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伴论文,青少年论文,群体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
儿童发展研究领域中一种传统看法是,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因素。但近期,美国心理学者J.R.Harris(1995)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Group socializationtheory of devolopment), 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并不总能迁移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儿童是独立地习得如何在家庭中和家庭外的行为的。儿童参加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以此来学习如何在家庭外行事。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不是家庭完成的。Harris强调,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不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而是儿童的同伴群体。但是Harris本人并没有积累实证资料。
Harris的理论引起了我们的巨大兴趣,因为在我国,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普遍被肯定的,人们认为这种影响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一直存在。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比西方国家更紧密;相形之下,对同伴群体、尤其是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作用,人们并不太重视,很少有人认为到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影响会大于父母的影响。为了考察这些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本项研究。我们相信,该研究不仅可以验证Harris提出的理论,而且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一、 初二的初中生和一所中学高一、高二的高中生,共335人,作为本研究的被试。 每一年级整群选取两个班。
2.2 材料 采用两难情境故事判断法, 材料是两个自编的情境故事,分别涉及到青少年的穿着和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暗语”。这两个情境均使被使面临着接受家庭影响还是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两难情境。故事1中, 主人公面临着在自己将要买衣服时“父母建议买的式样”和“同学中流行的式样”的两难困境;故事2 中的主人公面临的是老师家长不让说在同学中流行的“暗语”而同学们都说这种“暗语”的矛盾。问的问题是:“你将按照家长、老师的要求做还是按照同学们的作法做?”并要求阐述理由。
2.3 材料的处理 首先从每个班中随机抽取10份答卷(男、 女生完成各半),对这80份答卷进行阅读和初步分析,记录全部的理由阐述,归纳出被试对两个故事情境的理由阐述的各种类型。并制订相应的编码手册。
3 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判断的3种类别
编码手册将被试对两个故事情境理由阐述归纳为三类:(1 )接受父母影响;(2)接受同伴群体影响;(3)其他(包括独立作出决定,取折衷态度或整合三方观点)。
从全部问卷中按年级、性别,随机抽取20份问卷,由两名研究者按划分出的三种类别,各自独立地进行编码,然后计算出Kappa系数, 作为评分者信度。其中情境一的评分者信度为0.8954,情境二的评分者信度为0.9132,两者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
3.2 被试判断水平的发展趋势
各年级组学生对两个情境的理由阐述在各类别中所占的人数比例见图1、图2。
图1显示,在“买衣服”情境中, 初一学生接受父母权威和影响者达50%,初二减至30.3%;高一再减少至18.8%;高二略升为25%。而接受同伴群体影响者人数比例,则由初一的25%,升至初二的38.2%,但到高一,这个比例降至35%;高二更降至27.6%。作出自主性判断的人数比例,则由初中到高中有明显的增长。
图2显示,“暗语”情境的结果与“买衣服”情境有明显不同, 接受父母权威者由初一的71.3%降至高二的10%;而接受同伴群体影响者则由初一的21.3%增至高二的87.1%;作出自主判断的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少数。
x[2]分析进一步表明,在“买衣服”情境中,持接受父母影响判断的人数比例,初一和初二被试之间的差异显著(x[2]=6.45,P<0.05),而从初二到高一和从高二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相反,持“其他”类判断的人数比例,从初一到高二逐年增长,且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图1 各年龄被试对故事1判断的5种水平的发展趋势
图2 各年龄被试对故事2判断的5种水平的发展趋势
对“暗语”情境的回答结果与“买及服”情境大不相同,从初一到高二,接受父母影响者比例从71.3%下降到10%,而接受同伴影响者从21.3%增加到87.1%,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初二到高一之间的差异最大(x[2]=23.17,P<0.001)。
性别差异检验表明,在“买衣服”情境中,初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接受父母影响(x[2]=4.866,P<.05),高中被试无性别差异; 在“暗语”情境中,高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接受同伴群体影响(x[2]=6.189,P<.05),初中被试则未表现出性别差异。
3.3 主试不同对被试判断的影响
为了考察由成人当主试和学生当主试对被试判断的影响,我们对一半被试的测查是由学生当主试的。结果显示,当主试分别由成人和学生担任时,初一学生的判断完全不受影响,初二,高一和高二被试的判断出现差异,当学生担任主试时,有较多的人判断他们将接受同伴影响,但这种差异只在初二年级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说明,由成人担任主试对被试的判断没有重大影响。
4 讨论
本研究试图从青少年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和接受父母影响的差异上来反映两者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差异。在情境一中,父母与同伴在衣服的式样上存在分歧,发现在初一、初二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简单地服从父母权威(初一占25%,初二占13.4%),到了高中,这种情况没有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接受父母影响的人数在减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人数在增加,在初一之后,后者的人数总是多于前者,强调自己决定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而且在高二时超过了选择其它各类理由的人数。
在情境二中,父母与同伴在使用青少年学生中流行的“暗语”上存在分歧,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人数相对于情境一更多(高一时76.7%,高二时87.1%)。但是,强调自己决定的人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且人数很少。整合各方面观点的人数从初一到初二有所上升,之后就没有了。这可能是由于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第三类回答,即接受同伴群体影响。
总的看来,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一种从简单服从父母权威定向向接受父母影响定向,而后又进一步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的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研究中还考察了性别不同的被试在接受父母影响和接受同伴群体影响上的差异,发现只有个别年级存在性别差异(情境一是在初一,情境二是在高二)。
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Harris提出假设,在对青少年进行研究时如果主试不是成人,而是与他们同年龄的人,他们的反应可能会不同,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本研究中的主试分别由成人和学生担任。结果发现主试不同仅对初二学生的回答有显著影响。这可能说明初二年级是对同伴群体的影响更敏感的时期。
5 结论
(1 )在日常的穿着问题和使用青少年群体流行的“暗语”问题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和影响定向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的转变趋势。在穿着问题上,学生接受父母影响和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敏感时期在初一到初二年级之间。在使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暗语”问题上,学生从接受父母影响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折发生在初二到高一年级之间。
(2 )由成人担任主试和由同龄者担任主试对中学生的判断有一定影响,表现在,当同龄人担任主试时,初二学生中判断接受同伴影响的人数比成人担任主试时为多。
标签:群体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