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廉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07)04-0012-04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是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道德和法治的有机契合,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人类历史上,廉政文化是随着腐败的出现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因而廉政文化建设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它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状况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在其85年来的奋斗历程中积累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后来又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增强了广大党员和红军官兵的纪律观念,造就了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革命队伍,与人民群众形成了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1931年11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时就设立了工农监察部,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确保苏区广大干部过好权力金钱观,树立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其中就包括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苏区干部廉洁自律好作风的形成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的廉政文化建设。当前,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下述有利条件:
1.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理论框架。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提倡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我们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与时俱进,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执政理念。其次,实施民主监督和从严治党是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要求。比如,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反对分散主义,反对个人崇拜,严格党员标准等。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优良传统。这是廉政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员修养、预防腐败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组织比较健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廉政文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和中央纪委第三次、第五次、第六次全会,都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委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3.群众拥护,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始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拥护和广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清廉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需求。有关民意调查显示,服务人民最需要加强,党政干部以身作则成为加强荣辱观教育的当务之急[1]。在中国现实话语体系中,特别是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联系的时候,“服务人民”更多地被看成是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态中,广大党员干部居于推进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关键位置。俗话说,“干部干部,先行一步。“人民群众对此寄予厚望。这些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廉政建设充满期待,这是我国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从总体上看,我国廉政建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比较短缺,我们面临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其中下述两种现象是制约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极为不利的因素:
1.严重的“泛腐败”现象。所谓“泛腐败”,就是利用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以合法形式占有共有或私人的财富。合法性、隐蔽性、垄断性是这种腐败的鲜明特点[2]。它具体包括集团性腐败和体制内腐败两种类型。集团性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就属于这种类型。体制内腐败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文件等官方形式公开从事的腐败行为。比较而言,体制内腐败比体制外腐败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欺骗性、破坏性。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等就属于这种类型。目前针对“泛腐败”现象的治理在制度上尚明显缺位,人民群众对这种腐败既痛恨又无可奈何,任其发展,贻害无穷,必然会妨碍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进程和实效。
2.腐败民俗化的危险倾向。腐败民俗化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冈缪尔达尔在研究二战后的南亚腐败现象时提出的概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掌握权力的人个个在搞腐败,而且成为一种习惯、风俗;二是指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态度,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宽容、参与[3]。腐败民俗化意味着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信念、道德和文化,它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成为了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应当肯定,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是深恶痛绝的,绝大多数腐败现象都将随着党和国家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和措施的得力而逐渐消失。因此,当前我国的大多数腐败现象不具备腐败民俗化的认同性、集体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我国的腐败尚未民俗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从个别人员和职业腐败,到众多行业和领域的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以及从一些群众由声讨腐败,到议论腐败,再到默认腐败,进而到进行轻微的腐败活动的迹象。这表明,目前我国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在逐渐加重,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腐败成为一种民俗是完全可能的。
二、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以廉政建设和廉政活动为基础,通过调动和发挥文化的功能,将各个廉政建设的基本要素辩证、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而对廉政文化进行的哲学思考和创造性构建。廉政文化概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提出廉政文化这个概念,为廉政建设提供了一个考察问题的新视角,有助于在文化建设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对廉政建设实践活动的认识。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文化追求等内容,以宣传、评价、言论、视听、传播、交往等方式,教化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其他社会成员,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能够发挥下述重要作用:
首先,廉政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反腐倡廉观念的形成。享受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它是人类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的且较稳定的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它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腐败行为就是建立在有违社会伦理的享受需要基础上的,它诱使有些人为了不正当和不切实际的享受需要铤而走险,从而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大力倡导和建设廉政文化,可以遏制消极腐化观念及其行为的发生与泛滥,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对人的侵蚀,进而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其次,廉政文化的规范功能有利于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廉政文化具有约束、规范、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文化一旦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将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挥先进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和影响力量来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单靠道德自律或单靠制度与法律他律都是不够的,只有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廉政文化的特点就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是道德自律与法律制度约束的有机统一。
再次,廉政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有利于遏制腐败风气的蔓延。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观、道德准则就会按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渠道,影响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熏陶人们,从而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以廉政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并用这种文化价值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廉洁的社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廉政知识、廉政要求、廉政理念,有利于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倡导“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和有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是重建社会信任、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之一。社会信任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可贵的社会资源。人民群众信任,有矛盾也好解决,可以化解;反之,不大的矛盾也难化解,甚至会被激化成大矛盾。当前,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比较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制约社会信任重建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利益观,是重建社会信任,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之一。
其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廉洁的思想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的治本之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用廉政文化压倒腐败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精神土壤,从而弘扬时代正气,培育社会和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还可以培育和提高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廉政信念和廉政的价值取向,使廉洁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虔诚信仰、一种热情追求和一种自觉实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夯实廉洁自律的社会根基。
三、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问题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搞好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导向作用、文化宣传的阵地作用、廉政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及广大群众的参与作用,形成合力,常抓不懈。在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下述几个问题:
1.要科学总结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善于科学地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些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廉政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自觉地把廉政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为廉政建设提供广阔空间和宽广的平台;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必须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善于总结、理性思考,把具体成果理性化;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使廉政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这一原理,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展开,积极宣扬开放、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法治以及信用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才能理论与实际相符合,才能真正建立起清廉的社会。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3.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优秀廉政文化。如同对待一切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对待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一方面,对于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糟粕性的内容,我们要坚决予以批判。比如,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以“忠君”和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前提的,这与我们建设民主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格格不入的[4]。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必须鲜明地予以批判和抵制。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全盘否定,认为只有参考西方建立相应的廉政制度才可以搞好廉政文化建设,解决腐败问题。实际上,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仍具有潜在的力量,给人以新的启迪。比如,我国民俗文化所崇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行精神,它所崇拜的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历史人物以及民俗文化中大量流行的廉事、廉诗、廉文、廉谣、廉谚以及廉政格言警句等廉政内容,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纽带,是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的有益成分。
4.要借鉴国外廉政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向来就不排斥外来文化与制度,汉唐时代汲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就十分博大。近代以来,我国更是积极向西方学习,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逐步摆脱了日益消沉没落的命运。现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更加需要我们在地方性、地区性和全球性结构的互动过程中重新进行思考。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学习、借鉴西方自由、平等、公开以及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等先进的廉政思想,让公务员队伍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让公民具有主人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等。同时,也应当防止对西方廉政文化盲目崇拜的新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结合我国实际科学地对其廉政文化进行分析、消化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