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水融山,生机绽放论文_黄继香

亚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设计院 北京 100000

摘要:建筑作为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体,能够有效体现出外在因素,例如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等等,在建筑文化内,基本通过建筑空间与建筑符号对建筑文化进行表现,保证建筑物与文化语境之间紧密结合,奠定建筑文化底蕴。现代主义在建筑学内应用,最为显著的作用并不是在建筑设计内应用新型的施工材料,更多的是将功能作为设计的初始概念,能够有效让现代建筑设计从传统图案或者是风景设计理念内脱离出来,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吻合,为建筑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在众多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中,设计想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并不是单单构建有序的秩序,而是应该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设计语言,同时有效调节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例如场地设计要求学校内每一个地点都具有一个标识,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建筑在无形之中对学校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对一代代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对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对学校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学校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学校建筑;建筑设计

1、前言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能够有效反映出社会经济建设情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设计出大量能够改变自然的建筑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资源环境及地域文化的消失也感觉到忧心忡忡。

2、中外建筑风格的发展与交融

伴随着全球化建设,不同建筑文化开始相互结合,有效推动了建筑文化发展,形成了世界建筑文化体系。社会全球化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同建筑文化相互碰撞。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十分显著。例如,佛教实际上来源于印度,伴随着张骞出使西汉,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在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是,佛教内容及形式一直在完善创新,形成了我国特殊佛教建筑文化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基本上都是照搬苏联,这样造成我国建筑开始逐渐与俄罗斯文化特点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筑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西方建筑文化及经济管理模式开始逐渐进入到我国,我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开始逐渐模仿西方建筑设计方式,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建筑文化。换句话说,不同国家建筑文化都需要受到政治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怎样保证文化相互融合,经得起人们考验,只有将不同地区内所具有的精髓文化吸收,才能够将本民族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构建地区性建筑文化。

3、建筑设计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文化理念之一是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建筑是在一定的地域中来建造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域是建筑的属性。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使得建筑设计也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融合地域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当地千百年来形成的建筑风格,必然有其符合当地气候、环境、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可以利用其精华应用于学校建筑。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内的建筑物一直对学生语言、思维及行为举止进行影响。正是由于学校建筑在文化设计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对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进行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某一个建筑物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资源类别较多,其中最为典型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地域文化、意境美与地缘文化。

3.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人们实际生活所形成的,地域建筑设计文化是以地域文化作为基础条件所形成的,所以需要与当地气候环境、人们生活习惯等等因素相一致,这些设计精华都可以在学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内应用。

在现代很多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一直都遵守着布局与形体相结合的原则,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手段就是现代建筑造型与符号。在我国川东地区内,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为庭院式,在庭院内经常利用通风天井将前后院进行连接,形成良好的空气流通,同时用走廊对不同功能的房间进行连接。学校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交通流线就是利用走廊实现的,同时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通风及光照条件,也能够为学生课间休息提供沟通场所。

3.2意境美

在我国古代概念内,意境是重要概念之一,在艺术领域内广泛应用,例如诗歌、建筑、书法等。意境美最开始体现在我国著名文学家钟嵘的诗歌内,在盛唐之后正式形成。意境美实际上就是情景交融。现代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继承古代意境的改变,有效将我国建筑与我国古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对自然变化及历史文化给予充分尊重,提高对现代科学技术关注程度,利用环境美学观念,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地缘文化

地缘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可以被称之为这个民族精神的标志,并不是理念所形成的,而是民族内人们在长期生活及实践之后所形成的。在相同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具有的地域性格较为相似,进而文化精神也较为相似。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对该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思想性格与文化观念造成直接性影响。

在建设设计文化理念内,风水观念是人们对自然环境观察与应对自然理念。风水文化形式主要包含两方面原理,分别为规划学原理与古代建筑学原理。在风水学内,核心内容为天人合一,有效调节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就地取材,构建绿色学校建筑。任何一种建筑设计文化,都需要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对历史文化内所具有的精髓内容进行研究

4、设计实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设计项目为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新校区。位于达州市通川区北外镇韩家坝,西临州河,东抵犀牛山山脚,南接北外张家坝新区,北可通过跨河大桥与徐家坝相接。规划用地约289.4亩,办学规模6000人.

4.2规划设计原则

4.2.1力求高起点、高水准,体现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式、生态型和节能环保理念,注意经济和适用性;

4.2.2以人为本,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鲜明;

4.2.3远近(期)结合,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弹性需求;

4.2.4科学合理的核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3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4.3.1规划设计要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着眼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追求高水准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及文化教育氛围,具有创意新颖、格调明快、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鲜明特点,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协调。方案要适应先进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要有利于未来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2规划设计按不同功能分为教学区、实训(实验)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根据地形地貌、日照、气候及校园周边环境合理布局。使各区在和谐中求统一,统一中见特色,保证师生工作学习与休闲活动互不干扰,并在未来建设或局部调整时,总体框架不受影响。

4.3.3所有教学楼、实训楼之间用有顶盖的走廊连接。连接走廊要有艺术风格,成为学校的文化艺术长廊,也是学校的风景亮点。

4.3.4建筑物应体现现代、典雅、简洁的风格,布局、造型、色彩等要体现学校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与职教园区整体设计协调和谐,也要有自己的特色。

4.3.5教学楼、学校宿舍底楼50%以上设计为架空层。

4.3.6校门设计主入口和辅助入口,应结合校园及周围地形地貌和城市道路的特点,组织好校园内的交通配置,并符合消防、市政等规范要求,人车分流,人行道尽量按无障碍标准规划。校内人流量大的主要道路宽度要足够。

4.3.7设计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竖向设计要尽量减少大量填方,依势依形规划人工水面(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层、架空层的空间。

4.3.8设计应体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4.4、总平面设计

4.4.1、基地条件及设计难点分析

1)基地南北长、东西窄为一狭长地块,四面临路,受纸槽沟水系形态影响地形形态极不规则。

2)基地内有多条冲沟发育,高差较大,南北高差约30多米,冲沟深约8-10米。

3)校园西侧园区南北主干道由于纸槽沟防洪标高控制,道路高于场地约17-20米。

4)场地西北侧穿过校区的两条110KV高压线,需保持现状。

5)根据《达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及规划设计条件,校园可在东、西、南、北规划道路上开设出入口。

6)建筑布局需考虑东侧山体上墓地的心理影响。

7)纸槽沟的整治和整体景观打造应与校园景观绿化规划相结合,并形成校园景观绿化核心。

8)纸槽沟南、北两区间需设置联络桥梁。

9)校园建筑风格形态需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地形地貌,并与园区整体相协调。

10)结合场地填方区域分布,充分依形就势划分功能区和布置建筑。

4.4.2方案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结合基地条件分析和总体设计“北学、南宿”构想,方案设计总体布局是以“院落-功能-地形”为整体布局原则。结合职业学校建筑功能要求及校园自然分为南北两区的特点,设计方案将整个校园分为北区:校前区、基础教学区及实验实训区;南区:体育运动、生活后勤及共享综合设施区,共六大功能区域。各功能区间即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校园以校前区广场和纸槽沟绿化景观带为核心,以校前区东西教学主轴和贯通南北的景观及活动轴为布局骨架,串联起各成院落式的功能区,各区之间利用道路、坡地、矮墙、连廊缓冲高差,形成优美、便捷、高效的校园功能布局。

4.4.3、总平面布置

北区:以西侧主入口及三合院式的综合办公楼形成校前区广场,建立起内外过渡的空间秩序,形成主入口对景。其东面通过连廊呈扇形规划四栋南北向布置的基础教学楼和信息中心,自然形成四个向山及河岸开敞的院落,并与东侧纸槽沟河岸景观形成有机联系,体现了建筑与山水间的情趣,且教室与院落结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内外交流空间环境。

在场地的西北三角区域,结合地形形状布置三栋实验实训楼,实训区与教学楼间的空地,因上空有高压线通过,主要规划道路、园林和停车场,同时满足防护间距要求。

南区:体育运动场呈南北向布置在场地东面靠纸槽沟侧,体育场看台(含配套用房)布置在场地东面,学生食堂位于运动场和宿舍区之间,位置适中,联系方便。宿舍区依山就势布置在食堂的南侧,建筑间距满足日照要求,各宿舍与食堂之间由风雨连廊相连,连廊与台阶式联排布置的宿舍形成了向东侧山体开敞的内向院落,设计的宿舍与山体缓冲斜坡绿地的位置关系充分考虑了人在山周围自然形态的内外不同感觉。

共享综合楼布置在园区主干道与园区7号路路口的东北,体育馆、会堂与酒店组合成一个向内的院落,在与校区融为一体的同时,又方便对外接待与使用管理,同时成为园区主干道上的重要景观建筑。

4.4.4、竖向设计

根据方案设计,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周边道路标高,纸槽沟河堤防洪要求,场地竖向设计采用平坡式及台阶式。

北区:根据西侧主入口与园区主干道相接标高,采用平坡式。南区:在充分考虑土方平衡,竖向设计采用平坡及台阶式。按照尊重山区地貌、有利建筑布置的原则,场地共划分为六个台地,运动场区为一平台,设计标高316M,共亨综合体为一平台设计标高314M,食堂及学生宿舍区共划分四个平台,设计标高分别为320、323、326、330m。

4.4.5、交通组织

总体设计方案采用依地形地势而生的块状院落式布局结构,为校园交通组织确立了基础。校内道路网按照人、车分离,满足人流、车流、消防要求的原则进行规划。

北区:在西侧设置人行主入口,北侧4号路上设汽车车行出入口。

南区:东侧6号路上设后勤生活区出入口,南侧7号路上设共亨设施区出入口。

北区车行道沿教学区外围环形,并经纸槽沟东、西两座通行桥与南区建立联系。

南区:沿体育运动场东面,共享综合楼西面及纸槽沟南堤岸规划放射状车行道,形成南北校区入口间车行联络主干道,以及纸槽沟两桥围合中央环形道路与各区域环(支)路联络,主干加支干的校园机动车道路系统,并可实现单向循环管理。

校园消防道路均能直达每栋建筑,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4.4.6、设计理念

根据设计方案,达县职业高级中学新校区地处浅丘山地,三面临山,结合总体布局“院落”构想,校园建筑设计风格形式以师法川东传统建筑为特色,皆采用坡屋顶、大出檐,悬山墙、青瓦和局部银灰或白粉墙。成片的青色院落状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变化丰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建筑外墙材料采用仿石涂料和仿石面砖,立面加入木结构建筑特点,穿斗式仿木线条和格栅与建筑立面竖向间隔窗有韵律的布置,体现出达县职中独特的雅致风格。随势而筑,随坡就坎、空透轻盈的楼梯,突显川东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风貌配合三合式“院落”空间形式,串联起校园生活,在“院中行走”宛若“入其庭而不见其人”,诠释了建筑师“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4.7、单体设计

综合办公楼及教学楼位于校园北区中央,建筑布局为组合院落式,西侧为三合院式的综合办公楼,入口处设四层通高空廊,将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建筑入口分设在南北两端。

教学楼为四栋一字型南北向布置的6层单走廊教室,垂直布置在办公楼东面,中间布置四层共享人行交通走廊,满足学生日常交往和安全疏散要求。教室均布置在南面,各层教室走廊与共享走廊连通。

信息中心位于四栋教学楼中间,为一方型建筑,首层主入口朝西,两侧布置阶梯大教室,分层布置有阅览室、咖啡厅、卫生间、办公室及演示讨论室等用房。内部交通由位于室内中间的方型环廊走道和东面两部室外楼梯组织。

实验实训楼位于校园的西北角,由二栋5层、一栋6层楼组成,主要包括:实训用房、音体教室等设施用房。各实训楼1-4层间均设有连廊连接。

食堂位于校园南区,体育运动场、宿舍区、共享综合体三点交汇处,紧临中间步行街,极大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平面采用落地凸窗设计,窗外学校运动场和山体景观视线环境优美。

校园体育场看台布置在400田径运动场的东侧,主要设置看台。

四栋学生宿舍位于校园南区体育运动场的南端,依山就势布置在挖方地段,由于场地紧张平面布局采用长联排布置。

共享综合体位于达县职高校区南侧。主要功能为职教园区共同使用的体育馆、游泳馆、会堂及酒店。按照校园总体规划建筑布局,综合体设计为连体内院式,以保证沿园区主干道立面的完整性。

5、结语

建筑设计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必须发生转变。在地域建筑文化与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之下,才会逐渐形成全球性建筑文化。在现阶段学校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有效与学校自身特点及文化底蕴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出针对性建筑,充分彰显出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发挥出学校建筑优势。

参考文献

[1]解建新.某学院新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

[2]汤彪.高校新校区建设管理的若干问题探析[J].亚太教育,2015(13):198-199

[3]蒋小龙.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团队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曲明军.梁莹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13):218.

论文作者:黄继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7

标签:;  ;  ;  ;  ;  ;  ;  ;  

逸水融山,生机绽放论文_黄继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