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鞍山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论文_颜秉英

浅析鞍山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论文_颜秉英

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辽宁大连 116037

摘要:文章着重论述了鞍山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主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鞍山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对策

1 工作区概况

鞍山市地处辽宁省中南部,东部、北部靠辽阳县,东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市毗邻,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县、辽中县连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长175km,东西最宽133km。总面积为9252km2。鞍山市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县(市)区共辖65个乡镇、40个街道办事处、835个行政村、32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351.6万人。

鞍山市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降雨量为640-880mm,平均为760mm,有记载日最大降雨量421.3mm;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降雨量尤其以7、8月份最多。鞍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35条,河道总长1421.6km,大河长度248.7km,中小河长1172.9km。

鞍山市位于辽东山地与下辽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区域上,地貌类型复杂。地貌格局东南部是低山丘陵,中部为山前倾斜平原,西部为辽河、浑河、太子河冲洪积平原区。出露的地层以下元古界辽河群和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其次为太古界鞍山群、中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东部属华北准地台上的四级构造单元,即辽阳-本溪凹陷;海城市东部属于凤城凸起;西部地区以及台安县属辽河断凹。太古代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主要是鞍山变形旋回,经历了三幕变形;早元古代地质构造活动主要是经历吕梁旋回的三幕变形,以线性构造明显为重要特征,形成了盖县-草河口复向斜和眼前山-老爷岭构造片岩带;本区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除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活动外,还有强烈的断块运动,形成了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的大规模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古老的构造带和花岗岩带,使它们彼此之间分割错位,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区内各类岩土体成因类型及地质建造时代虽不同,但从岩土体的强度、结构特征可将岩土体划分为坚硬岩体、较坚硬岩体、软岩体和松散土体等几类,地下水类型按地下水赋存特征,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鞍山市与地质环境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采矿、修路、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等。

2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2.1 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经排查复核确定鞍山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75处,其中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204处,占总数量的35.5%;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14处,占总数量的2.5%;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349处,占总数量的60.6%;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占总数量的1.4%。鞍山市地质灾害规模等级为大型76处,中型252处,小型247处。鞍山市险情等级为特大型的共5处,大型的80处,中型的280处,小型的210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92处;占全部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16%;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点325处,占全部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56.5%;地质灾害危险性危险性小点158处,占全部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27.5%。57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总受威胁人口为54508人,威胁财产29746.61万元。

地质灾害隐患点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多分布于矿山及公路周边,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岫岩满族自治县。

2.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2.1崩坍

本次共排查复核崩塌隐患点204处,其中已发生的124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总量的35.4%。其中大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03处。工作区崩塌斜坡类型以人工岩质为主,崩塌类型以滑移式和拉裂式为主,崩塌规模等级多为小型,危岩体所在斜坡坡体多为岩质,坡面裸露,岩体大多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坡脚有碎石堆积。区内崩塌地质灾害分布,在地貌上,主要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和人为工程活动采矿、修路、建房削坡,形成边坡陡峻的斜坡地带,集中分布于矿山及公路周边,自然崩塌发育于山边、丘岗一带,在自重力、降水、地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易发生崩塌灾害。从微地貌看,崩塌大多产生于坡度大于60°的陡崖地带。从地层和岩性看,崩塌主要分布在太古代、早元古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及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理岩地层中。

区内崩塌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威胁矿山生产、阻碍旅游业发展,损坏道路影响交通、损坏房屋等。经调查,崩塌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潜在威胁人口约1296人,威胁资产约1431万元。

2.2.2滑坡

区内发生的14处滑坡均为小型,斜坡结构均为顺向坡,从滑坡的组成物质看,岩质滑坡2个,堆积层(土质)滑坡12个,从滑坡的诱发因素看,人类工程活动诱发4个,自然因素诱发的10个。区内滑坡分布在丘陵坡麓地带、微地貌多为阶状、直立状陡坡。斜坡坡度一般在30°—70°之间,为顺向斜坡。滑坡主要分布于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地层中。从滑坡形成的时序分布上看,均为现代发生的滑坡,主要集中在近十多年内。此外在人为工程活动强烈地带,出现滑坡分布,如齐大山铁矿采场北侧滑坡由于采矿活动发生滑坡。

区内滑坡造成危害,据本次调查统计,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潜在威胁人口138人,威胁资产234.81万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泥石流

本区已排查复核的349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中,339条泥石流灾害点布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占泥石流灾害总数的97%。其制约因素及时、空分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分布在低山、高丘陵和低丘陵沟谷地段。泥石流形成基本形态上分为形成区(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泥石流的流通区在多枝沟谷下游,由于切割更加强烈,沟谷多形成“V”字形、“U”字形或复合型,地势更陡峻,沟谷两侧坡度大于30°,主沟坡度大于15°,沟底平直光滑,局部呈跌水、急弯少量巨石堆积,成为泥石流流通区,如岫岩县大房身西沟泥石流、朝阳王屯东沟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积区多位于窄谷下游形成大范围堆积扇,平面形态多为圆锥状,纵坡坡度小于10°,植被被冲倒,沟槽变迁,一般多淤高,堆积物级配不良,层次紊乱,厚度最厚多达15m以上,一次最大堆积量大于100×104m3以上,为泥石流堆积区。如水獭岭沟泥石流和三家子大沟泥石流。

本区泥石流多分布于低山丘陵狭窄的沟谷间,水动力类型均为暴雨,泥砂补给途径为面蚀、沟岸崩塌、沟底再次搬运,补给区域位于上游、中游,补给段长度比多大于50%,沟口扇形地大小、完整性不一,扇面冲淤变幅0.5-2m,不良地质体多为滑坡、人工弃体、自然堆积,植被覆盖率多处于30-60%,以草地、灌木、森林为主,地质构造为强烈抬升区,地震烈度Ⅵ-Ⅶ度,岩性为风化节理发育的硬岩,沟槽横断面多为V型谷,相对高差多处于300-500m,主沟纵坡多处于105-213‰,流域面积多处于0.2-5平方公里,松散物平均厚度多小于1米。区内泥石流发生频率较高,危害性极大。主要威胁泥石流沟流域内的村寨、公路和农田等,经调查,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325.85万元(不包括2012年)。潜在威胁人口53064人,威胁资产28040.8万元。

2.2.4地面塌陷

区内地面塌陷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地面塌陷和岩溶塌陷两种类型。本次排查复核共确定有采空地面塌陷2处,岩溶塌陷6处、规模均为小型,险情为小型。分布在鞍山市铁东区常青街,2003年4月18日,铁东区常青街31号楼前空地发生采空区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2m,深约3.5m,充水,水深2m,未造成人员伤亡。2012年国家投资380万元,采用高压注浆填充对该处采空区进行治理。目前,常青街31号楼采空区地面塌陷已治理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该区域还存在两处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点,表现为采空区上部楼房有墙体开裂现象。岩溶地面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岩溶塌陷发生时间集中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收集资料,6处岩溶地面塌陷中的解放东路七趟房地面塌陷曾造成1人死亡。本次调查时地表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3.1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群测群防的重点对象为村,特别以居民点、旅游景区、厂矿及一些生命线工程为主体。根据地质灾害点或灾害隐患点的稳定程度、危险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工作区地质灾害除重点防治点全部作为本次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对象,一般防治点也作为监测对象。

预警组织的核心为监测网络建立。为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网络组织形式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共由市级、乡、镇、办事处级、村(社区)级三级网络组成。区级网络负责全区范围内群测群防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转,指挥全区各网站按统一的要求,统一的部署进行具体的测报;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负责全区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负责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信息管理。区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主管副区长负责,区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乡、镇、办事处级网络为群测群防的二级网络,负责乡、镇、办事处范围内群测群防工作的正常运行及网络的内部管理和地质灾害的预警及测报工作;村(社区)级网络是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中的重点网络,为三级网络,其责任最大,直接承担灾害的测报及预警工作。

在监测及预警时发现有险情出现,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减缓地质灾害的破坏过程。如疏散人和财产、及时撤到安全地带。

3.2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机制

工作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灾种为泥石流,该灾种潜在威胁人口众多,威胁资产巨大,一旦发灾,危害重大。如果提前做好泥石流预防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财产损失、降低人员伤亡,因此,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意义重大。

3.3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根据工作区内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育情况,分别对工作区内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行之有效的防灾预案。以便在灾害发生时指导受灾群众沿撤离路线到安全地点进行躲避灾害。

3.4地质灾害专业监测

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发灾后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以及采取必要专业监测措施的迫切性,选取岫岩县境内危险性较大的大型、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长期监测点,其选取的原则是: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评价为危险,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重大隐患,威胁对象为居民点、主干公路过往车辆、行人和公路设施、运输人员、车辆,发灾后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较严重,需尽快采取专业监测措施的泥石流地质灾害点。

3.5搬迁避让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和必要的工程地质测绘,获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搬迁安置户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论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域划分的合理性,拟建新址的安全性及有计划份步骤进行避让搬迁工程合理性,最终,形成调查成果和图件。并制定计划进行搬迁避让。

3.6工程治理

对于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威胁人口较多、社会影响较大、不宜实施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工程治理。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工程治理措施主要为裂缝填埋、地表排水、削方减载、坡改梯、坡面防护、支挡、锚固。泥石流主要工程措施为拦挡、排导、绕避。地面塌陷灾害工程治理措施对废弃的采空区、巷道进行回填,加大支撑矿柱密度。

3.7 生物治理

生物防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以封山育草和退耕还林为治灾目标,以植树造林,优化配置林型、树种和草类以及合理开发林业经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减灾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方式进行。

论文作者:颜秉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浅析鞍山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论文_颜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