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_苏联解体论文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_苏联解体论文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界论文,原因论文,苏联解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 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 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 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 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 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西方学 术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按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总体分析法和 个案分析法两大类。在此,拟就有关著作和文章的观点摘要进行综述,以期推动这一重 大课题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苏联解体原因的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是指一些西方学者从总体的角度深入进行分析,强调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了苏

联的解体。这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内生条件和外生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在分析内生条件时,一些学者分别论述了作为政治领袖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战 略的失败、反对派的作用、国家的转型失败、体制弊端、意识形态问题、民族问题、帝 国过度扩张等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并且强调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在分析戈尔巴乔夫的作用时,美国学者理查德·莱亚德和约翰·帕克认为,在苏联解 体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作为前苏联的党政最高领导人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在他们看来 ,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总书记后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一是“如果东欧想抛弃共 产主义,苏联将不进行干涉”。二是“在苏联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这决定了后来 发生的大部分事情”。(注:[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俄罗斯重振雄风》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有一些美国学者则认为,是戈尔巴乔夫和利加 乔夫在促使苏联经济崩溃上起了重要作用。1987年末苏联政治局作出了一项决定:使国 家经济迅速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之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开始下跌,消费 需求的快速增长大大超过供给,从而导致80年代末期经济发展出现了混乱局面。(注:Leslie Holemes,Post-Communism:An Intruction,Cambridge CB2 IUR,UK:Polity Press,1997,p.26.)还有美国学者认为,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够学习中国的经验管理政治 ,而放开经济,也许能避免这样重大的失误。(注:Richard Pipes,Communism:TheVanished Specter,Norway: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1995,p.37.转引自冯绍雷 、刘靖华、陈乐民:《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 82页。)

西方学者对因戈尔巴乔夫的作用而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他所推 行的民主性、公开性摧毁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英国经济学家卡 瑟琳·丹克斯认为,民主化已经远远不是培育人们支持改革的共识,它揭示的是,在苏 联内部存在着对苏联和苏共的权威与合法性形成挑战的日益增长的观念的多元化。(注 :[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6 页。)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时任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 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家马歇尔·戈德曼曾言,戈尔巴乔夫对一些经济问题处理不当,这 对苏联经济产生了有害的影响:改革选错了重点,没有从农业开始并轻视农业改革;对 个体商业与合作社商业态度摇摆,这对潜在的经营者们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盲目进 口与盲目投资;反酗酒运动使国家失去巨额酒税收入而造成国家财政危机,赤字猛增; “军转民”起步过晚,人民日常消费品短缺现象没有得到缓解。(注:[美]马歇尔·戈 德曼:《失去的机会——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第50—120、184—205、220—249页。)其三,他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且推行改革措 施不坚决。戈氏所制定的改革计划具有明显的改良主义性质,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 门槛。而在推行改革措施时,他始终坚持中间路线,“巧妙地给各个集团派别以一定恩 惠”,“但这是一个日益失衡的战略”,“他的中派主义战略最终因没有能力操纵两派 力量而一败涂地”。(注:Robert Strayer,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New York:M.E.Sharpe,Inc.,1998,pp.86—127.)

在分析因经济战略失败而导致苏联解体时,德国学者H·诺伊贝尔教授认为,主要是因 为苏联的改革未能使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价值规律未起作用,这样劳动力就 没有估计的标准,造成劳动效率低下。因此,经济改革成功仅仅靠道义上的条件是不够 的,还应有物质上的刺激。(注:[德]H·诺伊贝尔:《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 的原因》,郑异凡摘译,《国外理论动态》,1997年第17期。)德国学者弗兰克则认为 ,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的经济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第三次 科技革命以来,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并驾齐驱。假使苏 东的经济发展成功了,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民主的过分要求以及民族主义的运动 都不会出现。(注:徐崇温:《苏联剧变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西方学者对因经济战略失败而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其一,一些美国学 者认为,苏联的经济在早期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也很高,但随着时间的 推进,经济增长率降了下来,经济发展也趋于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率下降,经济发展趋 缓,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如果苏联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能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即 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也不会危及国家的政权。但是,苏联的制造业普遍发展较快,而 消费等轻工业发展不足,与西欧国家相比,它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当越来越多的 人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自然会对国家和现政权产生不满情绪。(注:Leslie Holemes,p.26.)其二,美国学者瓦迪·哈拉比则认为苏联领导人没有适当地使用市场和 价格。价格有时是为了推行政策而由政府任意制定的,然后又是几十年不变。商品价格 应该反映商品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供求关系。而苏联的经济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长此以往,必然崩溃。另外,在苏联,消费需求供应不足,工人有钱却买不到所需要的 商品。这种需求和生产之间的不平衡损害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注:[美]瓦迪·哈 拉比:《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高静宇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期。)其 三,英国经济学家卡瑟琳·丹克斯认为苏联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建立了一 个互不协调的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物。经济改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先后次 序的安排不正确。比如,如果企业不能制定反映产品真实生产成本的价格,那么它们就 不能真正地自筹资金。此外,因为担心物价增长引起通货膨胀和削弱改革从而导致社会 不满,价格改革一直滞后。结果就是,一些基本的消费品比如火柴、肥皂和牙膏在商店 里消失了,因为企业“承担”不起生产它们的成本。(注:[英]卡瑟琳·丹克斯:《转 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第39—40页。)其四,苏联的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差,科技 含量低,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经济发展渐趋衰弱。苏联和它的帝国的消失,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它的烟囱经济没法再跟上世界主要大国的技术进步。除非给经济倒退下猛药, 否则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日子屈指可数。(注:[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 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在分析反对派的作用时,美国学者J·F·布朗和评论家罗德维等认为,反对派的作用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他们研究,近几十年来,苏联的普通民众在各种场 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到80年代末,公开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已成为苏联国 家政治生活中的突出特征。美国学者雷·特拉斯则认为,苏联的相当部分民众之所以在 苏联解体前放弃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一直存在着两种马克思主义。 一种是艾尔维恩·戈登纳所说的被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对苏联统一的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者们所称颂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事实的 发展是,后一种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们的思维中占了上风,这促使他们不再信任现政权。 (注:Leslie Holemes,p.27.)另一个重要的反对源是持不同政见者。这些知识分子的作 品和抗议对削弱苏联的国家体制起了一定作用。如美国学者理查德·派普斯认为,在俄 国,知识分子是唯一一个有政治抱负的群体,它有着动员民众致力于推翻专制政体的光 荣传统。而在苏联的一些学术机构中,持不同政见者们常常被迫做“自我批评”而不得 不接受政府认为正确的观点,这本身就是让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违反科学,使他们 内心感到非常痛苦,而因对这种社会体制产生厌倦。(注:Richard Pipes,p.20,p.73.) 但也有学者反对过分强调反对派在导致苏联解体中的作用。美国学者布扎西斯基就认为 虽然反对派在促进苏联解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但作用很小。因为苏联建立了严密的国 家安全制度和警察制度,使反对派只能敢怒不敢言,或只是私下里议论,根本无法对苏 联政权形成挑战。还有一种观点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折中,如美国学者库克萨斯、R· 缪勒等,他们认为,许多共产主义国家在80年代开始出现市民社会并得以发展,这对共 产主义的权威形成了挑战,但并未对政权产生强大冲击。(注:Leslie Holemes,p.268.)

在分析因国家转型失败而导致苏联解体时,美国学者莱斯利·霍姆斯认为,苏联前期 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适合了它由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但因 这种体制和意识形态只有实现现代化的能力,而没有走向后现代阶段的能力,致使60、 70年代以后直到解体之前,苏联在实现由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向现代性(以第三次科技革 命浪潮的兴起为标志)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原来所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并没有 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是愈来愈僵化和保守,这种状况 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并最终无法解决,从而导致了它的崩溃。(注:Ibid,pp.38-42.)

在分析因体制弊端而导致苏联解体时,H.赫尔茨认为,共产党机构的官僚体制控制了 全部社会生活,不允许任何批评和批评性的讨论,这使人们对现实产生了冷漠的态度和 投机主义,最后导致了列宁主义原则在党的生活中的破灭。继而实现一种“社会主义道 德”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了。贪污腐败和经济领域的犯罪这些现象还不是社会主义覆灭的 主要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和向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妥协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注:[德]H.赫尔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英国学者梅甘·特鲁德尔认为,实质上早期布尔什维克政府与斯大林体制是两种截然相 反的社会形式,后者已成为官僚阶级剥削广大人民的工具和方式。(注:[英]梅甘·特 鲁德尔著:《斯大林体制产生的原因——评罗伯特·瑟维斯著<列宁传>》,胡战利摘译 ,《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5期。)德国学者埃克·考普夫认为,在俄国当时内忧外患 的形势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只能由共产党来行使工人阶级的领导权,随着这种体制 演变为行政官僚机构,民主没有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受到消极影响,结果产生了社 会主义所有制的异化变质。(注:[德]埃克·考普夫:《考普兰教授谈德国共产党关于 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鲁路摘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法国学 者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本来有可能开辟出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 被放弃了,采取了另一条没有前途的道路,即建立在高度集中管理上的国家社会主义的 道路。斯大林模式隐藏着危机。现实社会主义阵营曾相当强大,足以改变其发展道路。 但50—60年代的一切改革都羞羞答答,都受到旧制度的束缚。教条主义、怀疑主义、宗 派主义、体制弊病都与高度集权的体制密切相关。这种体制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和首创精 神。(注:[法]托尼·安德烈阿尼:《法国学者安德烈阿尼谈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顾锦屏摘译,《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10期。)

在分析因意识形态问题而导致苏联解体时,美国学者彼得·拉特兰认为,官方意识形 态的消失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他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旧制度涉及意识形态。苏东国家的 公民和领导人都必须遵守官方的意识形态,至少在公众场合是如此。随着柏林墙的坍塌 ,这种官方的意识形态也立即瓦解了。(注:[美]彼得·拉特兰:《美国学者对苏东剧 变的反思》,黄志宏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而德国学者埃克·考普夫 认为苏联失败于没有强化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未能长期地全面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 ”。(注:罗云力:《国外关于苏东社会主义失败问题的新看法》,《国际论坛》1999 年第6期。)

在分析因民族问题而导致苏联解体时,斯特雷尔认为,苏联实行了一种失败的民族政 策。旨在维护各民族统一性的民族政策,事实上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 面,苏联的民族政策承认和鼓励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允许各民族自治共和国有 一定程度的自治;另一方面,苏联的集权体制和俄罗斯人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的状 况使“大俄罗斯主义”盛行,俄罗斯人侵犯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这大大伤害了民族间 的情感,使他们对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政权产生了不满,这种状况到1990年初时已发展到 不可收拾的局面,各民族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此外,他还认 为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事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有严重失误。他们低估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所实 行的民族政策和现行政府的抵制与仇恨情绪,也没有预见到他们所推行的某些改革措施 进一步刺激了民族主义运动。(注:Robert Strayer,pp.149,174,179.)美国学者亚里尔 ·科恩则认为苏联的建立并非是所有共和国自愿加入的,一些共和国包括它们的政治精 英和人民,追求独立的传统在他们的心中永不泯灭。他们只能忍受一时的被统治,但不 会长久,更不会容忍他们的民族意识被消灭。(注:Ariel Cohen,RussianImperialism-Development and Crisis,London: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 tion Data,1996,p.8.)西方学者还引用了波苏战争时期的历史 ,提出1920年当苏俄决定使用武力在波兰建立一个革命政府时,列宁也悲哀地承认:“ 波兰人把红军视为敌人,而不是兄弟和解放者。”(注:Louis Fischer,Russia's Road From Peace to War,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9,p.46.)意大利学者朱利叶·托基 耶萨也认为,甚至在苏联解体后,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仍一直重复说,他为自己对苏 联解体一事所作的贡献一点都不感到遗憾。他说:“就这样乌克兰结束了俄罗斯长达30 0年的统治。”(注:[意]朱利叶·托基耶萨:《别了,俄罗斯》,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第112页。)乌克兰在1917—1918年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曾试图两次脱离俄国而 再次获得独立,波罗的海各国非常珍惜它们在20世纪20—30年代期间曾有的独立,甚至 外高加索国家在1918—1921年间短暂的独立,这些事件对上述国家和人民在20世纪90年 代前后最终选择脱离苏联产生了重要影响。(注:Ariel Cohen,p.8.)英国学者斯蒂芬· 怀特认为,苏联政府,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解决民族问题反应迟钝且无从下手,即 不能控制事件发展的进程,而只能对事件的发展亦步亦趋。他认为,苏联存在的民族问 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各民族、各共和国间的关系紧张,如纳一卡问题;另一类出现于80 年代后期,表现形式为一些民族争取民族自决的运动,这在波罗的海三国最为典型。正 是这些政府无力解决的民族问题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他同时认为,民族问题不是 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他看来,尽管民族问题所涉及的国家不只一个,但只 有波罗的海国家要求立即独立。1991年3月的公民投票表决表明:绝大多数人支持苏联 作为一个更新的联邦而存在。这个新联邦由平等的主权共和国组成,每个民族的人权、 自由将得到充分的保障。(注:[英]斯蒂芬·怀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的反思》,王 宏伟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1期。)

在分析因帝国过度扩张而导致苏联解体时,丹克斯认为,从1956年起,由华沙条约组 织统一协同华约集团的军事活动,因而苏联军队遍布整个帝国。在经济上,通过苏联集 团于1949年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也统一了起来。经互会既没有实现期望中的苏联集团 的自给自足,也没有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统一。苏联以远远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这 一帝国的其他成员提供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的资助。作为“回报”,这些国家却把它们 质量最好的商品出口到西方国家以获取外汇,而把质量低劣的产品提供给苏联,这给苏 联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消耗。(注:[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 》,第42页。)

美国学者罗伯特·A·帕斯特认为,苏联从来没有就事论事地评估美国、德国、中国和 其他欧洲大国的举动,而是通过分析这些举动判断它们是否确实尊重俄国的存在,至少 能够借此弄清他们到底是想帮助苏联应付国内的巨大挑战,还是落井下石。受此信念的 影响,苏联政府习惯于把西方大国的政策看作不怀好意。1917年后面临的混乱和威胁以 及二战后冷战的兴起,使他们更加加深了这种偏见。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在国际上的行 为仍深受他们对外部世界看法的影响。(注:[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 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191页。)在上述思维支配 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备战。70年代末,苏联的军事开支几乎与美国相当,在战 略核武器方面已明显与美国势均力敌。到1990年时,单就苏联的战略总体力量而言已与 美国持平,甚至部分方面已超过美国。(注:[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 世界政治》,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267页。有关美苏军备竞赛的有关数据资料 还可参见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The Military Balance,1 990—1991,London:HSS,1990,pp.212—213.)

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强国总是寻求建立一种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因此,它们认为“具备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秩 序,使其免遭敌对国家的破坏,是成功的霸主应有的前提条件”。(注:[美]罗伯特· 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166—167页。)但现实中它们往往不能把握“足够”的度而使其过分,结果只能是自 身不堪重负而崩溃,苏联的解体可为一例。普里马科夫无限感慨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苏联 因过度扩张而衰竭的总结。他说:“俄罗斯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但在前 苏联期间,我们常常忽略这一真谛。结果为了与‘永久的敌人作斗争’,或支持‘永久 的盟友’而牺牲了国家的利益。”(注:Yevgeny Primakov,“Russiya v mirovoipolitike”,Mezhdunarodnye otnosheniya 44,no.3(1998),7-12.)

第二,在分析外生因素时,一些学者分别论述了东欧地区前期所发生的革命和社会主 义阵营的分裂、东西方的竞争、德国的统一等因素对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影响。

在分析东欧地区前期所发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对苏联解体造成的影响时, 美国学者罗伯特·斯特雷尔以及符拉迪斯拉夫·祖波克、康斯坦丁·帕斯夫认为40年代 的苏南冲突、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对苏联的一些共和国产 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这些违背苏联旨意的“革命”虽然受到了挫折,却给波罗的海诸 国、外高加索各共和国以及其他一些共和国埋下了革命的种子,等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革命时机成熟时,这些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

另外,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共产党集团的分裂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苏联对东欧集 团放松了控制,默认其内部的变化,苏联内一些共和国暗自仿效他们的做法削弱了苏联 自身的内聚力。(注:Robert Strayer,p.79-81,122-127,174-194.Vladislav Zubok、Constantine Pleshakov,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From Stalin To Kbrushchev,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6—9,274—282.)美 国学者莱斯利·霍姆斯也认为,鼓励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走自己的路,苏联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加以干涉,苏联的许多共和国正是受到了东欧国家所发生变化的影响。(注:

Leslie Holemes,p.26.)H·诺伊贝尔教授也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不成功。在政治 上,1948年开始出现苏南矛盾,60年代出现中苏分歧,表面上是意识形态斗争,实际上 是争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权。在经济上,苏联想搞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经济,但实际 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主义阵营里的经济合作也是失败的。(注:[德]H·诺伊贝 尔:《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郑异凡摘译,《国外理论动态》,19 97年第17期。)

在分析东西方的竞争对苏联解体所起到的作用时,斯特雷尔认为,二次大战后的三十 多年里,苏联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尽管到70年代时,苏联在军事力 量发展方面有超过美国之势,但它的经济却急剧下降,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以后,发起“星球大战计划”,支持第三世界的反共产主义武 装,加强了同苏联的争夺。苏联被迫应对,这极大地消耗了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 国力衰竭。另外,70—80年代,美国对苏联所实行的“人权”政策也非常奏效,这项政 策推动了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们的反政府活动,挑战了苏联的体制。(注:Robert Strayer,p.80—81,127—130.)沃勒斯坦认为,卡特总统的人权政策是一种重要的政治 力量,它对促进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民主、平等的国家”起了一定的作 用。(注:[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新的反体系运动及其战略》,刘元琪摘译,《 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4期。)美国学者马丁·玛里亚认为,冷战是一场永不爆发的第 三次世界大战,又是一场无法计算耗资的战争。双方都为那些假设性的对抗而做无休止 的准备,如日益增加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建立同盟、展开对第三世界代理人的永无休止 的援助的竞争。但上述竞争并没有给竞争双方带来多少利益而只是损害,实际上,苏美 双方在版图和经济上并没有利益冲突。(注:Martin Malia,Russia Under WesternEyes:From The Bronze Horseman to The Lenin Mausoleu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359-437.)日本学者宫川彰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普遍下降,于是它们加大了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国内工人 的压力,直至把苏东社会主义压垮。(注:[日]宫川彰:《伊拉克战争与世界经济》, 刘元琪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5期。)H·诺伊贝尔教授认为,世界分为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需要和平共处与合作。但戈尔巴乔夫忘了世界上还存在矛盾,存在阶 级斗争。在力量对比上,他削弱了苏联的力量,单方面削弱甚至摧毁自己的力量,而美国在这方面什么也没做。(注:[德]H·诺伊贝尔:《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 原因》,郑异凡摘译,《国外理论动态》,1997年第17期。)是这种不同步的政策造成 了美苏的均衡消失,从而使苏联解体。

在分析德国的统一对苏联解体所起到的作用时,美国学者E.斯坦因认为,1922年的《 拉巴洛》条约是苏联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进入世界事务的助产婆,而1990年德国的统一又 决定了苏联帝国的最终瓦解,它敲响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统治及自身最终解体的丧钟。 他认为,二战后,为削弱并阻止德国再次入侵自己,苏联策划并建立了民主德国,但到 了70年代,苏联领导人却做出了一个极端错误性的判断,即东德能够与西德保持睦邻友 好关系,这个判断给东德与苏联的关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为与西德缓和关系导致了 东德内部社会的不稳定。苏联的这项“缓和”政策还使整个东欧集团产生了不稳定。一 旦苏联决定不再使用武力维护其帝国的东欧一翼,苏联集团,包括其自身,就不可避免 地迅速瓦解了。(注:Angela E.Stent,Russia and Germany Reborn:Unification,the Soviet Collapse,and the New Europ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 9,p.4—9,18—27,41—151.)H·诺伊贝尔教授也认为,东西德的合并不是一种解放或成 功的壮举,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是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注:[德]H·诺伊 贝尔:《德学者谈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郑异凡摘译,《国外理论动态》, 1997年第17期。)

二、苏联解体原因的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是指一些西方学者强调某一个因素在导致苏联解体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或特殊 作用。如上层自决说、改革失败说、个人作用说、东西方的缓和说等,这些研究在不排 斥总体分析的同时,特别强调或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

第一,“上层自决说”。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认为,苏联的解体并非是其它原因,而是 苏共的上层精英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作出的决策结果。他指出,上层精英指的 是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此集团具有如下特 点:信仰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彻底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 却不相信,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当80年代末辩论苏联的发展方向时,他们开始作 出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 主义,也只能拥有相对的特权和权利,且特权又会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 不会积累过多的财富,更无法将特权和财富传给子孙后代;而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自身 的利益,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还可以成为生产资 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所 以,1991年6月,美国的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所做的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 查显示,在苏共精英中,只有9.6%的人赞成共产主义;12.3%的人赞成民主社会主义, 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而在1 990年前后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只有5—20%左右的人支持实行资本主义,80%多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上层精英的态度和人民的选择截然相反!他还认为,在上层精 英中存在着斗争。如雷日科夫就与大多数党政干部不同,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无比痛苦,但在“精英集团”内部,这 样的人太少了。又如,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初目的是,克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 的若干问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但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却引发了党内 三种力量间的斗争。在权力斗争中,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袖,并掌握了权力,把 戈尔巴乔夫排斥在一边。“精英”们支持叶利钦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也是他能够采取较 为和平的方式迫使苏联解体的原因之所在。(注:[美]大卫·科茨:《一位美国学者对 苏联解体的分析》,任大海摘译,《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7期。)

但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提出了与“自上而下的革命”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只是想对共产主义加以改革,而不是以别的东西取而代之。然而,改革就像 滚雪球一样导致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自下而上”发生的,苏联上层很难对此加以 控制。(注:[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的理论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2年版,第195页。)

第二,“改革失败说”。

什拉彭托赫认为,若剔除道德评价,苏联是一个“正常的”极权社会,是改革的尝试 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他认为,政治体制的缺陷、民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经济体制效 率低下、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群众骚动、人民生活水平差、外国干涉的威胁、想使国家 财产私有化的官员们侵蚀了国家的肌体等原因都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有关条件,苏联解 体的真正原因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革家们进行改革的不幸尝试。1985—1986年间 ,戈尔巴乔夫启动了改革,但当时他根本没有用自由资本主义代替苏联现行体制的详细 计划。他指出,随着加速经济发展的计划和经济改革的彻底失败,苏联经济恶化了,并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在狂热地寻求苏联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牺牲了 官方的意识形态。接着,他削弱了党和国家的巨大作用,而它们正是社会生活的主要规 范者。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得其存在需要恐怖和意识形态信仰的苏联体系和苏联帝国再也 无法保持下去。他还指出,在核保护与原有的坚固的社会秩序保护下,即使考虑到其经 济江河日下,但如果不进行改革,苏联还有可能再延续多年。从此意义上讲,不改革, 苏联制度不会走到尽头,但对这个世界来说,苏联的败亡应该发生在另一种条件下,出 现另一种结果。(注:[美]弗拉基米尔·什拉彭托赫:《俄裔美国学者认为苏联是一个 正常的极权社会》,师小芹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

第三,“个人作用说”。

一些美国学者包括J·F·布朗和雷夫·达伦多夫在内的许多评论家认为,无论东欧还 是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都是由一个人——戈尔巴乔夫造成的。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态度以及他所制定的改革政策的失败。这些学者认为,戈尔 巴乔夫是一位“真正的改革家”,但不是一位“革命式的改革家”。戈尔巴乔夫认为苏 联要进行重大的改革,但这种改革要在社会主义制度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之内,这决 定了他不可能也不会将改革进行到底。戈尔巴乔夫制定改革政策的失败一方面反映在他 的激进的改革主义上,另一方面,与20世纪20年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同的是,戈尔巴 乔夫在80年代的经济改革方案只是一些一般性的打算,对政策的细则以及随着时间推进 如何实施这些细则都非常模糊。

其二,戈尔巴乔夫的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强权型的领袖,能对 苏联体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正如学者高曼所言,“戈尔巴乔夫既愿意 听又愿意学”。但一旦政治各派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戈尔巴乔夫就改变其原来的立场而 扮演调和角色。高曼指出:如在1989年,当激进派提出500天私有化计划之后,戈尔巴 乔夫本应该考虑到这个计划的错误而立即加以否决,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却部分地批准 了它,然后又退了回来,使用他惯用的手法,采取了一种介于雷日科夫计划与500天计 划之间的“中间”立场。(注:[美]杰里·霍夫:《丢失的巨人》,新华出版社2003年 版,第75页。)优柔寡断的性格不能使改革持续,在政变时不能力挽狂澜,这也是他改 革和政治失败的原因之一。(注:Leslie Holemes,p.26.)

其三,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独特性。一方面,虽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 己的领袖,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只有一个——即当时的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 曾给东欧国家发出信号,允许它们追求各自的目标,这对最终导致苏联集团政权的垮台 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指他对苏联过去的批评。他倡导要对过去的体制进行彻底的 改革,这对摧毁共产主义的合法性起了促进作用。此外,戈尔巴乔夫的工作负担过重, 关注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他无法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深邃的思考。(注:

Ibid,pp.25-26.)

第四,“东西方的缓和说”。

德国学者恩斯特—奥托·岑皮尔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由于它对西方国家所实行的“缓 和”政策造成的。他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实行,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加强推行的“ 缓和”政策对促进苏联东欧剧变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东欧人不仅把“新思维”和 “公开性”看成是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正式否定,而且也看成是俄国的最高领导收回了帝 国统治的要求。这样一来,东欧保守的领导阶层遭到了严重削弱,而对内要求自由、对 外要求解放的反对派则得到了加强。这种情况在苏联帝国内部也是如此。岑皮尔认为, 美苏在削减中程导弹问题上的合作意义重大——冲破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的两极对抗格局 ,它远远超出了两国所签订的有关条约的意义。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意味着终结用武 力处理东西方冲突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这一事件直接的后果:欧洲的紧张局势在明显 减缓。紧张局势的减缓使苏联东欧的共产党政府失去了一个动员全国民众的手段:对外 部威胁的提示。这样,帝国集团内的反对派团体就再次得到鼓励。因为,一个国家的自 由程度是同外部在其边界所施的压力成反比的。从1970年波兰开始,各国内的反对派愈 益壮大,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们纷纷取得了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并终止了各自国家的 一党统治。(注:[德]恩斯特—奥托·岑皮尔:《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东西方冲突结 束后的国际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美国学者罗纳德·G·休尼认为,苏联领导人希望通过极大地减少在欧洲的东西方安全 竞赛、国内的政治体系自由化和减少他们在第三世界的损失,来获得使用西方技术的权 利。但这个方法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政治自由化使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民族 主义力量得以释放,造成苏联四分五裂。(注:Ronald G.Suny,The Revenge of the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三、西方学术界研究苏联解体原因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

在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西方学者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系统分析法、个案分析 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等。

苏联解体的系统分析法是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外交、民族问题、个 人因素等视角对苏联解体进行比较全面地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 。如斯特雷尔对苏联解体的分析。运用这种方法所作的解释比较全面,可以使我们从宏 观上了解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但由于这种方法试图把造成苏联解体的诸因素都尽可能地 考虑到,所有的因素都被认为是有影响的,于是就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一个因素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也就无从了解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个案分析法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只研究一个 国际事件或是一个外部因素或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斯坦因对由于 德国的作用而导致苏联解体的研究。(注:Angela E.Stent,pp.4—9,18—27,41—151.) 什拉彭托赫对因进行改革的尝试而导致苏联崩溃的研究。(注:[美]弗拉基米尔·什拉 彭托赫:《俄裔美国学者认为苏联是一个正常的极权社会》,师小芹摘译,《国外理论 动态》2000年第9期。)布朗和达伦多夫在内的许多评论家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作 用的研究等。(注:Leslie Holemes,pp.24.)运用个案分析法的优点是可以把全部研究 力量集中于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就这个研究对象对苏联解体的影响能够得出比较深刻和 具体的认识。缺点是所得出的关于苏联解体的结论有可能会以偏概全,总结的经验普遍 性不强。

苏联解体的历史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从中总结出苏联解体的经 验教训。如派普斯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改革没有成功,而改革没有成功的根源之 一是俄罗斯人民有尊崇集权而非谋取独立自由、尊重集体而非将财产私有化的社会历史 传统。作者对这一传统作了历史追溯和研究。(注:Richard Pipes,pp.11-19,49.)斯特 雷尔还对自己所运用的历史分析方法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运用历史分析法的优点是, 因历史事实具有既定的特性,所以以历史为据的对苏联解体的解释有较强的说服力。缺 点是,因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历史传统和经验有可能不适应当今解释苏联解体 的需要。(注:Robert Strayer,pp.18-20.)

苏联解体的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多个事件进行对比性研究的方法。如美国学者 多米尼克·列文、斯特雷尔从帝国研究的角度入手把苏联解体同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 其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及中华蒙古帝国的解体进行了比较。(注:Ibid,pp.12—18.)这 种方法的优点是它能使我们从求同研究中把握苏联解体同其它解体国家之间的共性,从 求异研究中揭示出苏联解体的特殊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西方“苏联学”的一些“比 较”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也可能导致肤浅、片面乃至错误的结论。

苏联解体的行为心理分析法主要是指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的心理活动在导致苏 联解体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它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心理研究大致有早期经验心理分 析、避免被伤害的心理分析、权力欲望心理分析、复仇欲望心理分析等。如在西方的俄 罗斯学者雪夫绍娃、斯特雷尔、莱斯利·霍姆斯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的心理活动 的分析。(注:Ibid,pp.87—122,174—194.)

四、西方学术界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

围绕着苏联解体,西方学者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

第一、对苏联解体性质的认识。即认为苏联的解体是合法的还是非合法、是历史的一 种进步还是倒退?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苏东剧变是一场结束革命时代的革命,它抛弃了 从法国大革命以来二百年中理性扩张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怖。有学者认为苏东剧变标志着 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走向了反对它本身的更高程度的革命。(注:徐崇温:《苏联剧 变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另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追溯俄国十月革命是应该爆发以及这次革命的性质,据此来判断苏 联解体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是历史的偶然事件,也不是发展的中断,而是 前一阶段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苏维埃制度、苏联并非注定要垮台。所以,并不 能讲苏联的解体是人类历史的一种进步或者倒退,从历史上看,苏联曾得到国内外人民 的广泛支持和同情。(注:[法]拉法·埃尔瓦埃:《十月革命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巴黎 召开》,辛西摘译,《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2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即认为,实 际上,俄国革命的成就就连它的敌人也不容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多民族国 家之所以没有如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那样垮台,归功于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 (注:冯绍雷、刘靖华、陈乐民著:《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第183页 。)

第二、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当苏联解体并且共产 党由于1991年8月政变未遂而被禁止在俄罗斯继续活动,这时,共产主义的最后一幕已 经演完了。(注:[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3年版,第32页。)法国学者马克·拉扎尔则认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要打倒资 本主义,但在这方面,社会主义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注:[法]马克·拉扎尔:《法国 学者论共产主义的昨天和明天》,张慧君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3期。)吉登 斯认为“社会主义已经死亡了”。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成败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给社会 提供比资本主义更多的财富,这一主张现在证明已经完全失败了。事实是,苏联根本没 有能力实现在经济上超过美国的誓言,而是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他坚持认为,社会主义 的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不正确的,它低估了资本主义革新、适应和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英国学者蒙蒂·约翰斯通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认为把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同于 社会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异,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提上当 今日程。他还说,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已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从根本上优越于社会主义经 济的观点,这一提法至少忽略了以下因素:其一,正是依靠若干有利的历史条件,最发 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才极大地维持住了自身的经济优势;其二,在所谓“共产主义崩溃” 之前,资本主义强国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做出让步,其部分目的是要抵消来自东方的政治 挑战;其三,资本主义固有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和环境;其四,在前苏联向资本主义迈进 的道路上,当今人们看到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灾难性下降。(注:[英]蒙蒂·约翰斯通 :《吉登斯‘社会主义已经死亡论’的错误》,张光明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 第6期。)从此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本身并没有失败,而是苏联所采取的种种政策脱离了 真正的社会主义。

英国学者拉尔夫·密利邦德在回答来自左和右两方面对社会主义未来所表现出来的怀 疑时指出,尽管资本主义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尽管现实的社会主义政权有这样那样的缺 陷和不足,但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在消亡中,因为“社会主义确实代表对资 本主义的唯一合理和人道的另一种选择。”(注:Ralph Miliband,Socialism inQuestion,Monthly Review 42(March),1991,pp.16—26.)法国学者迈克尔·勒维坚称垂 死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死亡中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官僚主义。虽然没有近期可以乐 观的理由,但社会主义仍然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注:Michael Lowy,

Twelve on the Crisis of“Really Existing Socialism”,Monthly Review 43(May),1991,pp.33—40.)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没有理由因在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曲折 就妄自菲薄。

第三、苏联解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美国学者罗伯特·斯特雷 尔认为,同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及蒙古帝国的衰亡相比较,苏 联的解体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所谓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指, 综观人类的历史,任何一个帝国都有其兴衰成败,苏联也不例外。所谓特殊性与偶然性 是指,历史上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及蒙古帝国的衰亡,或者是 因它们向外扩张使国力衰竭而亡或者是受外敌入侵而亡,它们都与其它帝国或国家曾发 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而苏联的解体“静悄悄”,没有同当时的敌手——美国或其它任何 国家发生战争就“自然而然”地崩溃了。当莫斯科红场上的红旗换成三色旗时,有着千 万人之多的苏共竟无一人站出来抵制,广大人民也对此非常冷漠,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注:Robert Strayer,pp.12—18,81—87,198—207.有关帝国理论还可参见英国学者戴 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1年版,第465—469页。以及这几年影响比较大的新帝国论,可参阅美国学者哈 特、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_苏联解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