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代词研究_方言论文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代词论文,方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已多次探讨过汉语方言包括北京话的代词语源问题,本文继续讨论这方面的有关问题,过去已经讨论过的这里就不重复了,当然有些例证必要时还要引用一下。本文分为五节:(壹)疑问词和处所词;(贰)疑问词和指示词;(叁)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词“兀、那、个”;(肆)复数人称代词的词尾;(伍)指示词和量词、领属助词的关系。

壹 疑问词和处所词

1.1 疑问词和处所词有某种关系, 我们就从粤语疑问词“边度”和“鼠处、庶庶”说起。

粤方言很多地方用“边”来构成疑问词,如广州话(据陈慧英、白宛如1958,高华年1984):

少数地方用“鼠、 庶”来构成疑问词, 如东莞话用“鼠”(据陈晓锦1993,174页):

信宜话用“庶”(据罗康宁1987,221、288、289、290页),例如:

笔者认为,粤方言表疑问的“边、鼠、庶”大概来自一组表处所的同义词“边、处”,这和闽语用表处所的“道、途”作疑问词的情况相类似。“边、道、途、处”是一组同义词。粤方言的“边度哪里”就是“边道”,“鼠处哪里”和“庶庶”就是“处处”。

1.2 边度 从《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427页看,广州、香港、澳门、番禺、佛山、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地,都用“边度”来问处所。如果孤立地看“边”用作疑问义时,多少令人莫名其妙。但当我们把“边”和“道、处”联系在一起考虑时,那么可以看到,“边”就是那个表示处所的“边”。在广州话中,由于“边”用作疑问词以后,原有的表处所的意思就由“便”(阳去调)来担当了。例如“上便上边、下便下边、里便里边、外便外边、前便前边、后便后边、左便左边、右便右边”。

“边度”的“度”,高华年(1984,122页)写作“喥”,曾子凡、詹伯慧等都用“度”。这个“度”表示处所,如曾子凡1984,300 页:呢度这儿丨度度到处丨第度别的地方丨喺袋度在口袋里丨喺台度在桌子上丨房度有人房间里有人。这个“度”和“处”同义,在某些词中,可以互用。如广州话表示“这里”时,既可说“呢度”,也可说“呢处”;表示“那里”时,既可说“嗰度”,也可说“嗰处”(詹伯慧、张日昇(1988,426页)。

贰 疑问词和指示词

2.1 疑问词“道、处”作指示处所用

我们知道,北京话的疑问词“哪 nǎ”(上声)和指示词“那nà”(去声)显然是同源关系,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词性和用法。这个现象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本节我们要进一步指出,表疑问的“道(度,喥)、处(鼠、庶)”在广州话中也作指示处所用,相当于北京话的“这儿”或“那儿”。例如:

①边个哋夜重喺喥抖凉呀哪一个那么晚还在那儿乘凉呀? (高华年1984,126页)

②你哋两个喺喥倾乜你们两个在这儿谈什么?(同上129页)

③个厅鬆动到极,喺度开会就至啱嘞那个客厅宽敞极了,在那儿开会最合适了。(同上145页)

④个房成窦老鼠里(匿)喺喥这(或那)个屋子整窝老鼠躲在那儿。(黎伟杰1988,72页)

⑤佢啲嘢喺度他们一些东西在这儿。(曾子凡1984,291页)

⑥你喺道阻住人哋倾偈,真係好似电灯胆漦,一啲都唔通气你在那里妨碍人家谈话,象个电灯泡似的,一点不识趣(此为歇后语)。(陈慧英1985,298页)

⑦佢一碍杉漦,企喺处唔郁他象一截杉木那样站在这儿不动。(同上)

当然这种指示处所的用法,限于在动词“喺”(在)或“响(在)”之后。但这种指示用法和“喺袋度在口袋里、喺台度在桌子、房度有人房间里有人”这种表方位的用法是有明显不同的。当然这种指示处所的用法还有一些限制,比如还不能独立作主语。

2.2 疑问词“底”用作处所指示词

“底”用作疑问词,早在《乐府诗集》中就已见到,如卷四《子夜四时歌(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其中的“底为”就是为什么。今江苏溧阳话、金坛话都用“底”问什么(赵元任1928, 100页)。今广州话疑问词“点”就是“底物”的合音,广东遂溪话、福建永春话问谁时都用“底农”的合音(张惠英1990,137页)。

“底”用作指示词,唐宋诗人已习用。如李商隐《柳》诗:“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杨万里《寒食翟园得十》诗:“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十诗一笑休”;《南宋六十家》林希逸《题达磨渡芦图》诗:“此图谁笔面如活,客来却咏凌波袜。若将底事比渠侬,老胡暗中定羞杀”。

“底”用作处所指示词,见于今湖北大治方言。如汪国胜 1994 ,169—170页:

①底有梨子,你自家修倒吃这儿有梨,你自己削了吃。

②底果多水,里又有得水这儿这么多水,那儿又没有水。

③底和里差不多的这儿和那儿差不多的。

④你看倒底,我去看里你看着这儿,我去看那儿。

⑤我看中了里,不想在底了我看中了那儿,不想在这儿了。

“底”从底部、底下的意义看,是一个表位置的词,这和表处所的“边、道、落、处、途”属同一个大类,演变为疑问词也属于同一类现象。“底”在大冶话中用作处所指示词,和“道、处”在广州话粤语中用来指示处所又相类似。“里边”的“里”,和“底”在表位置这点上又是同义词,所以当“底”演变为处所近指词这儿时,“里”就演变为处所远指词那儿,这是一种有趣而又常见的语言现象。

顺便指出,福建永定(下洋)客家话的远指词是“个”,近指词是上声[ti]或[li],一般就写作“这”。其实这个近指词[ti]或[li]实际上就是“底”(永定话i韵前t、l不分)。

所以,以上疑问词“道、处、底”在某些方言中作疑问词,同时又指示处所,或在另一些方言中演变为处所指示词,这种现象和“哪”和“那”同源的现象正一致。

叁 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词“兀、那、个”

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在方言中多数用“他、伊、渠”,而在山西很多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是用远指词“兀”或“那”构成。

用“兀”构成的第三人称是“兀家他”和“兀家们他们”,如(出处无注明的都引自侯精一、温端政1993,271-272页):

用“那”(有的记录作“乃”)构成第三人称单数或复数的用法,如(洪洞话据乔全生1983,47页,临汾话据潘家懿1988,105页):

需要说明的是,用“兀家、兀家们”作第三人称的那几处方言,他们的远指词就是“兀”,而用“那(乃)、那家”作第三人称的地方,他们的远指词有的是用“那”,如汾阳、离石,有的则不用“那”,也用“兀”,如洪洞、临汾、临县。由于“那”在山西还是被广泛使用的远指词,所以,尽管临汾、临县不用“那”作远指词,但第三人称的“那、那家”来自远指词“那”还是无疑的。离石、临县音“乃”,可能是“那家”或“那一”或“那个”的合音,北京话“那”也有nà、nèi、nè多种读法。

肆 复数人称代词的词尾

4.1 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家、门、里、人(侬)、兜(都)”

笔者在《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家”“们”“俚”》一文中,谈到从早期白话文献到现代方言中所用的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家、们、俚”,实际就是来自表示家庭、门户、宅里的一组同义词“家、门、里”(张惠英1995)。

闽语如厦门话、漳平话、福清话,还有四川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基本上是以“侬、人”作为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参见周长楫1993,张振兴1992,冯爱珍1993,黄雪贞1986:

用“人”或“侬”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和“家、门、里”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道理相通,都是以人或人们集居之所来表示复数。

山西的长子、闻喜、高平、平顺、襄垣、万荣等地方用“都”作为复数人称代词词尾,而福建永定(下洋)的客家话则以“兜”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下表襄垣话据陈润兰、李唯实1984,31页,其余据侯精一、温端政1993,270—273页:

我们你们他们

我们你们他们

山西话的复数人称代词词尾“都”,和“兜”同音,永定客家话“都”和“兜”读音不同,永定是用“兜”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在惠州市所属惠东县客家话中,“兜”用作复数人称代词和复数指示词的词尾。永定话用法如(据黄雪贞1983,298页):

这个“兜”在厦门话中有表示家的意思,如“恁兜徛在倒落你家住在哪儿?”(周长楫1993,137页)。所以,“兜”之用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犹如“家、门、里”之用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永定客家话的“兜人、你兜人、佢兜人”和福清话的“侬家个侬我们”的构词形式相近。

4.2 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和领属助词“的、底、个”

山西运城、洪洞、临猗的复数人称代词词尾是“的/得”, 永济、万荣的复数人称代词词尾是“底”。还有陕西关中商县、安徽的铜陵,也用“的”作为复数人称代词词尾。由于“的、底”从古至今都有领属助词这一种用法,这样,三种人称的复数形式就和领属形式基本一致,或略有变异,这种变异本身就是语言中常见的用来区别不同用法的一种手段,请看以下举例。(洪洞话引乔全生1983,47页;临猗话引张延华1980,426页,其余引侯精一、温端政1993,270—273页。 商县话据张成材1990,67页,92页,铜陵话据王太庆1983,115页,119页

吴语方言的“个”用得很频很广,从明朝的吴方言文学如冯梦龙的《山歌》和《三言》,一直到现在的口语,都这么用。例如上海话:量词:十个人

指示词:个隻小菜好喫那个菜好吃│个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好人│个算啥名堂这算什么名堂

领属助词:我个阿哥我的哥哥│夷个阿嫂他的嫂子

江浙吴语方言中这个多功能多意义的常用词“个”,音变很多。即以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第98页、100页所记,就有“葛、搿、革、甲、谷、该、哀、鉴、姑、过、归、解”等写法,其实还有“格、介、价”等写法。这既反映了各地方音的变异,也反映了用音变来区别同一个字的不同词性和用法,是方言中的常见现象。

5.2 兀 山西很多地区,如长治、平遥、汾西、洪洞、和顺、 忻州、吉县、临汾、原平、祁县、沁县、寿阳、太谷、万荣、新绛、文水、永济等地,都用“兀”作远指词。还有陕西商县、宁夏中宁等西北地区的方言,也用“兀”作指示词。

我们发现,在山西的一些方言中,这个指示词“兀”,和南方方言的指示词“个”一样,都可兼作量词和领属助词。

例如洪洞话(据乔全生1983,52页、55页)。

①这兀人这个人;兀[,4]兀人那个人

②这一大,兀一小,这俩东西哪一兀好呢这个大,那个小,这两个东西哪个好呢?

例如襄垣话(据陈润兰、李唯实1984,42—44页):

③兀还能忘了那还能忘了?

④我兀书你见来没那我的书你见了没有?

⑤卫本书是我哥哥兀那本书是我哥哥的

⑥卫会儿兀人是,有做的没那吃的;这会儿这人是,有做的也有吃的以前的人是,有做的没有吃的;现在的人是,有做的也有吃的

⑦旁人很走我兀书啦,我很走你这书瞧瞧别人拿走我的书了,我拿你的书看看

我们从襄垣话的最后两例可以看到,“卫会儿兀人”和“这会儿这人”相对,“我兀书”和“你这书”相对,说明不只远指词可用作领属助词,近指词“这”在某种语境中也可用作领属助词。

这个一身三职的“兀”和“个”一样,有很多变体。乔全生的《洪洞方言志》和赵秉璇的《寿阳方言志》,都有“兀[,1]、兀[,2]、兀[,3]、兀[,4]”四种读法,和“这[,1]、这[,2]、这[,3]、这[,4]”相对。在温端政的《忻州方言志》109—110页、129—130页,“兀”就有五种读法,写作“兀、、未、温”四种形式:

①他么母!人老了,连吃顿饭都不得安生,这叫什么事呀!(苏务本《动迁》9页,《天涯》1995年第6期)②他么母!征地征地,都益着这些人了!(同上10页)

“他么母”,用海南话说是“伊么母”,是骂人话“他的娘”的意思。“么”在这里是领属助词。

引用书目

曹志耘 1996 金华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鸿迈 1992 海口方言的“妚 《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陈慧英、白宛如 1958 广州音和北京音的比较 《方言和普通话丛刊》第一本8—101页。中华书局

陈慧英 1985 广州话的“噉”和“咁”《方言》1955年第4期

陈润兰、李唯实 1984 襄垣方言志 《语文研究》增刊7

陈晓锦 1993 东莞方言说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

冯爱珍 1993 福清方言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高华年 1984 广州方言研究 香港商务印书馆

黎纬杰 1988 广州话量词举例 《方言》1988年第1期

梁猷刚 1986 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 《方言》1986年第2期

罗康宁 1987 信宜方言志 中山大学出版社

侯精一、温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黄雪贞 1983 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三) 《方言》1983年第4期

1986 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 《方言》1986年第2期

潘家懿 1988 临汾方言志 语文出版社

乔全生 1983 洪洞方言志 《语文研究》增刊6

桥本万太郎 1980 临高方言 Tokyo

汪国胜 1994 大冶方言语法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均等 1984 壮侗语族语言简志 民族出版社

王太庆 1983 铜陵方言记略 《方言》1983年第2期

温端政 1985 忻州方言志 语文出版社

袁家骅 1983 汉语方言概要 文字改革出版社

张成材 1990 商县方言志 语文出版社

张惠英 1990 广州方言词考释 《方言》1990年第2期

1995 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家”“们”“俚” 《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

张振兴 1983 台湾闽南话记略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漳平方言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秉璇 1984 寿阳方言志 《语文研究》增刊9

赵元任 1928 现代吴语的研究 清华学校研究院

赵 杰 1989 现代满语研究 民族出版社

周长楫 1993 厦门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标签:;  ;  ;  ;  ;  ;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