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_产业增加值论文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水平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文章从信息经济规模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和天津1990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

关键词 信息产业 评价方法 北京 天津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Standard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Hu Manggu

(Institute of S&T Inform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dicator systemof the development standard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are present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scale of information economy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Meanwhile,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1990 is measured and compared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Key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y,evaluation method,Beijing,Tianjin.

1 信息产业的概念和结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信息和信息产业的概念认识不尽一致,致使信息产业的定义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观点,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1)]。根据这一定义,可以认为信息产业中的信息活动有可能是纯粹的、完全独立的,也有可能是与一般生产、社会活动相结合的。

信息产业从其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技术和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技术和设备制造业,视听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及其他信息载体技术和制造业[(1)];二是广义的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提供业,信息流通业,传统文献信息服务业,数据库服务业,信息处理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业及其他[(2),(3)]。

2 信息产业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本文从两个视角来探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一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评价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二是从社会信息化角度评价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的增长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该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的结果和表现。

2.1 信息经济发展规模的评价[(4)]

从宏观上评价我国信息经济发展规模的方法,可套用波拉特方法。这是因为波拉特方法较为成熟,较为科学,而且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具有国际通用性,测定结果便于国际比较。波拉特方法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其经济规模用信息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和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两个指标来表示。

波拉特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第二信息部门指非信息企业和政府部门为内部信息需要而进行的一切信息服务。

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统计体系与美国等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应用波拉特方法时须做出某些变通。我国现有的正式统计材料,很少有直接提供增加值的数据指标,有的只有行业净产值,有的甚至连行业净产值也没有。根据这种情况,本文在测定第一信息部门的增加值时,根据数据的不同情况,采用三种计算方式:

增加值=行业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1)

增加值=利润+税金+工资+职工福利+利息+固定资产折旧+其他……(2)

增加值=波拉特测定的相关系数×行业总增加值(或行业的国民收入)。……(3)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的测算相当困难,波拉特的方法是姑且看作非信息行业的信息劳动者的收入与非信息行业购入信息资本的折旧费之和。根据我国统计资料的实际,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第二信息部门就业人数×(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4)

第二信息部门的就业人数用排异法计算,即:

第二信息部门就业人数=信息业总就业人数-第一信息部门就业人数……………………………………………………………………………………………(5)

2.2 社会信息化水平评价[(5)]

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可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一般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水平。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从信息生产力着手,分析信息劳动力和信息生产资料两大因素。其中信息生产资料又可分为信息资源和信息生产设备两个子因素。从以上因素中选取指标,构成如下指标体系:

·信息劳动力因素(F)

··科技人员比例(F[,1]):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

··大学生比例(F[,2]):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

··科技人员素质(F[k,3]):每百名科技人员承担课题数,获得的各项科技成果数,承担技术合同金额,每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四个因素的指数的均值。

·信息生产资料因素

··资源因素(M[,1])

···文献资源拥有率(M[,11]):每人公共藏书拥有量。

···数据库拥有率(M[,12]):每万人数据库资源(包括自产和联机数据库)拥有量。

···印刷型文献资源拥有率(M[,13]):每万人拥有当年出版报纸份数、期刊份数、图书册数的均值。

···人均年寄函率(M[,14]):平均每人当年寄发各种函件的数量。

···电视节目资源量(M[,15]):平均每周播出小时数与168小时(一周)之比。

...广播节目资源量(M[,16]):平均每天播出小时数与24小时(一天)之比。

··设备因素(M[,2])

···计算机普及率(M[,21]):每万人拥有计算机台数。

···广播设备普及率(M[,22]):每百户家庭广播接收设备(收音机和录音机)拥有台数。

···电视机普及率(M[,23]):每百户家庭电视机拥有台数。

···电话普及率(M[,24]):每百人拥有电话台数。

从上述指标值计算相对指数的具体操作如下:(1)以被评价地区或国家的某一年的上述指标为基准指数100;(2)将评价年的各项指标除以基准年相应的各项指标,得到该年度各项指标的相对指数;(3)将各项相对指数进行算术平均,得三大因素F、M[,1]、M[,2]的值,总体信息化水平L是此三项值的调和平均值。

对于该测度评价模型的几点说明:

(1)因为采用因素分析法,我们认为信息产业发展是信息劳动力、信息资源和信息生产设备三个独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有对信息产业总体水平贡献的边际效应都大于0,而且三大因素中总是较低值的影响大。鉴于此种情况,我们选用调和平均算法。因为根据统计学原理,调和平均值受最小值影响最大。

(2)因为我们是从社会信息化角度评价信息产业,而信息活动现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把信息在社会的各种活动值都抽出来进行综合评价是不现实的,也无必要。因此,本文选用特征指标,即最能反映信息业某一方面的指标,也就是权重较大的指标。

(3)各因素对评价总体的贡献大小不一样,本来拟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但因时间关系未能进行,而是采用一个变通的办法,即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标准,处于同一级位类的统计指标视为权重一样。这对模型的科学性会有一定影响。

3 京津地区信息产业规模评价

作为本论文设定的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下面我们对京津地区1990年信息产业的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3.1 信息经济规模评价(波拉特法)

(1)第一信息部门的测度 具体步骤如下: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6)],用波拉特理论进行第一信息部门的鉴定。

②从《中国统计年鉴 1991》[(7)]、《北京社会统计年鉴 1991》[(8)]中查得第一信息部门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4)]。(少量数据无法获得,可用平均比例法和模糊最小法变通获得)。

③将以上数据视不同情况运用公式(1)、(2)、(3)进行计算,得到第一信息部门各行业的增加值如表1所示。

表1 1990年北京市第一信息部门各行业增加值表

行业 增加值(亿元)

造纸及纸制品业

1.85

印刷业 4.6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部分)

0.78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2.48

机械工业(部分)

1.9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2.72

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

2.18

房地产管理业(18.6%) 0.8

综合技术生产服务业

3.5

邮电通讯业16.00

建筑业(部分)10.17

商业(部分)

3.51

金融业

保险业56.8

教育业

科技业30.00

文化业

卫生事业 5.25

总计 152.66

④第一信息部门总增加值为152.66亿元,将此值除以当年北京的总GNP值500.32亿元[(8)],得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占总GNP的比例为:30.5%。

(2)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的测定 具体测算步骤如下:

①利用《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10)],查出从事信息职业的人口数为2140612人,第一信息部门各行业就业人数如表2所示。

表2 1990年北京市第一信息部门行业就业人数

行业 测算范围 人数

造纸业 全部35193

印刷业 全部7982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文教部分 18110

工艺美术品制作业全部53846

机械工业信息设备部分 486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全部94970

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全部43962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全部 5638

建筑业 勘察设计部分36137

邮电通讯业 全部29142

商业波拉特系数:0.1 42466

房地产管理业全部29990

咨询服务业 全部10435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 全部

427251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全部

239589

金融保险业 全部39610

卫生事业波拉特系数:0.5 71613

总计 1262637

②据此公式(5),1990年北京市第二信息部门人数为877975人。

③从《北京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1991》中查得各行业人均收入及人均固定资产折旧分别为2653元和1850.64元[(8)]。

④根据公式(4),算得北京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为39.54亿元。

⑤将上值除以总GNP(500.7亿元),得北京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占GNP的比重为7.90%。

(3)信息部门就业人数 1990年北京市总就业人数为6225657人,信息部门总就业人数为2140612人,可算得北京市1990年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34.38%。

(4)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以上(1)—(3)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可测得天津信息产业的各相应指标值[(7),(11)]。下面将京津两地信息产业经济规模的测度结果列于表3。

表3 1990年京津地区信息产业经济规模

根据表3可看出:(1)北京的信息产业发达程度高于天津。(2)京津两地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占GNP的比例虽然达到了一定程度,但从结构上分析,金融、保险业比重占得很大,而咨询服务、科技活动的比重却显得过低,因此今后应努力发展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业,以期信息产业结构达到最优化。(3)造成两地信息产业总体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第一信息部门,而是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比例过低。这说明社会信息化程度太低,各行业部门不重视信息手段和利用,社会各种生产、销售、服务中“信息软化”程度不够。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信息部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增加值,另一方面它的发展还可以增加信息和信息生产设备的需求,刺激第一信息部门的发展,同时提高信息产业就业人口,作用是巨大的。

3.2 信息化水平评价

根据本文设定的信息化指数评价模型,我们设定北京1990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为100。这样可以通过比较,得出天津1990年信息化水平的各项指标指数值。最后通过公式(6)计算出天津信息化水平的相对指数值。结果如表4如示。

表4 1990年北京、天津信息化水平相对指数评价表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的信息化水平高于天津,这跟两地区信息经济规模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本论文得到国家科委信息司胡海棠、夏根梅二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收稿日期:1994年7月27日,1996年2月修改

标签:;  ;  ;  ;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_产业增加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