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正日益融入整个市场经济建设中,并与产业、政府形成关系密切的互动组合。基于这样的客观背景,需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模式,从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潜能,归纳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和环境要素,以期准确理解和把握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内涵,对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作出客观解释和预测。
为了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略,本文将从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问题的提出、目前表现出的问题、理论思考、系统设计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
1.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其基本思想是以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科学技术对GDP的稳定、快速增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焦点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高等学校既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发展科技的重任,是推动产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
2.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以人为本
OECD在1997年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指出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的主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基础。
3.教育是一国或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从英国、美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看,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水平,以及由此而获得的高素质国民。
瑞士、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拥有非常成熟的基础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这长期有效地支持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近些年,美国顶尖的研究生教育吸引了世界上大量优秀人才到美国发展,从而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竞争中的霸主地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性不强,全国高级管理人才、熟练劳动工的拥有量极少,在49个参评国家中位居最后,同时,中国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对国际竞争力的阻滞作用非常大。
4.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
现代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知识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近期中国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军,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形成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直接承担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任务。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什么是高等学校竞争力
1.学校评估不是完全的竞争力
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审视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高等学校进行评估。
从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国外相对成熟的评估,还是中国不太成熟的评估,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力。因为评估只是对学校状况事后静态的反映,而竞争力研究是对学校发展过程动态的反映,强调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分析高等学校的竞争能力,需要借助竞争力的观念,从国际竞争力角度进行全面衡量和剖析。
2.高等学校竞争力所要解决的问题
高等学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等学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高等学校竞争力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首先要解决高等学校的内部发展问题,具体包括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高等学校发展目标定位、高等学校的创新机制,以及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次要解决高等学校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具体包括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资金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关系,即合作与交流的关系。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即建立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与社会广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第三要解决中国高等学校与外国高等学校的竞争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竞争力发展经验的同时,发展中国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只有练好内功,才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3.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与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的关系
如果问是要单纯追求世界一流的名誉,还是要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答案肯定是后者,因为提升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要深刻认识两个平台上的事情,一个是普遍发展的问题,一个是若干重点大学发展的问题,两者具有内在联系。
三、中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竞争力问题
1.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
如同问及经济发展目标是追求GDP增长率,还是追求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一样,高等学校的竞争目标究竟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科研成果,更不是美丽校园,而是高素质的毕业生。因此,大学要明确定位,将一切资源用在人才培养上,要珍惜全社会给予的投入和支持,努力培养优秀人才。
2.高等学校争创一流靠什么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大学争创一流主要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靠学生的不断追求和学习热情、学校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师资水平、学术氛围和一流的管理水平等。同时,高等学校长期的累积性发展会表现在一所大学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学校一流水平的创建需要社会不断地投入和支持,需要学校各方面、各环节持续发展和创新。
3.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管理。多年来,中国的高等学校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太深,管理效率低下,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近些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提上议事日程,并逐步付诸实施,但目前的状况与真正意义上的一流管理还相差较远。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实现。因此,强化高等学校的管理,从竞争力的角度审视高等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思考
1.OECD的理论思考
OECD在1997年初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对知识的内涵和结构作了重新界定,这一重新界定的过程推动了各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今天,中国已成为WT0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与世界融合。教育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必将使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受到冲击。高等学校如何应对世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如何适应全球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科技产出,与政府、与产业间形成互动关系?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跻身世界一流学府行列?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高等学校传统的象牙塔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因此,需要从全球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去认识、剖析它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考核这一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效益、效率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它的发展放在全球竞争的体系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探讨高等学校在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潜能,以及与社会、学术、产业间的多重相关关系。
2.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的理论
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中的新交流体制”的研究是以大学、产业、政府的体制分化作为出发点,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体制的分化变迁过程,包括选择、转换、社会影响、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范畴。依据三重螺旋模型的观点,依据地区和国家特点,针对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大学战略是非常有益的,大学与产业的联系日益专门化,大学对产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政府也日益意识到大学对产业发展、对经济推动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大学在地区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大、同时也日渐直接,并对商品化活动的推广加深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反过来,政府和产业界对大学发展也施加了一定压力。总体看,三方的合作,尤其是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复杂的创新体系中,合作与商品化随之不断深入。
3.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启示
麦克尔·波特关于学校竞争力的研究是在研究产业竞争优势时展开的。他在《国家的竞争优势》(1990年)中提到,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四个因素,即环境因素、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发展和公司及其结构,除此之外,政府和市场机遇是影响这四个因素的重要因素。其关系图如下:
在这一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中,高等学校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出现的,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是:(1)高等学校是产业竞争中基础环境的主要创造者。(2)高等学校竞争力的发展可以扩大社会需求。因为它的发展要借助于精良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品,可以拉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社会需求。(3)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各产业群体,对这些产业群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群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这是高等学校促进产业群发展最重要的作用。(4)高等学校的决策、咨询及管理研究,可以从高层次上影响公司的战略管理模式,尽快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并衍生新的产业和产品,提升公司竞争力。(5)市场的机遇和政府的支持,会极大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产业发展。(6)环境建设、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和公司的结构及发展,以及市场机遇和政府等因素,对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既会形成压力,又会给予支持,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
许多案例表明,在整个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产业、高等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实现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五、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的系统设计
1.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分析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在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如下),构成了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的分析基础。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高等学校竞争力是国民素质竞争力的一部分。国民素质竞争力包括: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失业、教育结构、生活质量、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状况、高等教育状况等。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直接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竞争力,而国民素质竞争力作为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直接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成长、管理竞争力的发展(包括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以及国际化竞争力的增强,最终推动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时,高等学校竞争力的发展,可以直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即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的发展。因此,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分析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下图:
高等学校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体系中基础竞争力的一部分,与国家产业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建设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对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要素分析
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谓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影响和决定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高等学校自身特点来看,其核心因素主要表现为作为学校最终产出的学生素质和科研活动、作为学校重要资源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发展核心的学科建设四方面。其中学生素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生源的质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几方面。师资队伍主要指学术梯队的建设状况,包括教师的学位组成、职称组成和年龄组成。科研活动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几方面。学科建设包括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情况。
高等学校的基础竞争力。所谓高等学校的基础竞争力是指为高等学校发展起重要支持作用,并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因素。高等学校的基础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教学科研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其中教学科研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设备、信息资源状况。教学设备主要指现代化教学设备及其使用状况,信息资源主要指图书资料以及网络建设情况。管理基础主要指学校内部管理,包括人事制度管理、行政管理效果以及服务功能的大小。基本保障包括财力保障和学校的校舍建设状况。
高等学校的环境竞争力。所谓高等学校环境竞争力是指宏观上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国家总体经济状况。其中,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包括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权限的改革和投资方式的改革。国家总体经济状况主要指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化程度的竞争力状况。
高等学校竞争力分析体系
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的这一分析框架,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反映了高等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该体系的分析思路借助投入产出思想,既注重每一环节的质量,又考虑整个产出过程,强调投入产出效益,是一个既有状态分析、又有过程分析,涉及硬指标、软指标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体系。
标签:高等学校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大学教育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大学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