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析论文_张长春

张长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行业也随着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各类构筑中被广泛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裂缝问题是其最为焦点的问题,本文就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主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总建筑面积61 138 m2,最高为 100m,地上 23 层,地下 3 层。裙房为框架结构。基础为梁板式筏板基础,长126. 05m,宽72.8m,占地 9 176. 44m2。采用 C40P8 混凝土,设计使用寿命为 50 年。

2 施工技术

2. 1 前期准备

1)建立组织,确保责任到人建设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目标控制,目标决定组织,而组织是实现目的的决定因素[2],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就必须对整个工作进行结构分解,然后再进行合并和组合,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确保责任到人,界面清晰。

本工程根据后浇带的设置,把整个作业区域划分为 4 个流水段,依据流水段设立工长,为工长配置技术员、质量员、物资员,全面负责和协调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工作,直接对总工负责,向总工报告工作,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执行层指挥链清晰,具有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特点。决策层以总工为核心,其他各部位紧紧围绕在总工周围,为总工的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但不能发出指令,所有指定均由总工发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集中群体的智慧,又能采用集中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还能避免多头指挥,具有协商式组织结构[3]的特点,如图 1 所示。

这种组织结构综合了直线职能和协商组织结构的优点,并克服了它们的不足,具有决策速度快、指挥层次少、指挥链清晰责任明确并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特点。

图 1 快速反应指挥体系

2)物资供应,确保万无一失为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确保不留施工缝,在对图纸工程量进行准确计算的基础上,按每小时用量的1. 2 倍要灰;将机械设备安装到位,并对这些设备(含备用设备)进行试车,确保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根据养护保温要求,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计算,并把这些物资运到指定仓库。

3)技术准备,确保培训到人依据“抗放兼备”的精神,把整个基础按照后浇带划分为 4 个流水段,这种做法既有利用组织施工,又有利于释放应力;在结构应力集中的区域和易裂的边缘部位提高配筋率,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严格验收程序,上道工序合格后方能开始下道工序,确保每道工序受控;对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针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确保每个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做到“应知应会”。

2. 2 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条件为:

(1)

式中:σx为最大拉应力; 为粉煤灰的强度影响系数; 为标准抗拉强度;K 为安全系数。即混凝土的拉应力不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不会产生有害裂缝。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配合比,是预防和控制有害裂缝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拉应力的直接原因,因此在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首要任务是减少水泥用量和使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其次是尽量减少用水量,控制收缩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当每增加10kg水泥时,其水化热使混凝土升 1℃;28d 龄期时,水泥的实际利用率仅为 60%~70%,分析发现30%~40% 的水泥仅起填充作用,不仅不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而且带来产生裂缝的风险。因此,本工程在设计配合比时,采用了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并尽量减少用量,加入适量的粉煤灰、矿粉和减水剂。使混凝土的致密性提高,抗渗性和耐久性增加;在减少用水的情况下,增加混凝土的黏度,使坍落度控制在 170mm左右,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性。选用粒径大且拌合后致密的骨料,能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性,因此,根据图纸钢筋的布置,选用 5~31.5mm 连级配的石子和 2.8~3.2mm 的中粗砂。为保证混凝土自身质量,本工程采用“四步法”配制混凝土。①设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抗裂控制值。根据公式(1),确定 (t)/K 的控制值为2.14,根据文献[1]确定热工计算的控制值。②制订配合比可选方案,进行抗裂计算和热工分析后,确定取优方案,这样做可减少不必要的混凝土试制。③混凝土试制,在实践中检验设计配合比的合理性,确保万无一失。经过多次计算和优化,最终确定 7,28,60d抗压强度分别为31.6,36.3,50.8MPa 且60d 抗渗试验加压 1.4MPa 时未渗水的混凝土配合比(kg/m3)如下:水泥∶碎石∶砂∶水∶JD-10HG∶粉煤灰∶矿粉=265∶960∶770∶169∶9.46∶126∶39。热工计算[4-6]值如表 1 所示,满足规范要求;最大拉应力σx为 1.87,满足抗裂计算[7-9]要求。④控制混凝土水化环境。

2. 3 浇筑工艺

由于工期需要,本工程只能按进度计划在 12月份浇筑,考虑到“混凝土施工尽量避开炎热天气和昼夜温差大”的原则,根据当时的天气预测,窗口日期选定在 -3~2℃的 12 月12日到 15日。浇筑前,按“施工前检查表”的要求,对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等进行最后检查,并确保用电持续供应、隐检合格、抄平到位。浇筑时实行现场交接班,在确保无隐患和每项工作都交接到位后,上一班方可退出工作面。工序如下:泵管、地泵架设→混凝土到现场→开机润管→浇筑、振捣→赶平→第 1,2 遍压实、找平→养护→测温监控。

2. 3. 1 地泵及泵管架设

按照混凝土浇筑由远到近、沿长边浇筑的原则布置泵管,地面段采用“管路地锚拉钎法”、工作面段采用“木方法”固定,这样做不仅使泵管固定牢固,保证泵送压力,而且减小对钢筋的扰动;由于基坑深度达到 25. 2m,为减小混凝土自重而造成堵泵管,采用 3 个阶梯逐步到底的方式架设;为防止热量的散失,保证“入模温度”,对泵管采取保温措施。

根据该流水段的特点和工期需要,共布置了 3台地泵和布料机(1套备用),保证布料机的软管布料左右交合,2 台布料机倒退浇筑,由于软管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所以能保证浇筑高度≤2m,控制了自由落差,从而防止混凝土离析、分层。

2. 3. 2 浇筑作业

浇筑作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体积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好坏,它是控制有害裂缝产生的关键环节。浇筑前,先用水润滑管壁,然后采用相同配合比的去石水泥砂浆试泵,确保混凝土顺利通行;正式泵送混凝土时,先用慢速泵送,待混凝土到达工作面后再以正常的速度泵送。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料斗内混凝土应保持在缸口上 100mm 到料斗下150 mm,严格控制时间间隔≤20min,若出现意外情况,则每 5min 正转 3~5个行程,使管内混凝土蠕动,避免管内混凝土泌水离析和堵管。为了提高泵送效率,本工程采用由远及近、沿长边浇筑的“斜面分层法”浇筑,自然流淌形成斜面放坡,分层厚度控制为 40~60mm,底板采用 3层浇筑、梁柱采用 5 次浇筑完成,目的在于防止冷缝的产生和有利于热量散失。根据工程经验和测算,确定在混凝土表面温度为 5℃、初凝前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

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以不出现气泡和不下沉且有浮浆溢出为准。为使水分和气泡溢出表面,振捣时以“快插慢拔”为原则,防止上面振实而下面的水和空气无法排出。由于采用斜面分层法进行浇筑,因而在坡顶、坡中和坡脚分别设 1 台振动棒,分别振实顶部、中部和底部,除钢筋较密区域采用斜向振捣外,其他部位一律采用垂直振捣,每个插点振动时间为 20~30s,间距为 1.5R(为作用半径),为了不产生冷缝,上层振捣时须插入下层 50mm。但在振捣完成后,液化状态还要维持一段时间,石子在自重作用下继续下沉,孔隙和气泡在水化作用下因混凝土收缩而形成裂缝。为了防止此种原因产生的裂缝,就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然后,用木模压实并第 1 次抺光。混凝土表面裂缝一般发生在初凝和终凝之间,因此,在混凝土初凝后对其进行第 2 次抺光。

2.3.3 养护与温控监测

经计算[4-9],本工程采用“塑料薄膜+草垫被”的养护方法,能达到里表温差≤25℃ 要求、降温速率≤2℃/d、表面与大气温差≤20℃ 的要求。实际养护周期为 18d,达到强度要求的 100% 后结束养护,尽力减小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本工程以“均匀分布、间隙相等”为原则布置测点,测点深度为构件截面积的 1/3 ~ 1/2,底板测温点如图 2 所示。

图 2 底板测温点布置

入模温度每班≥4 次,浇筑完成后,采用自动监测系统收集数据,由于混凝土水化热峰值一般在 3~ 5d,以后温度逐渐降低,因此,在前 5d 每天 2h 记录1 次,5~10d 每 4h 记录1 次,10d 后每 6h 记录1次,当达到安全温度,即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接近,大气温度与混凝土中心温度的温差≤25℃时停止测温。最大数值如表 1 所示。

表 1 监测数据最大值

4 结语

提炼出大体积混凝土自身质量保证“四步法”:①设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抗裂控制值;②制订配合比可选方案,进行抗裂计算和热工分析后确定取优方案;③混凝土试制,检查混凝土实际成型效果,如满足需要,方可批量生产;④加强养护与温控监测,控制混凝土水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GB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 建筑工程管理和实务(3 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郑海航. 企业组织论[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 单仁亮,蔡炜凌. 西山矿区煤巷掘进队典型组织结构分析[J]. 中国煤炭,2012,38(1):32-35.

[5] 胥洪旭,文丕晏. C40 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及温差计算[J].陕西建筑,2013,38(11):38-40.

[6] 李达,暴育红.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控制措施及热工计算[J]. 混凝土,2006(3):88-90.

[7] 张蔚.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J]. 福建建材,2007(5):8-12.

[8] 王潇洲.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养护措施及温度应力计算[J]. 铁道建筑,2011(8):136-138.

[9] 王辉,王连青,郝家森. 淄博体育中心体育场基础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J]. 施工技术,2008,37(4)72-74.

[10] 乔彩珍.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热工计算[J]. 山西建筑,2005,31(8):40-41.

作者简介:

张长春,1980年06月17日,男,汉族,籍贯湖北黄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论文作者:张长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  ;  ;  ;  ;  ;  ;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探析论文_张长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