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_陶行知论文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_陶行知论文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核论文,民主论文,行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1-4519(2015)04-0097-08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4.009708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范式是把“生活教育”理解为其核心思想。在此范式之下,民主教育被理解为其思想的一部分,是实行生活教育的手段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陶行知致力于民主运动并集中阐发了民主教育思想,逝后被誉为“民主之魂”。抗战后陶在回忆自己的教育历程时谈到,“我开始感觉到民主教育的必要而予以实践以来,已经有了十九年。回想起来,这是一段压迫和艰难的历史。现在,中国因团结和苦斗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真正的民主教育,可以说到最近才渐入轨道。”①陶用“民主教育”而非其他概念来总结自己的教育历程和思想,这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还是其一贯的思想?邱椿在1948年曾集中阐释了陶的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是大众本位的教育,以确保和发展大众福利为目标。它是大众的生活教育,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以劳动为课程中心的教育,以作为教学法基础的教育,改造农村生活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这是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②这是以“民主教育”全面概括陶的教育思想,不过这一思路没有被坚持下来。近年来对陶行知民主思想有了更多关注。胡晓风、金成林从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诠释了其思想,认为他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家。”③江峰从政治学视角探讨了陶行知的民主思想,认为必须将陶的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政治现代化联系起来。④理解陶行知思想,民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视角。那么,其民主教育思想与其全部教育思想是何关系?

      二、核心关照:通过民主教育建设民主国家

      思想家的思想和行动都源于萦绕他们的问题,对问题的敏锐体察和执著求解形成其核心关照。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在结束了旧时代的同时也将国家建构与文化再造问题提上日程,其主题是现代性的建构,这形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变革的根本线索。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陶行知的核心关照是什么?“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其人生哲学,那么,他为之奋斗的“大事”是什么?

      通过教育的改造培育公民以建立民主国家,这是陶行知参与社会变革的思想视角。1916年他在致哥大校长的信中写道:“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⑤实现民主离不开“公众教育”,陶的理想是以“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其中政治与教育密不可分,国家民主与教育民主互为条件、相互推动,基于这种认识,陶行知将教育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并以教育投身政治变革。那么,现实中的教育能否实现上述目的?陶行知严厉抨击了现实教育的痼疾。象牙塔的教育脱离社会、远离大众,对现实问题无关照自然也无法担当起变革社会的重任;不切实际的教条主义导致“死教育”,传统的“老八股”被打翻,取而代之的却是“洋八股”,培养的只是书呆子;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流行,大众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中的威权理念、填鸭式教学盛行,培养的是专制社会下的威权人格而非现代公民性。在陶行知看来,这种教育是“完全走错了路”。那么,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如何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建立民主国家?

      在面对和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民主教育进入陶行知的视野并成为其核心思想,这是其思想和生命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历练的结果。陶行知明确“民主教育”的概念是在抗战后期,然而其思想却伴随着其教育实践而经历了播种、萌芽到勃发的过程。陶总结说,“我对于‘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的问题,开始注意是在民国七八年的时候,民国十六年才有了一个组织。”⑥可见他对民主教育的关注是1918年至1919年,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时。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为核心思想,从“民主”理解教育也成为一种潮流。⑦及至1927年,陶行知“开始感觉到民主教育的必要而予以实践”,于是创办晓庄学校,民主教育通过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全面铺展开来。民主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晓庄试验的灵魂,也是他推动战时教育、国难教育、“工学团”、“小先生”运动等的思想基础。抗战推动了全民族的思想启蒙与解放,独立、自由、民主的价值在牺牲中得以升华,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得到空前的提升。抗战后,国家重建成为政治议题,继续威权统治还是建设民主国家成为关系中国前途的关键选择。随着民主浪潮的再次涌起并在战后达到高潮,陶行知内心久被压抑的民主激情爆发出来,推动民主教育成为其后期思想和行动的主题。邱椿回忆,1944年陶行知曾对他说:“每个儿童各有一‘迷’。只要能发现他的迷,鼓励他从事于其所迷恋的工作,给予适宜的环境,使其活动的历程和成果不断改进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教育问题已解决一大半了”。那么陶行知是否也有自己的“迷”?邱椿接着说,陶先生也有一“迷”,就是“民主迷”,“他在近三十年来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提倡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推行工学团制,设立育才学校,筹办社会大学等实验的原动力就是这个迷。它是陶先生精神人格中的,决定其毕生教育事业和思想的本质内涵的一种价值倾向”⑧。陶行知执迷于民主并落实于民主教育,这是其思想和生命的根本线索和动力。立足中国实际探索教育新路以建设民主国家,这个“迷”便是其核心关照,是他为之而来为之而去的“大事”。

      陶行知的问题意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发现的;其民主教育思想源自杜威等西方思想家,但又是在回应中国问题、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实践中试验、丰富、创造的结果。这是从“历史的”层面还原了民主教育在陶生命历程中的地位。需要继续追问,在“逻辑的”层面,民主教育与其全部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关系?“民主教育”作为一种“能指”能否涵盖“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等?这可以从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予以考察。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是什么?谁来教育?怎样教育?教育为何?陶行知基于经验探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从中可以看到与民主教育的关联。

      三、教育是什么:基于民主之上的解放、自由和创造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是什么,这是追问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一个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超越现实的活动,通过挖掘和释放人的创造力来实现生活更大的可能性。陶行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

      从民主立场出发,教育即解放。通过启蒙追求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和文化变革的主题,教育则是基本途径。专制制度下普遍存在的是愚民教育、压迫教育,只有代之以民主教育、启蒙和解放才成为可能。陶行知对“填鸭式教育”予以批判,力主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手、嘴、空间、时间,让儿童自由成长。如同解下缠在中国妇女脚上的裹脚布,大众也要在自我解放中实现文化解放。他提出了新大学的含义:“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新大众,在止于大众之幸福。”大众之德表现为“觉悟、联合、解放、创造”,教育是帮助大众在“自新”中觉悟和解放。⑨在他看来,教育绝不只是文化的传播,更是思想和生命的解放。人通过教育认识到社会苦难的真相从而走上了解放的道路,这便是民主的意蕴,即“人民自己做主”,首先是做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陶致力于通过解放的教育启蒙民智以唤起民众的主人意识与创造能力,通过解放的教育让民众解放自己,通过民族的解放推动人类解放。今天虽然民族解放早已实现,但是解放的教育却是永恒的,因为生活总是存在各种僵化和压迫的力量,教育还存在普遍的奴役与束缚,而通过教育获得解放要求教育是解放性的而非压迫性的,唯有民主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从民主立场出发,教育即创造。陶行知在1918年的讲演中提出以“教育造国”代替“教育救国”的提法,认为“造”彰显了人及教育的主体性,“精神中自有趣味生”。⑩陶将创造和民主结合起来理解教育,提出了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民主教育理念。民主的创造意味着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创造,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力,这正是民主社会创造力涌现的根源。民主教育是在生活中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这赋予人以探索和创造的自由;非民主的教育在威权与专断下培育奴性人格并窒息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陶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力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1)这不仅揭示了创造与民主的相关性,更展现了通过民主教育解放人的创造力的前景,昭示了人类生命和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基于创造之上的民主教育意在挑战权威、腐朽、黑暗,通过激活生命的活力使人走上新生活的道路。创造本身并非目的,最根本的是通过创造让生命得以自由地成长。通过教育促成生命的成长是民主教育与创造教育的根本旨归和交集点。

      从民主立场出发,教育即自由。解放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解放的目的,它们统一于自由之中。民主教育既需要自由又推动了自由,二者密不可分。民主教育以自由为理念,以推动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因为自由既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条件和动力,也是达成教育理想的最好方式。传统社会存在的各种教条束缚甚至扭曲了生命的成长,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陶行知致力于将人从压迫中解放出来,主张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条件。针对戴季陶“树苗自由不能成长”的言论,他提出“失掉自由不能成长”。(12)通过种山芋的经验,他悟到人生“出头处要自由”,这是树木成长的条件也是人成长的条件。人天分不同,不论是拔苗助长还是过分压制都会剥夺其自由而毁灭生命,使人自由成长应是教育的法则。(13)陶行知的理想是将晓庄办成“自由之园”,“试验自由是各学园的础石”,晓庄的理念是可以“自由的想,自由的谈,自由的试验”。(14)

      教育即解放、创造和自由,民主是解放、创造和自由的条件和途径,民主教育则以实现解放、创造和自由为目的。这便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四、谁来教育:平等主体的参与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是谁的教育、谁有权力进行教育、教育为了谁,这是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从受教育者看,谁有权利接受教育?陶行知力主教育机会均等,这不仅是教育的普遍理想,更是对民主教育的丰富潜质的认识。教育为公即教育为“天下之公器”,所有人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陶致力于推动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民、女子的教育,主张人人受教育意味着将教育归还于人民,教育便从上层社会的特权变为大众的权利,这也是实现民主的路径。从“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民主理念出发,他提出平民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民众自己教育自己、为了民众的教育,这从根本性质上确立了教育的民主本质。他说:“如果创造性天才解放自己的机会并非限于几个人而是敞开了一个国家或全世界,那么这个国家和世界就获得了最高形式的民主。”(15)民主教育要求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让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得到培育和释放,这是民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民主教育的价值体现。

      从教育过程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怎样的关系?民主教育意味着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众自己教育自己。在师生关系中,传统模式是教师、官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育则是灌输和教化。陶行知主张打破这种权力关系,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进而提出“教学做合一”。他称老百姓是“最伟大的老师”,要求放下权威的架子向老百姓、向学生学习。教育是共同成长的活动,教育者在帮助受教育者成长的同时也获得成长,“教学相长”体现了民主的精神。推广“小先生”的宗旨是分享知识,在分享中共同成长。“即学即传”不仅是扫盲的省钱办法,更体现了民主教育的理念,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教育者。启动民主教育的一个障碍是掌权者,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管理者,他们拥有的权力以及背后的利益常常是抵制民主的保守力量。民主教育的切入口不是无权者而是当权者,只有教育者具有了民主精神才能推动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还意味着作为“天下之公器”的教育是实现“天下为公”的条件和道路。陶认同并支持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念和价值,他的爱不只是局限于家庭、民族,更包含了对人类的爱,其民主教育思想也基于这种博爱之上。让民主基于更博大的天下之爱基础上,这种“世界民主”、多元民主的思想便有了更普遍的价值。如美国人傅理曼所言:“陶博士的主义与理想是世界性的,……陶博士是我们这个紊乱霸道的世界经过多年所产生的少许文化人物之一。”(16)

      五、怎样教育:生活教育的民主意蕴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教育。从“教育即生活”的信念出发,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主张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和创造民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人的生活方式,它应贯穿于生命历程的始终。作为一种教育理想的试验,生活教育的实质是建构新型的生活与教育共同体,将教育与生活连在一起践行民主教育。那么,生活教育与民主教育有什么关系?

      民主教育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推开,这是实现民主教育理念的不二法门。杜威提出,生活教育与民主教育本质地联系在一起,民主即是一种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民主教育把民主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不应是远离生活的教义或者制度,而应是民众生活的具体体现。陶行知认为,民众需要在生活中理解、实践民主,生活是民主成长的土壤,尤其是最大多数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民主发育的源泉。如果将民主停留于学院里的书本或者精英群体的沙龙中,这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陶行知相信,行动不仅是认知的缘起也是其目的,人们在行动中提出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需要通过试验,在总结经验中验证和发展真理。注重生活经验、走进生活世界成为民主教育理念的哲学世界观基础。基于这种认识,陶决然地与传统教育决裂,穿上了长衫走进了乡村,立足生活实际办有生命力的“活教育”。他提出先行试验是社会改造的有效方法,晓庄学校成为教育改造和试验的典范。(17)

      生活教育是民主教育,首先是因为教育必须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走出书斋走进社会。民主教育的首要品格是求“真”,讲真话、做真人、过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培育真性情。“假”是民主的大敌,民主绝不只是“多数人的统治”,它更意味着立足本真性的生命立场,意味着对真理和真实生活的执著追求。传统教育常常掩盖事实真相、通过远离现实的教化塑造愚昧的臣民。生活教育让人投入到生活世界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生命体验,这是对虚假、专制、压迫人的教育的反叛。生活教育是民主教育,还因为它意味着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让教育变为生活的内容,生活便是教育的过程。生活即教育意味着倡导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生活教育也是人以主体身份投入生活、担当责任的教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人生的每一个时段。生活教育是民主教育,还在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众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凸显了人的主体性,颠覆了传统灌输教育、威权教育的强迫性,让人自己参与到教育中来并成为能动的主体。民主意味着人做自己的主人、过自己的生活。陶行知希望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与技术,更是人类建设理想共同体的途径。生活教育是民主教育还在于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活教育反对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而主张在投入真实的生活中沟通理论与实践。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以及践行民主的道德勇气熠熠生辉,这种“行知合一”使其民主教育走到了彻底。他不仅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更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是其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升华。

      从根本上说,生活教育旨在培育一种教育和民主的互动机制,在互动中建设新型共同体。晓庄学校便是教师、学生、村民共同生存、学习、成长的共同体。这里消解了等级与权威,代之以平等的主体;消解了压迫与隔阂,代之以信任与爱;消解了蒙昧与奴役,代之以教育与解放。这个共同体的灵魂是民主教育的理念,是人与人平等受教育的信念。陶行知将学校共同体扩大至更大的社会中,力图将社会共同体的改造与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融为一体。民主教育意味着教育是民主参与的活动,是在培育共同体中寻求成长的过程。面对晓庄学校与村民因使用井水发生的矛盾,陶行知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每户选出代表并由一名少年主持,老太太发言最积极,结果达成共识圆满解决了问题。这正是如今倡导的“审议民主”的体现。民主需要学习、试验和创造,国家民主的切实道路是开放民主议程、在民主试验中学习民主。事实是,老太太也有民主意愿和参与能力,而适当的民主制度和程序则会培养民众的民主习惯。同样,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民众在实践中的试验和训练。民主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人在创造中探索的生活方式,民主教育的宗旨则是鼓励和激发人去参与。“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18)这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的认识方法论,也是对民主教育本质的一种理解,即它是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开放世界,不只是结果而更是过程,不是一元的、呆板的教条,而是多元的、充满生机的、需要被创造的生活。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最普遍的理解是,生活教育是其核心思想和创造,是其最普遍的精神特质。同时应看到,不能离开民主教育谈生活教育。民主是一种精神、价值、思想,陶将它运用到中国的教育试验中,摸索出了一套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价值的生活教育。民主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教育则是在生活中探索和创造的生活。陶行知理解的生活教育是民主的教育,因为没有民主的生活不能算是“好生活”,教育恰恰是要创造“好生活”,师生共同劳动、共同创造、教学相长正是民主的生活方式。

      六、教育为何:追求真知、培育真人、建设民主国家

      第四个问题是,教育为什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在民主道路上追求真知、培育真人,教育的功能则包括在改造社会中建设民主国家。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陶的信念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讲真话、求真理。培育“真人”意味着将教育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真实的生活,恢复和彰显被遮蔽的生命本真性。传统社会追求“人上人”的等级观念,民主教育则是要打碎等级秩序,追求“人中人”,这意味着人在与他人的平等互动中共同成长。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光宗耀祖升官发财,虽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却难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民主教育基于现代启蒙理性的自由平等价值观之上,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独立和自主人格。培育有觉悟、有能力的现代公民是民主教育的旨归,这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手段这是国家民主的基础,作为目的这又是教育的归宿。

      教育培育人是通过知识的传承和创造来实现的,民主教育基于对真知的追求和真理的信仰之上。陶行知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追求真理是民主教育的宗旨。民主教育批判伪知识、倡导探求新知并让知识成为解放的力量。专制表现为独断、武断、自负、意气用事,民主则主张讲理、明辨。陶行知说道:“我与对方同时寻求真理的人,谁寻着真理,双方都应当乐意承受。所以讲理的人应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我’关尤宜打破,谩骂和强辩都是把‘我’字看得太重的缘故。所以说理的人,必愿尊重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主张,同时更有服从真理的勇气。”(19)正是认识到人可能会错而且必然会错的事实,民主教育反对武断而主张讲理即在讨论中发现真理。教育的任务是发现、传播和追随真理,但是“何谓真理、如何获得真理、谁拥有真理”这些基本问题并非自然明了的。专制下的武断常常以真理名义堵塞了真理的道路,民主教育的理念则是开放的,主张在新的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修正理论、创造新知。

      在追求真知和培育真人的基础上,教育成为推动社会改造和建设民主政治的积极因素。民主教育离不开政治经济的民主,同时民主又是在教育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陶行知满怀激情地提出,民主是“政治的盘尼西林”,是“精神的维他命”,是“中国之起命仙丹”。在标以《国事静思》的备忘录中,陶行知写道:“定于一,实现民主者能一之。”(20)民主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制度选择,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势。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民主运动掀起一个高潮。这时,陶全身心投入民主运动并集中阐发了其民主教育的思想。他主张通过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来推动民主,只有民主教育才能启蒙民智、改造社会、推动国家民主。他鼓励学生自治,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养成的学生。专制国家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公民。想要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21)。自治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热情、能力和判断力,这是国人所欠缺的公民素养,通过学生自治培育公民性正是民主训练的第一步。

      七、解读范式的转变: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内核

      综上所述,在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等思想,贯穿其中的核心则是民主教育,它们在理论上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实践中相互支持和印证。民主教育构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是其生活教育等思想的灵魂和本质,生活教育等又是实践民主教育的现实途径和落脚点。只有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整体中才能认识其民主教育的创造性;只有从民主教育的视角切入也才能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真谛。因此,它们不是“多”种不同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只有将它们看作一个逻辑整体才能把握思想的全貌。离开民主教育认识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只是不完整,更是没有把握其内核,只有抓住这一内核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意味着对陶行知思想的认识视角和范式的转变,是对传统“生活教育”范式的深化。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内涵便显现出来。民主教育不只是以民主为内容的政治教育,虽然这是其基本内涵;它更是以民主理念理解和规定的教育,是教育的“民主化”过程。“民主教育”这一“能指”通过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等达成一种“所指”,即陶所理解的民主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创造和自由;倡导教育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教育与生活统一于民主的实践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真知、培育真人以建设民主国家。民主教育通过生活教育等得以表现和实现,生活教育等又赋予了民主教育新的内涵,由此体现了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原创性。

      从社会文化变迁的层面看,民主教育是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最具创意的思想贡献。陶行知开创了中国教育的一片新天地,这是通过新思想的引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民主教育。陶结合中国实际、立足中国问题,将西方的民主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统一于生活创造的实践中,探索了民主教育的新道路。从更宽阔的视野看,教育与文化相互交织和影响,周洪宇提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一位“综合性的文化伟人”(22)。陶行知以教育的创新实践参与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以民主这一关键变量来理解和改造传统教育,力主通过民主教育改造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建设民主国家。陶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实践既兼收了东西方文化精神又立足新经验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路线。陈家康提出,“五四”前后中国思想存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两条思想路线,不同于胡适,陶行知“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外开辟了一条人民文化的思想路线”。(23)

      民主和民主教育都源于西方,陶行知与杜威的思想渊源是客观事实,但是他没有简单移植,而是以独特的实践探索和思想建构丰富了民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日本学者斋藤秋男提出,陶行知接受了杜威的理论,在实践中发现了其局限,进而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牧野笃则提出,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固有的价值观,“陶的思想发展,不是‘民族土壤’的回归,而是其‘土壤’边根植,边解体,再构成,无穷尽的自我解体——创造的过程”(24)。牧野笃认为陶有着高度的主体性,其思想源头不是杜威的理论而是自己内心的体验和行动,因而能够批判地接受和改造杜威的理论。民主是西方文明的创造,陶又如何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沿着牧野笃的思路可以发现,陶的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和“交感”形成了陶的问题意识、核心关照、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行动范式。陶对现实中国有着敏锐的认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他受过东西方文化的熏染又反对复古和崇洋,其教育思想和生命实践的灵魂是“中国性”,他不仅在思想上反对洋教条,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亲身走进中国社会的最深处,因而其思想和生命都无处不散发出中国味、平民味。(25)不过,不能认为陶的思想完全生发于中国固有的价值观,民主主要还是从西方传播开来的。陶的民主教育思想无疑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杜威的民主教育更是其直接的思想来源;其高明之处在于不是机械地照搬概念,而是把民主理解为不断创造的开放性思想和活动,进而付诸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恰恰是对民主精神的切实践行。

      民主教育是20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的潮流,也是当下中国的重大议题。除了借鉴国际经验之外,我们也需要挖掘本土思想资源,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便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当下中国的教育依然存在脱离现实、远离生活、窒息创造力的弊病,更不必说利益导向和权力支配下的精神信仰的迷失。在国家层面,民主依然是最艰难的问题,有待破解;在教育层面,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瓶颈是民主的缺位。陶行知在去世前不久畅想到:“民主的时候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26)当教育自动放弃对真理的执著和对正义的坚守,当知识与权力和资本结成利益共同体而自我沉沦,教育的主体性和民主的精神便无法生长。教育改革必须从重建教育理想和终极价值入手,通过生活的、全民的、创造性的民主教育培育现代公民,进而在民众的觉悟中推动民主进程。中国的民主似乎尤为艰难,无数强大的阻力似乎给了人无所作为的借口。陶行知不畏惧艰难、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其鲜活的思想和执著的信念依然是我们继续其未竟事业的不竭动力。

       ①⑥小野三郎.陶行知先生访问记[A].陶行知先生纪念集[C].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1947:235、237。

       ②⑧邱椿.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北京大学教育学会纪念陶先生逝世一周年会中讲演辞[J].活教育,1947,(7/8):159-160。

      ③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3。

      ④江峰.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政治学背景[J].晓庄学院学报,2009,(1):1-12。

      ⑤陶行知.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一封信[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14。

      ⑦陶行知早期并没有明确“民主教育”的概念,此时致力于与晏阳初等推动的“平民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杜威来华讲演谈民主教育时被翻译成“平民主义”,这与对“民主”概念的翻译及理解有关。参见川尻文彦.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09,(6):142-153。

      ⑨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74。

      ⑩陶行知.师范生应有之观念[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7。

      (1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23、924.。

      (12)陶行知.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35。

      (13)陶行知.平等与自由[A].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21-1222。

      (14)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77。

      (15)陶行知.关于创造性的救济——致甘霖林[A].陶行知全集(第6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16。

      (16)傅理曼.悼陶行知[A].陶行知先生纪念集[C].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1947:10-11。

      (17)在晓庄被查封之前,陶行知已着手酝酿更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即进行乡镇自主治理的社会试验。

      (18)陶行知.民主教育[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46。

      (19)陶行知.《新教育评论》之使命[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4。

      (20)陶行知.备忘09-008[A].陶行知全集(第10卷)(上)[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30。

      (21)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7。

      (22)周洪宇.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486。

      (23)陈家康.陶行知思想路线[A].陶行知先生纪念集[C].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1947:32。

      (24)牧野笃.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根基——金陵大学时期对王阳明思想的解释与吸收[A].周洪宇.陶行知研究在海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7-128。

      (25)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中国化是陶行知的一大特色。正因为常年跟底层百姓交往,陶的教育做到了平民化,其诗歌通俗易懂富有生气而被广泛传颂,这是其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26)陶行知.领导者再教育[A].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57-958。

标签:;  ;  ;  ;  ;  ;  ;  ;  

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_陶行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