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新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新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种重大关系。他要求我们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正确处理这十二种重大关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十二大关系的提出和正确阐述,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它是对我国17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最新概括和继续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十二大关系,说到底,就是要根据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认识的历史演变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着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先提出“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概念。1945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他还说:“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1〕。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要把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必须实现工业化。所以,当时毛泽东所说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现代化和工业的现代性,主要是指近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的工业化的过程。

1950年,刘少奇在一篇撰写的手稿中,提出了近代化、工业化和电气化的问题。他说:“只有工业化和电气化,才能建立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只有逐步做好这件事性,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近代化的生产事业及其它经济事业,才能使中国人民逐步地提高生产水平,能够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2〕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现代化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把近代在欧洲先进国家发生的现代化过程,称为近代化。这是相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具体内涵而言的,表明今天所发生的现代化过程,比近代的现代化具有更高的程度和更丰富的内容。刘少奇所说的近代化,正是指这种含义。

在这个时期,虽然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概念,但是,对现代化的理解,还是不那么具体的。1953年,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确定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1953年9月, 周恩来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3〕。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地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的任务。这个现代化的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4〕。 这里讲的“四个现代化”同现在所说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虽然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具体的提法上还有些不同。1963年1月, 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现在所说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他说:“我们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5〕1964年,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后来,我们就一直沿用这个“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四个现代化”的实质,说到底,就是生产力的现代化。把现代化仅仅限于生产力的现代化自然并不是全面的概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们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全面的改革。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早就指出来了。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在这里,邓小平全面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从而规定了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它的具体内容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其次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变革生产关系,使它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是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调整和完善政治上层建筑,使它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些方面,就是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基本内容。在这些基本内容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则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四个现代化就是生产力的现代化,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江泽民提出的十二大关系中的每一个关系,邓小平都作过充分的论述,所以它是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在这十二大关系中,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等,都属于生产力范畴的问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部分地属于生产力范畴;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等,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扩大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涉及国际关系和国内关系,除了部分地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以外,主要是属于政治关系和政治体制问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既属于生产力的问题,因为国防力归根到底是经济力的表现,经济是国防的基础,又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建设问题,因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核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主要是强调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它属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身建设以及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它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建设的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十二大关系中的核心,它涉及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所以,江泽民要求“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处理这个关系,我们才能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二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化了。这种认识表明,生产力的现代化虽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必须全面地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的扬弃

在当代世界上,发生过两种类型的现代化,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的性质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加以区分。但是,既然都是现代化,在它们的特殊性中也必然包含着普遍性和共同性。这些共同的和普遍的方面,表现为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它们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普遍趋势。对于这些普遍规律,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不能违背的,而是要谨慎地遵循它。

现代化理论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它基本上是属于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着多种派别,其中有一种较为合理的思想是把现代化解释为社会变迁的过程。艾森斯搭德把自己论述现代化的著作取名为《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直接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本书通过分析现代化和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与问题,试图对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问题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其重点指出,急需产生一种能不断‘容纳’各种内在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社会变迁的制度结构,以及在各种社会都能发现的形成这一结构的各个方面的能力,是现代化和现代化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7〕把现代化过程理解为社会变迁的合理之处, 在于它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的全面变革,它不仅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变革,还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多方面的变革,说明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的主编吉尔伯特·罗兹曼指出:“我们使用‘现代化’一词,并非等于‘工业化’或‘西方化’。工业化指的是创造方面的发展,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当然这是发展与现代化社会里的一个过程,但只是许多过程的一个。”〔8〕就是说,除了工业化以外,现代化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变革过程。现代化应该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整个社会的变迁过程。现代化的这种整个社会变迁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虽然都包含有特殊的内容,但其中所包含的共同内容对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应该扬弃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西方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解释为社会变迁的过程,理解为社会的全面变革,这应该说是合理的,可取的。我们党今天所理解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已经吸取了这种对现代化的认识,这也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扬弃。马克思在《资本论》一版序言中说:“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9〕从社会的现代化理论来考察,“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也就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即以一种社会结构取代另一种社会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这种社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统一。如果我们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种社会结构取代另一种社会结构,那么,现代化就是一种社会全面变革的过程。我们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现代化,才能得到关于现代化的科学概念,从而规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因此,下面的结论应该是可取的:“社会结构的变迁,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新技术的应用于生产过程,实现技术产业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由此而导致劳动方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最后导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变化。所有这些变革,构成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10〕

在江泽民提出和阐述的十二大关系的内容中,在不少方面也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积极经验,反映了现代化的共同规律。现代社会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种变化的最主要表现,它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它要求我们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经济体制中,实现宏观控制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必然要求。上述这些关系,都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共同规律,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在十二大关系中,江泽民都作了深刻的阐述,把它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提出了十大关系。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最终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第一次系统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阐述,是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反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成果。这十大关系的具体内容,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时代特征,也是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借鉴。邓小平在当时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今天,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17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我们积累了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丰富经验,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的认识,提供了一些共同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认识,比40年前毛泽东论述十大关系时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大大地前进了,从而使我们党有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并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对十大关系的论述。在十二大关系中,不仅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关系,而且对十大关系中原有的关系的提法有了新的改变,在具体内容上也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在十大关系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讲的都是生产力结构问题,属于生产力范畴。在十二大关系中,虽然也再次提出这些关系,但是,根据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情况,在具体内容和提法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例如,在产业结构上,不再提重、轻、农的关系,而是提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强调在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内容和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在地区关系上,不再提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而是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而且把这种关系也不再限制于工业的范围,而着重突出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地区发展的差距,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反映;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中,经济是国防的基础这种关系并没有变化,但是,国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等方面,都反映了现时代的特征。在生产力现代化方面,新提出了一些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都是新时期中提出来的问题。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产力自身的内部矛盾,而不是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在十大关系中,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除了分配关系以外,还包括决策体制的问题。毛泽东所主张的“每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也就是指给生产单位一点自主权。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了。在十二大关系中,把这种关系发展为两种关系,一是分配关系,即收入分配中的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即市场机制和宏观控制的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特别是对市场机制和宏观控制关系的认识,是17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重大成果,它不仅是对十大关系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它必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关系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关系,这就是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问题,这是对过去我们搞单一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否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新认识,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第三,在政治关系领域,十大关系和十二大关系都提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既表现于政治生活,又表现于经济生活。但就关系的归属来说,主要还是属于政治体制范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观点,在十二大关系中都作了全面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总的来说,主要是发挥两个积极性。根据当前的情况,十二大关系特别强调了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的权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就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也属于政治关系,但其中也还包括经济问题。毛泽东提出了要向外国学习,吸取别国的强处,虽然也已经包含了开放思想的萌芽,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限制,并未明确提出这种思想。在这一方面,17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有了重大的发展,所以,在十二大关系中,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改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对外开放,特别强调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这也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是对十大关系的新发展。

第四,在十二大关系中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新提出来的,在十大关系中未曾论及,它们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律。这两种关系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十大关系中,有几种关系不再重提,这是由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所决定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等,这些关系在今天依然存在,同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处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我们仍然还要犯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例如,在我们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中,就要作好民族工作、民主党派和党外爱国人士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大业服务。所以,这些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带有全局性,但是,它们不完全只是涉及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非关系,归根到底,是思想路线问题,它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解决的基本前提,又适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是比现代化建设更宽泛的范畴。不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关系重提,在逻辑上更加准确。在十二大关系中也没有重提十大关系中的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政治革命转变为经济建设。虽然还存在反社会主义分子,阶级斗争也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是,我们国家不再有政治犯了。在今天,不再重提这种关系,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当前实际情况的。我们可以肯定,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不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的重大关系。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阐述

十二大关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长期探索的总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发展。

十二大关系所概括的,都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这些关系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11〕。就是说,这些关系的特点是,第一,它们是带有全局性,能否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问题;第二,这些关系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第三,这些关系都是在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新问题。十二大关系的这些特点,就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依据。十二大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2〕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十二大关系,就是为了找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凭主观的愿望和热情,是不会成功的。有了主观的愿望和热情,还要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我们过去并不缺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望和热情,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律,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够,因而出现了全局性的失误。十二大关系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又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我们相信,在正确处理十二大关系的正确原则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定要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这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律,我们必须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

在十二大关系中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如果三者关系处理得好,就能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律。把它摆到了十二大关系之首,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要获得发展,根本的动力来自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且还能为下世纪我国的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以改革来推动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以,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江泽民所概括的这三者的关系是:“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13〕改革、发展、稳定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它不是局部的规律,而是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规律。

在十二大关系中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也是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律,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片面理解的结果。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会成功的。正确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是: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4〕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概念中,无论在概念的内涵上还是在概念的外延上,都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1430页。

〔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3〕〔4〕〔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的版, 第109、132、412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7〕N·艾森斯搭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8〕吉尔伯特·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10〕孙显元:《世界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3页。

〔11〕〔12〕〔13〕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标签:;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新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