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抑制消费的政策从何处着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抑制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种因素表明,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带动社会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三大因素。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社会需求不足,启动经济的着眼点就是要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希望百姓多消费、多投资,启动国内市场,缓解乃至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最近,国家计委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国将继续采取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中包括清理整顿用电、买房、购车、通讯等方面抑制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改革消费体制,着力启动住与行的消费,研究制定汽车消费的有关措施,延长购车分期付款年期。
据悉,实行鼓励性消费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中国的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65%的水平;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升到接近东亚国家52%的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居民消费增长率在未来几年中应当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
以刺激汽车消费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方面的力度可谓不小,但对消费市场产生的效应比预期相差较大。居民消费启而未动,除居民收入增幅减缓,消费差距拉大,支出预期提高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消费政策不配套,鼓励消费与限制消费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正常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的同时,各地却以种种理由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汽车的消费,从而使汽车这个能大量回笼货币的商品,没有发挥其对经济应有的拉动作用。因此,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应考虑选择刺激汽车消费。
汽车作为一种不亚于住房的价高值大的商品,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巨大。首先是它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它的发展要求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因此可对高科技行业起较大的推动作用。可见,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范围大、层次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可以真正产生突破一点、收获一片的效果。最后,汽车类商品对货币的吸纳量不可低估,尤其是在它们刚开始商品化的时期,吸纳量尤其的大。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表明,汽车消费对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郊区的商品房一般比市区的价格低,如果大力刺激汽车消费,在居民购买商品房的同时,使交通问题也能同时解决,就能使住与行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互相推动的作用。
汽车需求不振的三个原因
目前哪些因素导致汽车消费需求不振呢?简言之有三:
1、价格居高不下。由于我国轿车生产集中不够,规模经济效益上不去,生产成本不能迅速降低,使轿车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少则七、八万元,多则十多万元,加上各种购置税费,一般都在10万元以上。销售价格和使用费过高,使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
2、价外收费多而乱。据报道,部分地区附加在汽车上的收费达到车款的30%到50%。各种价外税费名目繁多:车辆购置附加费、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附加费、牌照费、车辆移证费、车辆年检费、污染监测费、养路费、道路增容费、车位费……。众多的费用使我国的汽车购置费高出一些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3、限制消费措施五花八门。近年来,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并未随着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的大政策及时调整。限制消费政策导致本来不算大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造成人为的过剩;本来需要和可能满足的群众购买欲望,得不到满足;最为重要的是国家不能及时收回货币,企业生产困难,发展乏力。以轿车为例,我国轿车产量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经历了10年左右的高增长期,从1998年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产量徘徊在50万辆左右。同期,轿车库存总量(厂家库存和经销商库存)达11万辆,创历史新高。由于市场低迷,许多厂家不得不采取限产措施。
居民有多大的消费潜力
目前,居民对汽车有多大的消费潜力?在我国,目前以个人或家庭为目的的出行主要集中在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家庭汽车占有的份额很小。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轿车并不普及的现状,另一方面又表明了我国家庭轿车市场的巨大潜力。
据有关资料表明,1910年至1970年,美国对汽车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6,即人均收入增长1%,对汽车的需求就会增长2.6%。 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且与美国对汽车的收入弹性相似,到2015年, 中国的家庭和企业每年将购买1000万辆汽车。目前中国汽车的年产量约为150万辆。因此,15年后其产量将增长约6倍。这一增长速度将使中国达到目前美国的汽车购置水平。如中国以6%的速度持续发展至2024 年,2.6的收入弹性即意味着汽车购买每年将增至4500万辆。 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汽车购买的总量。
当务之急的是,应转变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汽车消费氛围。要把发展汽车作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之一,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迅速采取措施。如果不消除短缺经济时代限制消费政策的影响,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就存在着严重障碍,消费市场就难以活起来。
从政策上鼓励消费取消限制消费的措施
对于汽车,人们关注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一是尽快制定汽车消费政策,从政策上鼓励汽车消费,取消限制措施;二是多方配合,启动汽车市场,尽快实施燃油税,取消一切强加在用户身上的负担;三是制定《汽车法》,形成全国统一汽车市场,取消地方保护和市场割据的规定。
第一、以普及轿车为方向、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调整我国汽车产业,对其现有生产格局进行革命性重组。在此基础上,增大投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国产化率,尽快完成我国汽车主要依靠贸易保护措施占有国内市场份额到不依靠贸易保护措施转变,打进国际市场。
第二、大幅度降低轿车价格和各种使用费,坚决走费改税的路子。车价高是影响轿车进入家庭的主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最近对全国10个省市5000户城镇居民的消费意向调查,结果表明,有10.2%的居民家庭表示5年内打算购买汽车。 目前阻碍轿车进入居民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价格偏高。各种影响因素(可多项选择)按选择的户比例高低依次是:“轿车价格偏高(占58.4%)、“使用费高,如保险、维修、汽油、养路费等”(占40.8%)、“购车附加费用高,如税、上牌等费用”(占37.3%)。
调查结果还表明,7万元价格的轿车能为多数家庭所接受。 要让轿车进入家庭,有91.3%的居民家庭觉得最合适的车价应在7万元以下。 在购买轿车时需要一次性缴纳一定的费用,有91.5%的居民家庭认为购车附加费用(消费税、附加费、上牌等费用)在4000元以下为宜。对于使用轿车一年的日常费用(包括保险、维修、汽油、养路费等),有94.7%的居民家庭认为应在6000元以下为宜。
第三、发展经济型轿车可有效带动汽车消费。价格适中的经济型轿车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由此看出,价格在5万至10 万元的轿车将成为城市消费主流。也有人认为,价格水平在近期应不高于6万元, 今后逐步降至4万元以下。据前段时间一项有关国产轿车的调查表明,性能、 价格、售后服务在购买选择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4.8%、24.9%和13.4%,这说明绝大多数消费者宁愿多花钱也要买好车。
据国家信息中心1999年7月份对全国7000 户城乡居民的消费意向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收入家庭买车的消费支出意向强烈,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家庭储蓄准备买车的比例达10.3%; 年收入在25000—30000元的家庭购车意向达6%。
可以预见,只要汽车消费政策趋于宽松,各项不合理的价外税费能让消费者基本接受,我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并将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