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新视角_思想政治课论文

幸福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新视角_思想政治课论文

幸福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新视角论文,幸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幸福”是个极富魅力和诱惑力的字眼,人人都向往之、憧憬之,梦想得到幸福,可以说,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幸福或为了比现在更幸福。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是幸福的。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当是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幸福。故此,对于个体的幸福,我们同样不可忽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问题。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概念,他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国家政策制定依据应该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国民幸福总值”的另一个提法是“国民生活快乐指数”(GNC,Gross National Cool),这是著名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在《并非失落的十年——转型中的日本经济》一文中提出的新概念。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那么,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教育?思想政治课怎样进行幸福教育呢?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神圣的话题,它是人们存在和生活的重要目标。对幸福的认识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幸福是感悟出来的,有人说幸福是体验出来的,有人说幸福是创造出来的……总之,幸福与一个人的价值理念、情操志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密切关联,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在普遍地追求幸福,寻觅幸福。在西方,人们对幸福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把幸福与智慧联系起来,强调智慧和知识在人们获得幸福中的重要作用。柏拉图认为单纯的感性生活不能获得幸福,而单纯的理性生活也不能得到幸福,他提出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的生活,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则把德性看成幸福的重要构成内容,认为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国汉字“福”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其最初的含义是“两手奉尊示于前”,原是祭祀之意,表达人们的愿望与祈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既是一种心灵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并且与道德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幸”的含义是幸福、幸运、希望,因为幸福而高兴、侥幸等;“福”的含义是幸福、福气,跟“祸”相对。《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生存需要得到适度的满足并感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者正在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总体愉悦状态。这说明,幸福是一种过程和总体状态,它来源于人的劳动。生存需要的适度满足是幸福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个体幸福的最高境界。由于人的社会角色、受教育水平、经济基础、自我评价各不相同,不同人群的幸福构成也不尽相同。从内容上看,幸福可以分为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社会幸福满足人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需要,精神幸福满足一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人的幸福是三者的统一。

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幸福与不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独特体验中。第二,幸福是一种需要满足状态。幸福是对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第三,幸福是各种好事的整体优化与和谐发展。个别和短时的快乐未必是真的幸福,个别和短时的痛苦也未必是真的痛苦。幸福指数是许多快乐指数的有机整体。幸福在时间上、内容上都只能指其整体优化和相互协调的状态。第四,幸福与快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快乐是幸福的前提。一切幸福都离不开快乐,但幸福不等同于快乐。快乐通常与较低的目标相联系,具有瞬时性,但幸福是长久的,具有稳定性,通常与重大的目标和价值实现相联系。幸福是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快乐,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只有与人生价值和目标相联系,才能获得人生幸福的体验。

二、什么是幸福教育

人能否感受和创造幸福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逐步提升的。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理想的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价值。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是幸福的,教师应该追求职业幸福,教师的职业生活也理应是幸福的。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生活,培养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在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给予了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幸福。幸福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不仅要拥有快乐的校园生活,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幸福教育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目的或者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幸福教育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是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教师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要让学生幸福地学,首先要让教师幸福地教,因为情绪是可以感染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移情作用。只有一个幸福的人才会让别人幸福,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幸福的,甚至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有怎样的幸福观,教师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能力的高低,教师是否幸福,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的形成。让教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工作中体验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愿望,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追求学生的幸福是教育伦理的应然诉求。学生幸福是幸福教育的核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的人,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幸福教育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进行幸福教育的途径

幸福教育既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要学会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生活、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幸福,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幸福学习,成就人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具体来讲,可从五个方面展开。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观点,是个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需求、阶段和条件下,能否有幸福的感受,要受到幸福观的引导。中外先哲从不同侧面对人生幸福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说、庄子的逍遥游、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和谐说、爱尔维修的合理利己主义、康德的幸福相对论等。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幸福的内涵,学会正确处理幸福与痛苦的关系、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当下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关系、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关系,不断增强幸福感,提高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2.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就是某种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真正的幸福与真、善、美等价值追求相联系,是与高尚道德连在一起的。贝多芬指出:“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理想是实现幸福的动力,道德是实现幸福的阶梯,能力是实现幸福的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需的道德法则,掌握和遵循道德规范,保持开阔的心胸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摆脱精神上的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体验愉快、满足和幸福。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幸福不单纯是物欲的满足,更是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过程,是积极生活的整体状态,它是一种心理体验,与个体的人格、生活态度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是产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体验只能自己去感受,幸福生活只能自己去创造。健康的人格是幸福的前提,是幸福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悦纳自我,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期望水平,正确地看待财富和地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正确评价他人,主动融入社会,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从而拥有快乐,获得幸福。

4.激发学生快乐愉悦的情绪

心理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有王者气质的人最幸福,与此相对应,最不幸的是专制的独裁者。他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729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包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热情服务学生,真诚赏识学生,分享学生的痛苦与欢乐,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把课堂建设成师生享受幸福的舞台,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感受幸福的家园,优化学生的内心情感,增加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5.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

人能否获得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敏锐地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有三个条件,即健康的体魄、中等的财富和宁静的灵魂。《幸福在哪里》这篇童话讲述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智慧女神的祝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故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之中的道理。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给我们最深的启示在于幸福就是为他人着想。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幸福不会从天降”“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等朴素的道理,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个人幸福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用勤劳的双手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

标签:;  

幸福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新视角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