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论文_许云松,桑君

胃肠道间质瘤的论文_许云松,桑君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全部为单发,其中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6例、空回肠8例,食道、直肠及肠系膜各1例。肿块的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有分叶;良性22例、交界性5例、恶性11例;良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均匀强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或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不规则坏死和囊变区域。本组有24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动脉期、静脉期到实质期呈渐进性强化;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可以明确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性CT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间质瘤;胃肠道;体层摄影术;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消化道间叶性肿瘤[2]。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资料,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CT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GIST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5~85岁,平均51.6岁。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5例曾行消化道钡餐或碘水造影,其中提示胃肠道肿块1例、阴性4例。临床表现:腹痛16例、腹胀9例、腹部肿块8例、呕血伴黑便11例、上腹部不适2例、头晕乏力4例,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费力及外伤后腹部肿块各1例。38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患者于检查前禁食4~6 h,检查前30 min口服800 mL温开水以充盈胃肠道,然后在检查前再口服温开水200 mL。先行腹部平扫,再通过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1.5 mL/kg),注射速度3~3.5 mL/s。注射对比剂后30 s行动脉期扫描、65 s行静脉期扫描。图像重建层厚2 mm,重建间隔l mm,将获取的静脉期原始轴位图像传至AW4.6图像后处理上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

1.3 影像分析 测量并记录每个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有无坏死及钙化、平扫密度是否均匀、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肿瘤内部及周边有无供血血管、腹腔腹膜后及盆腔有无明显肿大淋巴结、有无腹盆腔积液及有无转移等情况。

2 结果

2.1 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 本组38例全部单发。发生部位:胃21例,其中胃大弯、胃体各7例,胃小弯、胃底各3例,胃贲门1例;十二指肠6例。生长方式:腔内型16例、腔外型11例、混合型10例、胃肠道外型1例。

2.2 病变密度及强化特点 密度均匀14例,且为圆形或类圆形,其中最大直径<4 cm者9例、4~7.5 cm者5例。密度不均匀24例,内有大小不等、形态多样低密度坏死区,直径>5 c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周围结构及转移 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楚27例、模糊11例,肿块最大者造成周围肠腔及腹腔内大血管向周围推移。

3 讨论

3.1 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最常见症状是胃肠道出血,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3]。

3.2 GIST的CT表现 CT检查对于间质瘤的良恶性判定,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本组资料,并结合相关研究,总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以下特点]。

3.2.1 大小 直径≤5 cm多提示为良性,>5 cm多为恶性,交界性肿瘤介于其间交叉重叠。本组病灶直径≤5 cm者16例,其中良性13例、交界性3例;>5 cm者22例,其中恶性20例、交界性2例。

3.2.2 形态 一般良性GIST形态规则、边缘清晰,与周围组织结构无粘连和侵犯。本组27例符合上述表现,其中良性22例、交界性5例;恶性GIST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和侵犯。

3.2.3 密度 良性间质瘤一般密度均匀,恶性多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3.2.4 CT扫描 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对肿瘤向腔内和(或)腔外生长的瘤体部分,以及发生在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的胃肠道外型GIST均能很好地显示。

3.3 鉴别诊断 ①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二者CT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多数边界清楚,淋巴结转移少见,鉴别需依据病理学和免组化检查,GIST特征为CD117阳性或CD34阳性。②淋巴瘤:主要沿黏膜下弥漫性浸润,造成胃、肠弥漫性相对均匀增厚,外缘光整而清晰,常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③胃肠道癌:多为管壁不规则增厚和僵硬,可形成软组织肿块,造成胃肠道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肠套叠或肠梗阻,易发生淋巴结转移。④腹内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其CT表现和GIST一致,患者如果有高血压提示此病的可能;如果没有高血压,往往无法鉴别。

综上所述,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GIST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GIST病灶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明显,少见淋巴结肿大,且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指导GIST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1] 柳萍,那加,王颖,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2):1999-2003.

[2] 纪小龙,虞积耀.胃肠道闻质瘤[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1):13-14.

[3] KIM HC, LEE JM, SON K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duodenum: CT and barium study findings[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4, 183(2): 415-419.

论文作者:许云松,桑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胃肠道间质瘤的论文_许云松,桑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