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际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战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对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也随之瓦解。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原苏联的合法继承国,它仍然是世界大国之一。俄罗斯在改变原苏联社会制度以后,其国际战略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西方的关系从原来的对手变成了战略“伙伴”和“盟友”。
俄罗斯的国家领导人把寻求同西方的合作与援助看成是俄罗斯恢复经济、摆脱危机的希望所在。前代总理盖达尔一再声称:“面向西方是唯一理智的选择”。为此,他们对西方国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92年1月,叶利钦总统单方面宣布俄罗斯的洲际导弹不再以美国为目标;同意俄罗斯军队从波罗的海三国全部撤出;同年6月,叶利钦与布什签署裁减战略武器条约,同意放弃俄罗斯在陆基战略导弹方面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国家领导人积极开展面向西方的外交活动,总统叶利钦亲访西方各国,并签署双边友好条约,确定俄罗斯不再把这些国家当对手,表示要同西方国家成为“共同致力于民主和自由经济的伙伴。”
俄罗斯实行的这个国际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它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国际事务中,西方国家藐视俄罗斯,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难以发挥大国的作用。例如,当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围绕纳—卡州的归属问题而发生武装冲突时,俄罗斯多次呼吁成立国际基金会,资助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执行维持和平的行动,西方国家根本不予理睬;在波黑问题上,西方国家更是无视俄罗斯的存在,北约连招呼都不打就发出空袭最后通牒;美国五角大楼不同俄罗斯磋商单方面宣布停止对波黑政府一方实施武器禁运。
所有这些只能说明,俄罗斯的上述国际战略已把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降到微不足道的境地,俄罗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俄罗斯国际社会地位的严重衰退,引起国内人民的普遍不满。国际上的受挫、国内人民的不满以及反对派的攻击促使俄罗斯的领导人开始调整国际战略,奉行“依靠自己”的独立自主政策。叶利钦总统在1993年7月14日首次明确表示,“俄罗斯将逐步向东方前进”。俄罗斯在重新调整对外政策的举措中,形成了具有现时俄罗斯特点的基本国际战略框架,即一方面,同西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仍然是国际战略的重点,另一方面,为重新确立世界强国地位,维护俄罗斯民族利益而采取“双头鹰”全方位对外政策。
俄罗斯的国际战略调整后,在国际事务方面采取一系列引起世人瞩目的举措,呈现出如下的态势:
第一,表明俄罗斯军事的存在和大国的作用。1993年以来,俄罗斯的领导人一再强调,“俄罗斯仍然是一个世界大国”,叶利钦总统在国情咨文中也突出强调,“俄罗斯要恢复强大国家”的意义。有的领导人甚至声称,“俄罗斯将在世界政治生活中重新取得领导地位”。1993年11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通过叶利钦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充分表明俄罗斯要在全世界面前显示自己的军事存在和大国作用。这个新军事学说宣布:“俄罗斯不将任何国家视为潜在敌人”,但同时它又宣称:俄罗斯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新军事学说指出,俄罗斯不会使用核武器去反对参加1968年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任何无核国家,但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当无核国家同有核国家结盟对俄罗斯发动武装进攻时;二是当无核与有核国家订有协议联合进攻俄罗斯及其盟国时。这就意味着,只要任何国家威胁俄罗斯安全,俄将以核武器威慑之。正如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说,“这意味着我们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长马尼洛夫中将也说,“俄罗斯为自己保留对入侵国的领土、军队和军事设施进行核打击的权利,哪怕入侵者不拥有核武器……”。
第二,对西方采取较强硬的态度。自俄罗斯调整国际战略以来,叶利钦多次指出,不能允许西方把俄罗斯看作只会说“是,是”的国家,他重申“俄罗斯是一个不能小看的世界大国”。在1993年的七国首脑会议上,叶利钦一改过去的态度,呼吁西方取消对俄罗斯的贸易限制,要求向俄罗斯开放市场,使俄罗斯参与平等竞争。1994年2月9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背着俄罗斯,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北约的名义向波黑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塞族在10天内撤出部署在萨拉热窝的重型武器。俄罗斯当即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政治解决波黑问题,反对西方国家用武力解决波黑问题,并派外交部长积极开展斡旋活动,缓和了波黑紧张的战争气氛。1994年2月,叶利钦在议会的一次报告中说:“当需要保护自己的民族利益时,俄罗斯有权采取猛烈的行动”。1994年12月2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制裁南斯拉夫联邦的决议投了反对票。俄罗斯以其强硬的态度向西方说了“不”。
俄罗斯非常重视其欧洲的利益,一再重申对原苏联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负有特殊责任”。为此,俄罗斯一方面加强同独联体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合作,推动一体化进程,以达到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利用联合国的力量取得在独联体的合法地位,例如1994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正式赞同俄军进驻动乱中的格鲁吉亚(以俄罗斯同意美国出兵海地为条件),进而达成建立军事基地的协定。对原东欧国家,俄罗斯极力制约西方把那些国家变成他们的势力范围,防止北约向东扩展。所以,俄罗斯以维护自身安全为名,反对原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为此,俄罗斯在内北约进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谈判中态度强硬,几经讨价还价之后,于1994年6月22日与北约正式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和“俄罗斯—北约合作协定书”,北约承认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并支持俄罗斯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利于俄的经济发展。
第三,加强与亚太地区的交往,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在叶利钦“向东方前进”的方针下,俄罗斯十分重视日本经济的高度发达及其经济大国的地位;重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重视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对亚太国家采取“平衡与稳定”关系的政策。俄罗斯认为,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为此,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事务。一方面大力加强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力图通过进入亚太经济圈,谋求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市场开拓,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强调与在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的交往,扩大俄罗斯的影响。从1992年底开始,叶利钦先后访问了这些国家,特别是1993年西雅图首脑会唔以后,俄罗斯对亚太地区倍加重视。例如,直接参与朝鲜核争端问题的调解,以显示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俄罗斯在发展亚太地区的关系时,特别重视发展中俄关系。中国是俄罗斯的近邻。俄罗斯把同中国的关系列为“优先地位”加以强调,把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看作是创造良好国际环境至关重要的一环。1992年12月17日叶利钦访华以后,中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中俄两国“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叶利钦总统强调,俄中要建立“面向21世纪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俄罗斯上层领导频频访华,1994年被称为“中国年”。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使中俄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两国经济贸易发展虽有波折,但中国仍是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俄罗斯重视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有见地的学者说:“决定俄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同东方邻国,首先是同与俄罗斯有着最长边界的国家——中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竭力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1994年2月25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约旦河西岸希布伦清真寺大屠杀事件,俄罗斯立即抓住时机,以中东和平调解人的身份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尽快投票表决谴责希布伦大屠杀事件,以推动巴以和谈。在俄罗斯强硬态度的推动下,3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终于通过了谴责希布伦清真寺大屠杀的904号决议。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在中东影响力的表现,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
综上所述,从一定意义上说,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已走出低谷,提高了国际地位,形象得到一定的改变。但是,总的说来,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综合国力已明显下降,在当今世界朝着多极化格局发展的趋势下,俄罗斯想再度成为超级大国难以实现。
诚然,俄罗斯已从超级大国的顶峰上跌落了下来,但是,它仍然是个有政治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因为它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重大问题上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举足轻重;它仍然是世界第二号军事大国,拥有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拥有实力相当雄厚的科技队伍,有可能将其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此,俄罗斯仍然是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作为俄罗斯近邻的中国,对此当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