而更多的是被实际利益所驱动,“自发”成势。利益的指挥棒在多数情况下都比理念的呼唤更奏效。因而要使“家教”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无需阻流,也不必禁止,而只需在引导上下功夫。具体说就是及时调整利益的指挥棒。面对如今教育上的矛盾与困难,科学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就当前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对义务教育的再认识及对教育规模与质量关系的再认识。

第三,家长请‘家教’、教师教“家教”,纯属私人行为,政府无权干涉。当前的紧要问题是提醒广大家长要避免请“家教”的盲目性。

就这个问题关鸿羽副教授谈了两点意见:一是,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请‘家教’。有三类学生:一类是尖子生;还有一类是特长生;再一类是后进生。后进生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智力差点,真跟不上,但学习态度很好;还有一种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脑子一点也不笨,主要是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问题。尖子生有‘吃不饱’的问题;特长生有‘没的吃’的问题;后进生里的第一种有‘吃不了’的问题。对于这三种学生我认为可以请‘家教’。而对于第三类中的后一种情况,我认为就不该请‘家教’。这种孩子在哪儿都一样,学习上自己不努力,不是‘家教’就能解决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主要是个教育问题,是家长怎么配合学校严格要求的问题。如果家长不分析自己的孩子,一味请‘家教’,甚至自己图省事,把孩子推给家教老师,那就害了孩子。孩子会养成依赖思想,认为反正课上不听讲回家还有家教老师呢,结果学习成绩反而会下降。二是,请什么样的老师最好。有些家长急病乱投医,请来的家教虽学历挺高,但讲授能力差,又不熟悉教材,整天陪着孩子玩,甚至帮孩子做作业,这样的家教有害无益。严格地讲,合格的家庭教师应该人品好;有教育、教学的经验;不仅教知识、还教做人、教学习方法;熟悉教材,能抓住教材的难点、重点,对孩子百思不解的问题一点就破;懂教育学、心理学等。总之教师的素质是‘家教’的生命所在。

第四,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对“家教”市场加强管理,使家教这一职业早日走入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家教作为非正规教育的补充,必然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家教的生命在于教师的素质,呼吁有关部门出面培训和管理家庭教师,并培育和发展健康的家教市场。相信到那时会有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之人从事家教工作;相信家教市场会步出误区,走向成熟!

标签:;  ;  ;  

悄然兴起的“家教”热_北京家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