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作文评改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好的效果。面对老师笼统机械的评语学生非但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反而越来越惧怕作文了。是啊,学生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文章来,却让老师画了一大堆红杠杠,批了些“语言不够简洁”“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学生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学生的自信心受打击,他们对作文哪能不怕?新课标针对写作评价提出“应重视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取各种评价方式”。在这些新的写作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我在作文评改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从对作文文本的修改转到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作文能否精批细改往往是评价一位老师工作态度认真与否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束缚下,以前的我,由于害怕受到领导和同行们不好的评论,只能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文本从错别字、病句、结构、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进行精细地修改。可是,尽管我付出了很多辛勤劳动,就是达不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直到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我才意识到以前做法的陈旧落后。现在我开始学着在作文评改中关注学生的作文过程及内心世界。我常常借助评语的桥梁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爱好。如:我常用“退一步海阔天高”“是缘分使我们走到一起”等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使他们认识到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同学情缘。用“容貌虽是值得骄傲的,但青春不能永驻,只有学识渊博、内涵丰富的人才能魅力永存”来引导漂亮女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容貌问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用“身边如果没有倾诉心声的朋友,把我当作知心朋友好吗”来委婉劝说沉迷上网聊天的同学。通过这些评语,我和学生之间有了情感交流,学生对我的评语也不再冷漠了。在交流中,学生对作文不再是“写完交本了事,批改由老师来做”的态度,而更多的是以读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随着这种对话次数的增加,学生会自觉地在立意构思、过渡照应、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最终不仅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从教师的精批细改转到学生的互评自改
由于受传统评改的优先权属于教师的思想影响,以前,我往往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满纸红,实践证明,这种机械化的精批细改,不但剥夺了学生自己改的权力,还剥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快乐。在新课标的春风里,我让学生作为“主角”“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到作文的互评自改中,特别是写得较好的作文,常常先在班级公开朗读,然后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很快尝到了其中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进行一学期以后,我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发表对作文互评自改的看法。很多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在初中,我们未曾接触过互评作文,上师范以后,老师最初让大家互相评改作文时,我们反对过,甚至认为这是老师在偷懒。一学期过去了,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妙处,也感受到自己确实受益匪浅,当我们给同学的作文写评语时,也就拥有了一次当老师的机会和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作文的互评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能力。”通过一学期的作文互评自改实践,作为老师,我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首先,学生对作文进行互评自改,不但大大缩短了批改评价的时间,缩短了作文的周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则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评定,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避免影响师生感情的不和谐。其次,在作文互评自改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肯定他人,还学会了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
三、从以纠谬为主转到以鼓励为主
以前我评改作文的重点往往放在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而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般只是一带而过。因此,每到写作文时学生的情绪都比较低落。其实,不管成绩如何,每个学生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和看到鼓励的评语,因为鼓励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新课标实施以后,我注意了鼓励的原则。现在,不管学生的文章写的如何,我给出的评语都是激励性的语言,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往往以希望的语气一笔带过。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肯定,带给学生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对写作的自信与兴趣。
四、评改语言从空洞机械转为真挚、优美
过去,我给学生作文的评语常常是: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合理、错别字较多等。新课标实施以后,我渐渐摒弃了那些空洞的、机械的、无人情味的评语,取而代之的是真挚优美的语言,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心愿,希望你能使他们的愿望变为现实”,“你的善良会被同学们读懂的,时间将证明一切”,“你的文章立意很新颖,如果配以隽秀的字体,效果将怎样”等等。这些饱含真情、欣赏、赞美的评语,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写作的兴趣和激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充满真情与期待的评语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更能对学生未来生活中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