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货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_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百货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_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百货业的市场态势及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货业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态势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1)08-0025-03

一、中国百货业的市场态势

中国百货业的发展与演变是以百货商店的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和消费者购买力日益旺盛,不断激化着商业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引发了以90年代初“郑州商战”为标志的商场竞赛,各种业态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日前已基本形成了百货商店、超市、仓储、购物中心、专业店、无店铺营销、直销等多业态并存的格局和无序化的市场竞争状态。

1、速变的市场环境。中国百货业的竞争已历时10年多,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形象战、价格战、服务战三个阶段。形象战阶段开始于郑州一家非传统的零售店亚细亚商场,它以“亚细亚”形象营销策略,挑起了百货业的第一轮战火,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的一些商场也纷纷加入。第二阶段的低价竞销兴起于1994年的杭州金龙商厦,其推出的十点利销售法,引起全国商界的轰动,由此引发了中国零售业的“平价潮”。形象和价格是有效的竞争手段,但由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商家竞争的手段都将越过物质层面的竞争而导向心理满足为标志的服务战。进入1995年,先后有二十多家大型商场公开向社会承诺:不满意就退货。北京贵友大厦通过施行“零风险购物制”,使顾客的回头率高达90%,199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猛增140%,跃居北京同行业之首。到1997年,已有几十家商场倡导掀起全国联保退货为标志的联合行动。

2、竞争激烈。商业企业的竞争的目标毫无疑问是为更好地发展,其结局将是品牌淘汰、品牌聚集和“寡头”分割市场。据内贸部1997年对全国100多个大城市的统计,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场已有700多家,近5年开业的大商场数量相当于过去40年的总和。北京:1996年为止,已建成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厦(场)65家。上海:1992年以来,每年新建商业物业100万平方米;1997年商业营业面积已达1150万平方米,人均约0.88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厦由1992年的2家发展到60多家,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厦达百余家。广州:截止1997年上半年,已有5000平方米的商场23家,经营面积近30万平方米,2000年增至49家,营业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武汉:1996年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厦33家,营业面积58万平方米,2000年增至45家,营业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这些数据显示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百货业市场景象,但蓬勃的背后隐藏着竞争激烈和经营的危机。

3、城市边缘商业的迅速崛起。城市边缘商业的迅速崛起起源于物质财富的增多和城市的发展,造成的是新商业点的形成及对传统商业中心的分流和冲击。首先,物质财富的增多带来新商业点、区的产生。其次,商业的垄断性及利润吸引大量经营资金投入这个行业,于是零售业规模迅速膨胀,零售经营规模急剧增长而呈失控现象。而且众多的商厦不是建在原来意义上的黄金商业街上,而是散布于城市边缘的商业新兴区带上。这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空心化现象,使商业中心多极化、区域化和边缘崛起成为必然。

4、多业态并存。中国百货业目前是三足鼎立,八极共动。即综合性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专业店三大体系并存,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八种业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

5、外商军团来势汹汹。家乐福用5年的时间在中国15个城市开了28家分店,已挤身于1999年中国全国商业零售企业排名榜第3位,排名第9位的沃尔玛只开了8家,但沃尔玛计划在2001年再增加8家,世界第三大零售巨头麦德龙也有同样的计划。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大中城市,从沿海向内地渗透又成为近两年来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后,零售业将是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据内贸部统计,到1999年年底,经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有28家,经地方批准的有277家,引进资金约20亿美元。

二、中国百货业的发展战略

现代意义的百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①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座商,靠购物需求的“内驱力来驱动顾客购买,或是以商场辐射、覆盖能力来影响商圈”,未来的趋势将是变这种满足需求的拉力的座商行为为被动的市场拉力为辅,主动的市场拉力为主相结合的行商行为。其实现的途径是品牌、文化、商品、人员、广告、公关及软件的服务开发等等,更多地走出户外,不断地渗透到顾客意识之中。②多业态复合,批零兼备的企业网络体系。未来的多业态复合将是打破商厦有形的廊柱、房间的封闭,而走上开放性的复合,在深度上适应商业企业内在统一外在多元化的业态构置。③商厦经营公园化。就是建构一种新的城市人文景观,其要点是还人类特有的艺术空间,在尘嚣的现代气息中辟一块集休憩、娱乐、艺术欣赏、购物、餐饮等于一体的天地,让商业活动植入文化的因子。④网络运营,电子化管理。商场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及网上购物,是新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百货业的特征。⑤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使百货业国际化经营成为必然。

目前,中国的百货业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呈现不平衡状态,而且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但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还很低,百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的日程已近,为迎接挑战,增强中国百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及早谋划中国百货业的发展战略。

1、树立现代百货经营理念,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中国百货业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转向现代化经营,重要的是导入连锁经营手段。目前,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设备货机能。所备货品能区别于别家公司而有自己的特色;所备货品的零售价格低于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所备货品能符合和满足本公司经营定位所指向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二是建设营销机能。有良好的营销策划,既有总体的远期的营销计划,又有即时的针对性极强的营销活动;有合理的营销网布点;有一支能贯彻公司意图、目标明确的销售队伍。三是建设物流机能。能节约备货资金,降低经营成本;信息反馈迅速及时;有及时、准确的配送服务。

2、强强联手,增强竞争能力。近年来在商业界最为活跃的部分是连锁业的发展,有预测表明,在未来几年内,连锁超市业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百货业。然而目前连锁超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存在小而散的问题,缺少真正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在国外零售巨头大举进入、竞争压力日益显著的时候,强强联手,势在必行。目前,上海华联超市和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等实行跨区域联手是中国连锁超市企业强强联手、变大变强的典范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西单华联超市的出现标志着该行业开始重新洗牌,中国的百货业巨头的出现,指日可待。新华联的道路可视为突破旧有模式、由大变强的创新之举,具有现实意义和榜样作用。在国外零售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际,通过跨区域的强强联手是国内百货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加快构筑中国现代百货业框架。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程临近,中国百货业面临着生存危机。面对竞争,百货业要突围,除下大力气学习管理、降低成本之外,加快构筑中国现代百货业框架,跟国际接轨,才是百货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连锁百货业是向现代百货转轨的标志。零售业的连锁经营体是一种创高效、创低成本的最具活力的现代百货业态,也是百货企业能做大做强、跨区域争夺市场领域、适应城市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主题百货业是现代百货业发展的趋势。百货企业应在做好百货主业态的基础上,向关联的主题经营发展,如开辟房产市场、旅游超市、运动城、电脑城、汽车大卖场等。

(3)社区百货业在现代百货业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百货零售企业中约有80%的销售网点是以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社区百货商店。另外,在百货经营的同时,拓展社区居民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如茶座、美容、洗衣、修配、银行等内容,也是百货业发展的趋势。

(4)专业百货业是现代百货的生力军。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个性化趋势,使消费者对百货专业、专卖店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青睐,使百货专业、专卖商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调查表明,42.4%的消费人群趋向于到百货专业、专卖商店购物。例如,上海市1999年百货行业中200多家眼镜商店仅占全市眼镜网点总数的20%,但销售额占到70%以上。

(5)电子商务是现代百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带给百货业另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是电子商务,虽然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但百货销售电子化、建立电子商务体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百货企业一方面通过网上销售方式能有效扩大自己的业务,抢占更多的跨地域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商务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

(6)购物中心是现代百货业的“巨无霸”。1989年,世界第一家购物中心在加拿大开业,此后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主要有近邻型(小型)、社区型、自然景观型、城市再开发型和休闲娱乐型等几种类型。目前,美国的购物中心营业额占其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目前中国百货业出现的跨行业、跨业态化发展,正是向超大型购物中心转型的前期雏形,中国传统百货经营模式全面向现代化购物中心演变的条件已趋成熟。

收稿日期:2001-06-01

标签:;  ;  ;  ;  

中国百货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