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需求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思想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980(2006)01-0004-02
一、供给、需求与宣传思想工作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西方有一句谚语:你甚至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者——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名词。经济学研究物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精神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两者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宣传思想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适当的形式与载体,提供适当的精神产品,从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剂药方治不好所有的病人,同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境界,也有不同的精神需求。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宣传思想工作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表现得越来越充分,这就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单一供给、单一需求与传统宣传思想工作
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物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都是单一的,以统购统销为主要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宣传思想工作也与之类似,“两报一刊”八亿人读,八台样板戏八亿人看,宣传思想工作强调的是千人一面、异口同声,不承认及压制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这种宣传思想工作模式的选择是适应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利益长期得不到满足与改造主观世界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崇高理想与严峻现实的反差、不问需求只顾供给的一厢情愿愈演愈烈,使传统宣传思想工作科学性、有效性显著降低,不转型、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三、多元供给、选择需求与现代宣传思想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开辟了通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当代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多样化也随之出现,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呈现出多元供给与选择需求的格局。从精神生活领域来看,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专业演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方面继续行使主供应商职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对民营资本与外资越来越开放,市场也逐步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根据我国加入世贸承诺,过渡期后将在音像分销、影院建设等方面放宽市场准入。此外,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片将从每年10部增加到20部。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在9省市、35家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区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品属性,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在一定条件下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持欢迎态度。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经营文化设施,参与文化事业单位的改企改制,兴办文化产业项目。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对成年人来说,美国影片、韩国电视剧的吸引力长盛不衰;对青少年来说,民办营业性“三厅”(歌厅、舞厅、录像厅)、“二室”(电子游戏室、台球室)、“两吧”(迪吧、网吧)的诱惑力长盛不衰。现代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更为广阔的舞台、更为挑剔的观众、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有效供给、引导需求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 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开阔宣传思想工作的视野,进一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改进创新,进一步壮大宣传思想工作的实力。依据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框架,我们对落实“四个进一步”有何设想呢?总的思路是更注重提供有效供给,更注重引导差异需求,从而更好地把群众想听的和我们要讲的统一起来,把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重点兼顾一般统一起来,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具体来讲:
第一、要做好需求调查。“只管耕耘,不管收获”说到底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不管投入产出,也不管是否会“播下龙种却收获跳蚤”是不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要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及时洞察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需求,以此作为我们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第一信号、第一目标,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做好需求调查,要求具备很好的政治素质,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也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要研究竞争对手。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国门已经打开,世界同一舞台,文化中原逐鹿,竞争无处不在。战略上强,战术上弱,无非志大才疏,终究南柯一梦。电广传媒笑傲江湖,超级女声不让央视,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好莱坞大片为什么誉满全球?关键是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把握观众心理,注重细节真实,广泛宣传炒作,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发展,人尽皆知;如何发展,研究竞争对手、借鉴它山之石是重要途径。
第三、要设计功能定位。人民群众需要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满足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的需要。能够做到这“五解”的宣传思想工作就有受众、有效果,否则就没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散文、戏曲舞蹈、影视节日、新闻报道、社会科学研究,对于解惑、解闷、解渴、解压、解弱问题,各有用武之地,也各有鞭长莫及之处,必须合理定位,扬长避短,这是从大的方面讲。《知音》发行量在通俗类期刊中位居全球第五、全国第二,玉树临风,卓尔不群,得益于彰显“人情美,人性美”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刊物特色。《特别关注》创办三年突破一百万份,得益于他们在打造“成功男士的读者文摘”上下了功夫。
第四、要完善营销策略。刘云山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不太愿意看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太愿意读我们的理论文章,不太喜欢听我们的讲话报告,并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正确,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显得老套、陈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流传了几百年,现在看来,也还大有商榷余地。“良药”、“忠言”固然很好,如果能做到“甜口”、“顺耳”岂不是好上加好?岂不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积极探索宣传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新话语,使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更为耐心细致、生动活泼、入耳入心。
收稿日期:200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