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19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19例病人中临床手术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13例,诊断符合率达68%。结论 超声检查方法简单,无损伤,诊断符合率高,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特别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故认识胆囊癌的声像图,及时发现并诊断胆囊癌至关重要。据国外资料统计,胆囊癌手术中只有20%的癌肿局限于胆囊,大多数均已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浸润转移。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行超声检查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共19例,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发现6例不符合病理诊断,不符合率:32%,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均是住院病人,男7例,女12例;年龄48~76岁。病程2~15年不等。
1.2 使用仪器和办法 使用仪器为美国GE,LOIGO—P5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病人空腹12~14小时,检查时取仰卧位左右侧卧位或坐位,必要时饮水500ml后再检查。观察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情况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记录、摄片。
1.3 结果 超声与手术病理均诊断为胆囊癌13例,符合率68%其中合并胆囊结石8例;伴肝脏浸润或淋巴结转移3例,声像图类型:蕈块型,9例,厚壁型:2例,实体型1例,混合型1例。超声与手术病理不符6例,其中假阴性4例(21%),超声均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手术后病理结果:胆囊体、底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并侵及肝脏1例:腺上皮中重度增生、原位癌2例;腺癌1例。假阳性2例(11%),1例超声诊断为厚壁型占位性病变,手术后病理检查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慢性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另1例超声表现为结节状肿块,基底宽,手术后病理报告分别为腺癌与胆汁淤积。
2 讨论
2.1 分型 典型的胆囊癌声像图分为小结节型、蕈块型、厚壁型、实体型和混合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且病变均较明显,3例已属晚期,伴肝癌浸润或淋巴结转移。
2.2 误诊原因与体会 本组假阴性的4例均有胆结石,其中1例胆囊萎缩并充满结石,胆囊癌已浸润至浆膜层并侵及肝脏,在没有胆汁透声窗及大量结石覆盖病灶的情况下发生漏诊。回顾分析发现这1例是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病灶位于胆囊底部,且向外生长,超声误诊将癌肿低回声当做血吸虫斑块而未进一步检查:胆囊底部靠近近场,加之仪器近场分辨率不高、透声条件差也是漏诊的原因之一。提示临床遇到这种情况可将探头频率适当调高,以改善近场分辨率;遇到血吸虫肝病患者更要仔细检查,如不能确诊可建议行CT检查。超声漏诊2例结节型胆囊癌合并多发大结石,分析是由结石遮盖肿块造成。因此对胆囊结石患者,检查要改变体位多切面扫查。其余2例病理为原位癌,超声上确无阳性表现,外科手术时也未能发现,提示长期胆囊结石、慢性炎症刺激是胆囊癌的一大诱因。
假阳性组中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超声检查示胆囊壁增厚达7~16mm,胆囊癌由于增生、水肿所致的囊壁增厚与胆囊癌难以区分,但胆囊癌的增厚是不均匀的,往往以颈、底部更明显,内膜多不规则、不连续,而炎症性增厚内膜比较连续一致。胆囊腺瘤或大于10mm的隆起性病灶也应采取手术治疗是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腺瘤与胆囊癌的鉴别。另1例基底部淤积的胆泥在静止时形成团块,超声易误诊为实质性肿块,检查时采取快速改变体位的方法可观察到团块移动,且胆囊壁无破坏;而胆囊癌时胆囊壁的连续性常被破坏。如胆泥与胆囊壁粘连紧密,变动体位团块不移动,而胆囊壁又呈连续性,可借助于彩超进行鉴别,胆泥内无血流信号,而癌肿内可测及动脉血流。
2.3 提高符合率的措施 本组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为62%。临床将胆囊结石具有以下情况者列入合并胆囊癌的高危范围,渴望提高符合率。(1)60岁以上患者;(2). 胆囊炎、胆结石病史在10年以上;(3). 胆结石患者疼痛性质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4). 萎缩性胆囊炎或胆囊壁钙化、瓷胆囊;(5). 胆囊颈部结石或结石大于2cm;(6). 超声检查胆囊壁有局限性隆起增厚者。在确定胆囊癌的诊断中,超声检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在检查时要注意多切面、多变动体位,注意观察胆囊及周围脏器的情况,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资料综合诊断,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摘: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 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63~867。
[2] 徐智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 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8~250。
论文作者:汪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8
标签:胆囊论文; 超声论文; 原发性论文; 胆囊癌论文; 病理论文; 胆囊炎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