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现状与展望_微观经济学论文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现状与展望_微观经济学论文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现状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现状及论文,前景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1)1-0020-04

西方微观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滥觞,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其现状并对其前景作一展望。

一、理论现状

(一)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理论重构

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理论的构建,最基本的前提是假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关于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正是导源于对这一前提假定的进一步反思。

1.显示偏好理论。显示偏好理论是由萨缪尔逊率先提出的,后经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补充逐步成体系。它的产生导源于传统需求理论的效用不可检测性。在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商品组合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函数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质时才易分析。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观察、能直接被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言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能显示“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正在于此。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在风险大量存在的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资产征状组合以回避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违背公理性假设。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及模糊模型。具体到市场中资产征状组合决策时,出现了风险资产理论(衍生证券)、代理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等。与这一理论相应产生的是阐释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对消费和储蓄的不同选择的跨时期选择理论。动态的跨时期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已有普遍应用。

3.现代企业理论。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换言之,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但现实与理论相距甚远,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正是对这一假设的反思结果。

(1)企业的性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分析企业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并对其加以解释的是科斯,科斯从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即市场成本的企业内部化。

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来因(Klein,1978)、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别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等角度,阐释企业的本质。

(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一代理问题导源于对企业经理人员最大化行为的反思与分析。在一个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理依据其特定的信息和权能优势独享决策权,其行为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现代企业中,投资者或委托者与经理或代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与目标的差异。委托——代理理论正是为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企业不再作为最小的经济分析单位。

(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组织各种资源使企业有效运转,是企业形式的核心问题。阿尔钦和德姆赛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团队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问题。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新古典“理性经济人”是其管理的立足点,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励”。但现实中这种管理思想并非屡试不爽。针对这种情况,西蒙(H·A·Simon)个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满意效用假说,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论”,从而形成非最大化厂商行为理论。它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微观”角度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问题,成为“最大化理论”的重要补充。

(二)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引入

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与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使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已改写了微观经济学。

1.博弈论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寡占理论。对外部性问题的忽略是古典经济致命的缺陷,从而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大大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古诺、贝特朗到张伯伦,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用寡占理论解释。虽然寡头竞争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论之前,经济学家所能做的仅是重温古诺一个半世纪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以贝恩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寡占市场才被作为重点,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作实证研究。但当经济学家掌握了纳什均衡和更多的博弈论知识后,古诺研究就便被继续推进了。他们不仅证实了古诺和贝特朗均衡都是纳什均衡,而且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如沉没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2.博弈论对信息经济学产生了巨大促进,这表明博弈论对微观经济学的改写。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决策。但非对称信息环境是常态。所谓非对称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主要研究两方面问题,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优信息搜寻;二是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分析。信息经济学中的难点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对象的不确定性,即委托人在与多种代理人打交道时无法确知自己在与何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况亦如此。20世纪60年代后期,博弈论学者哈萨尼提出了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术,并将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义了贝叶—纳什均衡。在此基础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得到长足发展,信息经济学也因此飞速发展起来。非对称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全貌。近年来关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研究中所处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都是这一分析方法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经济系统中——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对微观经济学的改进,都是得益于对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分析与研究。把“理性经济人”放在不确定性和存在信息问题(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使微观经济分析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增强了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不确定性分析,将是未来微观经济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也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不断突破的主要领域。

(三)市场与政府规制问题的新进展

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构造和完善瓦尔拉一般均衡体系,当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动因也在于此。但价格机制并非万能,即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可能存在“市场失效”。这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一般来说,导致市场失效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性问题、交易成本和产权及市场力问题。

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最大特性是其“共用性”,即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正的外部效应。但靠市场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一道难题。萨缪尔逊是最早提出并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三个措施:(1)如何用分析方法定义公共产品?(2)生产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配置特征是什么?(3)如何设计和科学评价为公共产品支出提供财源的税收体制?循着这一思路,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配置机制的设计上,有两种方式:公共投票方式和显示公共产品偏好方式,两种方式都是为了解决公共产品的“搭便车”问题。

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问题的奠基者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首创“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概念。20世纪20年代,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中补充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1928年,阿温扬在其著名的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中系统地阐述了动态的外部经济思想。二战以后,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外部性理论沿着三种思路发展:(1)遵循庇古的思想,对众多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2)外部性的内在化问题,如科斯的产权明晰化思路、米德和阿罗的竞争性市场缺乏理论等;(3)沿着马歇尔和阿温扬的规模经济思路展开,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如罗默的具有外部性的竞争性动态的均衡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增长要素论”和齐普蔓的规模经济研究等构成当今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新经济增长理论”。

3.交易成本、产权和市场失效。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交易成本为零,但现实世界存在经济运行费用和摩擦,从而严重影响企业行为和市场资源配置,即出现市场失效。科斯把它归为产权界定问题并用交易成本解释,形成了科斯定理和科斯问题。在理论中对科斯定理存在三种解释思路:产权与合同、公共选择和自由竞争,目的均在于消除市场失效。除产权和交易成本引起市场失效外,市场结构状况或市场权力失控同样导致市场失效。一种情况是垄断,一种情况是盲目竞争。市场机制的失败尤其是后两种情况,是政府干预或规制的重要理由。20世纪60年代以后,针对政府规制问题,先后出现了对自然垄断管制理论、恰当管制(有时要管,有时不管)和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使经济理论的主导问题即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调整和定位发展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前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迄今为止,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但其变化的主导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即理论更趋向于有效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和“真空假设”进行了深入反思,打开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分析的“黑箱”。这一趋势仍将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路径将有三条:

第一,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与解释将更倾向于从企业内部寻找原因。在企业行为的分析上,将不仅仅解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而是更多的倾向于解决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组织效率问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对的市场将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行为的经济效应将更多的取决于其内部的组织效率,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面临结构性扩张和升级时,内部组织管理问题将更加突出,科学的组织结构与效率和委托——代理关系的协调将是主要方面;其二,经济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最大的缺憾在于宏微观的分离,而宏观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又是其在现实中失败的主要根源,从企业内部分析和解释其行为进而分析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将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为宏观理论构建坚实的基础,为宏微观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经济个体的分析将抛开“理性经济人”假说,而从心理、政治、家庭、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下“据实”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观经济科学的研究将把“人的类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经济人的范式发展和私利与公利的关系协调角度探讨社会秩序的建立与运作。这也许是未来经济理论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

第三,国家与市场定位和关系调整将依然是主要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其理论哲学基础将发生内在变化,即由原来的非此即彼的理性完美主义转向随遇而安的工具性实用主义,国家和市场功用的发挥和关系调整都将是从实用角度即利益角度出发,而较少从政治性和文化冲突性角度去评价和决策,更为慎密的微观分析将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发展将最终从新的视角使宏微观经济理论走向新的融合。

标签:;  ;  ;  ;  ;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现状与展望_微观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