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高校设立二级学院的“得失”_独立学院论文

公立高校设立二级学院的“得失”_独立学院论文

公办高校创办二级学院的“得”与“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二级学院的发展给社会和母体高校带来“有形”的收益。二级学院的产生源自于政府急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减少办学成本、缓解高校财政危机的政策。从1999年浙江省首家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产生以来,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我国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49所(2004年12月7日教育部网站最新公布资料),从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走向了全国各地。二级学院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主要支撑力量,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职业性技术人才。以浙江省为例,在谈及二级学院所取得的成就时浙江省教育厅长侯靖方曾说过:从1999年开始,浙江省依托本科院校,试办了22所独立学院。2003年独立学院招生2.95万人,在校生8.6万人,分别占全省本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36.4%、34%。5年来,独立学院新生报到率均在95%以上,2003年首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和就业率与“二本”学生基本相近。2003年该省高考录取率达到76.5%,毛入学率达到25%,而独立学院已三分天下有其一。

同二级学院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相比,二级学院为其母体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则更大。首先,通过创办二级学院其母体可以获得大量的办学资金。以某师范大学创办二级学院为例,1999年该校二级学院招收新生592人,全年学费收入1096万元;而到了2002年,该校二级学院的在校生已多达4853人,全年学费收入为6630万元,相当于创办了一所中等规模的普通高校。由于该校二级学院的成功举办,母体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次,由于二级学院兼具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因此母体高校可利用其声望向社会融资来扩大二级学院或自身的办学规模。例如,在以合作模式创办的二级学院中,许多二级学院在场地、师资、设备、招生指标等方面依赖其母体,而在运转资金和部分固定资产方面,则由民间或企事业单位提供。尤其是,当母体高校和合作方将资产投入二级学院之后,这部分资产便自动转为二级学院的法人财产而与投资者的资产相分离。这样高校相当于利用合作者的资金来扩大母体的办学规模,提高校园设施或师资水平等,可谓一劳永逸,成为投资的永远受益者。

事实上,母体高校在获得显性收益的同时,也潜藏着无形资产被削弱或流失的风险。正如以上所提到的,目前有关二级学院的研究大多强调二级学院为社会和母体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二级学院可能给母体高校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流失,但后者更少人关注)问题。高校中的无形资产,是一种不以载体形态投入高校运行、但能为高校的运行所利用的有价资产。无形资产的产出,具有高附加价值,能伴随其实物形态的产出被带走。大学的无形资产既能通过其产出增值,也能通过其产出贬值。正是由于无形资产的这种性能,才使得公办高校能够将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而投入到二级学院的建设当中。一般来说,高校的无形资产,包括技术知识型、形象型和资源型三种形式。在二级学院建设过程中,其母体高校投入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形象型的无形资产,如校名、校风、学风、社会声誉,以及资源型的无形资产,如师资力量、学科优势、技术手段与管理模式等。

当前教育部要求民办二级学院尽可能与母体高校分离,以免造成对独立建制的民办高校的损害,尤其是生源市场和资金市场。且不说人员的分离,仅就资产的分离而言,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资产、管理手段、产权关系以及固定资产等,均与母体高校紧紧捆绑在一起,即使有形资产能分得开,无形资产也难以分得清。因为,多数高校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更没有合理的监控与评估。因此,分离过程中,母体高校的资产流失问题将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二、创办二级学院对母体高校无形资产的影响

1.师资利用问题对母体高校无形资产的影响

1)与母体院校争夺师资使其无形资产削弱。教师个体是高校中的人力资源,是有形资产,但高校中的整体师资力量、师资水平和师资结构则是无形资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人才质量的一个强有利的保障。二级学院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母体高校。目前,二级学院的教学任务有一半以上是由母体高校的教师来承担的,而且很多高校拥有的二级学院不止一所,多则四、五所。在利用母体高校的师资来支撑二级学院办学的同时,也给母体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公办高校学生数量剧增,但教师数却基本持平。可以说很多重点高校教师都是同时承担包括二级学院在内的两份教学任务,在师生比严重超标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母体高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保障。同时由于创办二级学院的母体高校多为重点高校或研究型大学,这些高校除了教学还有科研任务。教学任务的不断膨胀,使得高校教师们往往顾此失彼,一方面是校本部科研、教学任务要完成,另一方面是二级学院的教学任务也要兼顾。据不完全调查,不少高校在扩招后,许多本科生的选修课开不出来,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愿开,而是教师的精力实在有限,顾不上来。高校中的科研单位与教学单位打通之后,更是苦不堪言,一方面要把科研力量转向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教学和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多重压力之下,教学、科研数量在短时间内也许成绩斐然,但认真反思之下,质量问题却不能不令人担忧!二级学院与母体争夺教师资源的现状,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必然会削弱母体的社会声誉,也必然会使名牌高校的无形资产贬值。

2)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既影响母体的社会声誉,又影响自身的质量。在一项涉及到全国30多所二级学院的调查中发现:二级学院的教师基本上自主聘任,而聘任的教师有来自于母校的,也有向社会聘任的,两者比例各校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是:基础课教师多向社会聘任(需要量少),专业课教师多数聘任母校的教师来担任(需要量多)。从许多高校的情况来看,二级学院过分依赖于母校而缺乏“造血”能力。虽说民办二级学院拥有灵活的管理机制,但多数二级学院的管理权仍是有名无实的,其管理模式仍依照原高校,教师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可走人,基本没有什么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和制约,而其它从社会上聘请的教师情况就更复杂了。民办二级学院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很难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树立自己的品牌。

2.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母体高校无形资产的影响

1)体制不顺影响办学效果。二级学院有三种产权形式:一是学校产权的唯一主体(高校完全依靠自己的有形、无形资产或贷款等资源来举办);二是民间投资者是学校产权的主体,不涉及到高校资产(二级学院的母体投入后按合同协议,由举办者出价对其有形和无形资产作了等价置换)。这两种二级学院由于产权关系清晰,所以在管理中或是由母体直接领导,或是完全按照民办教育的管理模式来经营,存在的问题较少。三是母体高校、民间投资者、二级学院作为共同的产权主体。这种情况下,作为母体的高校和民间投资者均拥有财产所有权,而二级学院拥有对资产的控制权即法人财产。这种合作模式更像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理想的管理模式应是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由投资人、企业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组成,校长由董事会推举,董事会只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校长则负责学校的经营和管理,两者职责相分离。但在实践中由于各方拥有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如:多数高校只计算其实际投入的有形资产而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多数民间投资者以为投入的有形资产超过高校的有形资产,便拥有产权的绝对优势,顺理成章也就拥有学院的决策权和管理权。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二级学院的运营管理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之音:(1)掌管二级学院日常事务的校长几乎清一色是高校人员,而二级学院的部分投资主体又主要来自民间,各方所代表的利益往往是不同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数量效率与质量效益、学科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学术取胜还是特色取胜?(2)董事会经常越权干预校长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事务,使之无法行使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此,若是不能从产权关系上进一步明晰二级学院、母体与投资者的管理权限与职责,那么学院中的决策主体、管理权限、管理职责将依然模糊不清,进而将影响二级学院的长远发展。由于二级学院的发展主要是凭借其母体的先天社会声誉而发展起来的,一旦到了矛盾激化时,母体高校所沉淀多年的无形资产也必然会被削弱。

2)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毋庸讳言,二级学院的生源与其母体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学院之所以能得到考生及其家长的认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利用了母校所积累的办学质量,因此若不严抓质量,保障人才的出口,必然会给母校的无形资产带来巨大损失。

我们承认学生入学时虽然存在着差距,但是如果在二级学院学习期间,学校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学校和个人的努力,从学院毕业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上抢手的人才。在这一方面的典范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从创立之日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来抓;学院的任课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都是从浙江大学中选聘的;该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市场性、开放性、交叉性、职业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逐步完善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该校发展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就是把学院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学校在教学、管理、办学方向等方面所建立起的一整套的人才质量保障措施为该院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003年,该校首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达到了93.6%,其中土木工程和英语专业达到了100%。

3.创办二级学院的“寻利”性对母体无形资产的影响

1)民间投资的“虚虚实实”给母体高校无形资产带来的风险。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只有10%的投资办教育的机构和个人是出于公益性目的,其余90%是要有营利回报的。因此,对于那些投资创办二级学院的合作者来说,是要求有利益回报的。他们投入的资金不但要收回成本还要取得合理的利润。而且,很多合作投资方的投资也不是全部自己掏腰包,而是大部分以独立学院的名义向银行贷款。也有的是利用已经滞销的房地产,这实际上是利用了二级学院来盘活了已沉淀的资金。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民办二级学院的初衷之一,本是为了利用高校的无形资产来吸引民间资金投资高等教育,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但这种投资的“虚伪”性,使得二级学院的依托者——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经营潜藏了巨大的风险。

2)人才培养缺乏市场预测对母体无形资产形成隐患。许多二级学院都是从母校里划出一块地,再设置一些低成本的“热门”或“短线”专业。在就业市场上,这些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行业变动性的加快,使得高校里的专业设置也面临着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而大多数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这种“短视”行为,极易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留下隐患,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在短时期内大量“扩招”这些二级学院的确可以获得高额的学费收益,若是这种功利性的办学思想得不到纠正,势必影响二级学院的后续生源,那么母校的声誉也将难脱干系,从而带来无形资产的损失。

3)办学的短期行为使母体高校无形资产潜藏一定风险。大多数二级学院在起步之后,都纷纷效仿“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而真正能制定出学院长远发展规划或能真正面向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属少数。在一项涉及全国30多所二级学院“是否有科研型战略发展方向”的问题的调查中,肯定回答的寥寥无几。二级学院的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但收费政策每年都在变化,加上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所以一旦由于二级学院的某投资方的短期行为侵害了合作方或消费者的利益,或政府在政策上要求二级学院剥离母体或禁止母体在品牌上支持二级学院,那么势必造成二级学院的生源不足,影响学院的生存和发展,那时母体投入的无形资产也必然会进一步贬值,形成两败俱伤的格局。

4)招生的不规范对母体高校无形资产造成冲击。由于二级学院的主要收入是学费,这往往使得一些二级学院在招生收入方面潜藏一些问题。在11月12日的《成都商报》上就刊登了“独立学院招生,10亿元被私吞”的文章。文中引用了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院长孙松发的一番话:“有的独立学院甚至不招上了线的考生,留着指标招没有上线却愿意交更多钱的学生。”每年招生都要培养不少百万富翁!像某某高校的独立学院今年招生规模近10万人,保守估计至少有10多亿元被少数人中饱私囊。”文中还列举了某知名大学的独立学院在2003年上半年还被教育部树立为全国独立学院的“样板”,但时隔几个月,该校就被曝光向不够录取分数的考生收取高额的赞助费。一语激起千层浪,独立学院在招生上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二级学院之所以能像雨后春笋般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凭借了其母体的知名品牌、师资、管理资源等,另一方面则运用了民办高校的灵活运行机制,这也是独立建制的民办高校所望尘莫及的。母体高校虽主要以无形资产投入二级学院的手段来筹措社会资金,但不应以牺牲自身的无形资产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回报。一个高校的形象、声望和质量水平是历史的积淀,一旦高校的无形资产贬值,不仅愧对历史也为将来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无形资产一旦流失,那么唇亡齿寒,高校的有形资产的获得也会更加困难。

三、二级学院的未来发展及母体无形资产的保护

随着教育部有关二级学院“六独立”(独立法人资格、相对独立办学条件,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拥有独立校园、独立核算财务)规定的出台,二级学院与其母校及合作者的利益分配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独立学院与一般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的发展和积累包括了母体公立高校的无形与有形资产的投入,这些投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整个学院的资产。独立学院无论在办学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存在着与母校分割不清的局面,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母校的品牌、师资、质量信誉等等资源,尤其难以在产权上加以界定和分割。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明确地界定独立学院的产权及相关问题,其中也包括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促使母体高校的无形资产(特别是校名、教师资源和管理),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当中实现向有形的转化。具体操作上,要先评估母体高校的无形资产,再将无形资产作价投入,体现为一定的股份比例,根据股份取得一定的回报,并根据合作时间,确定最终的实际股份值。

标签:;  ;  

公立高校设立二级学院的“得失”_独立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