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形容某一件事情有多种方法来解决,同样一个老师在讲解数学例题时,如何能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我和我的学生们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它有多难,而是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从而找到攻克“罗马”的大路。
分数除法的教学是小学第九册中的内容,为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将班级的人数分组引出题目,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愿意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来也不是直接进行例题,我让同学们动动手:把 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争先开始“干活”了,接着通过刚才的动手,自然地列出了算式后,接着探究 ÷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几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画图、假设、推理等方法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展示探索过程,即使展示出来说不清楚,教师也决不能代替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点拨让学生去尽量说清楚,从中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增强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 ÷3,过去直接讲述 ÷3就是求 的 是多少。计算方法是 ÷3= × = 。这样给了学生很抽象的感觉,不利于记忆。
这个时候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接下来这道题马上就变成了课本上的例题。对于这种分子能够正好分份的题目学生掌握了以后,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 ÷5,使他们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像 ÷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就计算课而言,因为计算课的算理、算法早有定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能说清楚算理算法,在表述上有欠缺之处。这时教师不能怕学生说不清楚而断然否定,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指导。
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我们不能代替学生重复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迫不及待地讲了起来,使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时间,但使学生只会成为计算的机器。我们不能代替学生说出探究的结论。还有就是每节课老师站在讲台前的这一段时间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要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一个教师在每节课前除做好教案、教具准备外,尽量控制不愉快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努力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命的活力。
记住我们的角色:教师扮演了“教”的角色,而《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本课中,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9/10÷3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一个社会学学家曾经说过:“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常常被新鲜的课堂气氛所陶醉,便自觉地进入角色,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心情是舒畅的,体力是充沛的,认知是清晰的,任何苦恼与杂念都能得到相应摆脱,使心理得到调控。学生会自觉、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论文作者:王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算法论文; 数学论文; 除法论文; 思维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