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统一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统一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在当代中国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2)01-0010-06

走向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发展的坚实基础。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重申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表明党在领导中国未来发展上努力进取、再造辉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社会主义走出低谷的复兴希望,也被世界进步人士寄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身上。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了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下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复兴的双重任务。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自觉地肩负起民族责任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情怀,是当代中国走向未来发展的新征程。

一、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与历史选择的融合

站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社会主义价值与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在一个个历史阶段上实现了党的历史与(当代中国)民族历史的统一。

鸦片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以“炮舰政策”向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猛烈冲击国人自强自立的民族感情,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都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奋起抗争。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反对帝国主义及中国封建主义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一段历尽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使其永远无法实现灭亡中国的野心,同时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为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但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由于其领导者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而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依然存在,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从兴起到失败,给中国革命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它说明: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在世界发展中开始落后,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正常发育,而在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由于历史条件的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从外部传入中国,而不是从这个社会内部产生。借助于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社会主义也搭上了东行的航船,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它的踪迹。从这一点也可以说,资本主义同时造就了它在东方的掘墓人。

俄国十月革命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传往中国的大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在追求真理的曲折经历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具有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五四运动的彻底性,还表现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斗争,第一次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和政治力量,预示着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可阻挡之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2]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来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时,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眼下的救国救民之路已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路。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磨难,中国共产党人把俄国十月革命后学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以解决中国问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在胜利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后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旧制度的人民革命,才是扫清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所必需,同时又是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不摆脱中国社会前进的羁绊,就无法提出现代化任务和到达现代化建设的前沿。正是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刻把握历史本身的昭示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最高纲领和党的当前纲领结合起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向旧制度发起坚决的冲击,去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党所确定的由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路线,其目的也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下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夙愿。

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真实地体现着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实地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前进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真正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是在纠正自己的失误中得到提升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坚实起点。把现代化理想重新变成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中国走向新的发展的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又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化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历史选择上的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才能把中国引向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竞争和对比中,社会主义被赋予更多新内容。当社会主义的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时,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巨大魅力。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是当年的救国救民,解决十亿人的温饱问题也已是过去的口号,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本身在丰富、在深化、在提高。这就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化不是一般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步骤更加明确,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正是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立足点和结合点,是我们党在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作出的划时代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统一的内在根据。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第一,中国现代化不是“西化”、不是照搬资本主义走过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国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邓小平指出:“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3]“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时起,将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探索就存在一个“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如果说在辛亥革命之前,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西化”主张,可以称作关于中国前途的一种探索的话,那么,在此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关于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就是一种错误的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过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声音,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是否离开社会主义而选择别的道路的议论也并未消失,这就说明关于“西化”之争的实质与警示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这是中国最大最根本的实际。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这个基点,否则,就会失去立国之本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就可能造成民族和社会的分裂,就可能陷入深重的社会危机,那就什么美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今天,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其价值取向的理解。由此把握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根据,使我们在效率与公平上选准定位,把社会公平公正放在前面,在此基础上来讲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

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走在现代化前列,但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尖锐矛盾,社会矛盾的加深仍然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其现代化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开创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二,以改革开放来释放现代化的强大活力,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中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我们党在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就同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且把改革看做一场深刻的革命。二者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特色。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动,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和深刻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事实说明,在原有僵化的体制下是搞不成现代化的,一般意义上对旧体制的修补和小改小革,也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又使我们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和眼界,并在改革开放中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曾经表现了新制度的活力。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理解的简单化、教条化以及照搬现成模式的思想倾向未得到打破,社会主义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机遇和在“一球两制”下的竞争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失误中找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改革开放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在批判和创新中前进的勇气和胆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事业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改革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和标准,重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格局,推动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逐步形成。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下,旧的体制机制被突破,我国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在继续,文化建设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面推进中,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与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表现出宏大气魄和较高起点。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获得了新生,也焕发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与进步中的伟大创造力。

第三,中国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搞建设,而是与世界的发展相同步、与全球化外部环境相连接,在吸收先进技术和文化中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社会主义不应当是封闭的而应当是开放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必然与世界相连接,并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找准自己的方位。

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贯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注意学习和吸取先进技术、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经验和管理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邓小平反复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道理,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从中华民族复兴大局着眼提出的新思路。

对外开放与中国改革事业的推进相呼应,是中国坚持走向世界的开放式社会主义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在不同文化的共存中保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空间,成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所确立的正确观念。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力表明,与其他大国崛起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灵活的政治韬略所致,也是中国人民有信心使世界在中国的发展中分享巨大成功的表现。

第四,中国现代化必须克服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弊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在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上也必然表现出更高的程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在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意识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对绿色现代化寄予极大希望。中国现代化坚持的是科学发展道路,在发展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避免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倾向,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最大灾难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现代化必须避免这种结果。科学发展观所揭示和形成的基本理念是与当代社会主义的使命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创造性事业,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其主要经验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今世界的兴衰和成败,因而在中国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必然被反复提出和继续深化。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真实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6]“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7]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运动,但其实现过程又是在一个一个民族国家来完成的。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中走出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当我们党致力于“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的时候,中国也明确地表达了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自己的经验中坚定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心。我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就在于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坚定性,就在于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排除干扰而走向新的局面。事实说明,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中,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为社会主义走出低谷、走向21世纪的复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是,当我们再来回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能不能走出低谷”的问题时,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表明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希望。

第一,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完整地提出了我国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纲领。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作出的第一个规划,成为21世纪我国从小康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具体行动纲领。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一般纲领的阶段性要求。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要正确理解和执行这些政策,就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离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策的理解,就可能走偏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最终目标连在一起的。但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紧紧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执行适合当前阶段的路线和政策,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精髓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注重民生、注重发展,只有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到达更高的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等),但我们的目标是一步一步地实现的,我们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中树立自己的信心,看到光明的前景。这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以及本世纪中期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纲领的宏伟目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我们更要看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个结论,从实际上深刻地说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复兴作贡献。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一定像共产党员那样,想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复兴而奋斗,但在当代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现实工作,实际上起到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的作用,也是为社会主义的复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受挫,是所有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中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在当代中国,这个目标正是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的。失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和政治保障,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将无以展开,其前程将不堪设想。而可以看到的事实则是,在这个凝聚着中国人心愿的共同目标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正在一天天变成现实。

第三,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纲领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既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目标相一致,又包含着未来的长远目标。

从现时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所作的伟大努力。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经验教训中更加重视防止“左”倾错误的发生,注重在现代化建设中对具体目标的规划,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和步骤性的认识。从GDP增长指标到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以及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表明社会主义理念在指导现代化建设上的基本价值取向。

为尽快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必须立足于中国这块土地,把党的一般纲领与具体的基本目标结合起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努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党的一般纲领、最高纲领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个一个阶段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将党的当前目标与一般纲领结合起来,引导中国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作出努力。这就是我们这个党在新时代的先进性之所在。

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之路。江泽民曾指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8]我们应该记住这个道理。

四、高举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的旗帜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偶然的。高举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进入资本主义之后解决自身矛盾的方式。在“一球两制”的当代世界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与竞争,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现代化和世界的繁荣稳定。敌对势力总是将共产主义妖魔化。实际上,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运动方向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使这个运动逐步显现出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面貌。因此,我们在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时,并不讳言它对于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意义。

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分野中,我们既没有必要事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也没有必要回避和掩盖我们所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既不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选择来画线,以此来区分文化的亲疏、高低、强弱,也不放弃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些国外学者力图淡化意识形态问题,他们关注的似乎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但事实是,在西方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策略时,意识形态的进攻始终处在主导的位置。比如苏东剧变之后,弗·福山等就一个劲地推介“历史终结”论,论证共产主义生命力不再。这说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当代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中不会消失,即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时,不同意识形态的解释也是不同的。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和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是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自信心的表现。当然,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需要把意识形态的分歧与一般文化的共识区别开来,不要随时以意识形态相标榜,处处设防,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也是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自信心的表现。

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现代化展示出社会主义在未来发展中的新形象。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也显露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抹亮色。进入21世纪,一个全新的中国及其独特的体制和发展道路正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在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世界现代化进程也是不同社会制度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和竞赛。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果不其然地成为对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检验。

这场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证明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像西方人自己鼓吹的那么神圣,而且证明了我们选择和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在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始终保持本国经济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式”道路,而不是接受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没有按照西方某些人的“教导”来搞私有化类型的改革以及经济“全面右转”,中国才能够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面前保持较大的主动性[9]。

西方一些人通常认为,搞现代化就只能走发达国家的路子,有的人甚至要以西方的行为规范作为“成功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决条件”,以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是向西方靠拢,就是“西化”(“华盛顿共识”就是他们为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现代化方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被中国现代化的成就所打破。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随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中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以及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不能不使人们重新审视中西两种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宣告了《历史的终结》之类的断言“美国模式优于任何发展模式”的破产。于是,在全球各个消息来源地都开始惊呼“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让一半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时,中国模式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评论已不鲜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正在引起世人的重视,其影响力正在扩大。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开始暴露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其现代化经验并不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开创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概念。

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救市”措施,这表明一种对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反思。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马克思早就论证过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当代表现再次打破了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迷信和盲从,增强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声音,从而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世界太大了,“中国模式”也不能代替其他国家对于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选择,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给予世界关于走出适合各自发展道路的提示是有益的。在国际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时,又要看到潜在的忧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接受检验;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成效,以及它的未来走势,还需要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继续观察。所以,我们应当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不断推动它继续发展与创造,而不是沾沾自喜于目前的评价。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的复兴都将获得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责任。经济全球化没有改变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演进的格局和总趋势,我们的立足点还在于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关于实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的再探索,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中国,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未来,以新的精神面貌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任务准备了理论条件。正如胡锦涛所号召的那样,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10]。

标签:;  ;  ;  ;  ;  ;  ;  ;  ;  ;  ;  ;  ;  ;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统一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