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_教育现代化论文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_教育现代化论文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1996年6月收到。

提要 本文通过探讨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指出比较教育学对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比较教育学既推动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发动了战后著名的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发展比较教育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必需。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教育现代化 国家发展 教育改革

现代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些人心血来潮或闲暇消遣之作,而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推动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研究比较教育,了解和认识比较教育,都必须与现代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探明“真身”,把握与经济及社会作用的最佳作用点,确定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具体出发点和内容,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因此,把握现代比较教育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探讨自1817年现代比较教育产生以来对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始终是贯彻学科研究始终的主题和支点。本文将对现代比较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此探明发展现代比较教育学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籍以阐示比较教育的时代作用,以图促进比较教育研究的自觉性,推动教育现代化。

一、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在《教育大辞典》中比较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只是谈到比较教育所推动的60年代那场现代化运动,但实际上,现代比较教育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两者从产生到发展不仅存在着必然联系,而且源远流长。所以,我认为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比较教育的学科特点、从教育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产生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比较教育与教育的相互特征看,比较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人类教育的历史发展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它属于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按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教育是一种文化的生命机制。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就必然具有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互传性。文化如不能互传,就无法存在,文化的这种互传性正是由教育来承担的。可见,教育既具有互传性又担负着传递文化的功能,是每个人类社会都需要的。每一社会、每一国家不仅要继承和发展文化,培养社会的合格成员,而且也要继承和发展教育机构。因此,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就成了人类共同关心的大问题,也因此便产生了各国教育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需要,从而促使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在这一点上,比较教育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某些人的意志,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但是,历史考察也表明,比较教育的早期发展水平很低,较多的是属于那种对现象的描述或搬用性引介,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推介行为。只有到大工业生产出现,现代教育开始产生,各国才对现代教育予以广泛关注,并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工业生产的新教育体系时,历史才真正赋予比较教育以强大的发展动力,现代比较教育学才得以宣告产生,并开始形成新的研究热潮。所以,我们说朱利安是现代比较教育之父,并不是说没有他就不会有比较教育,在朱利安的前后,都有许多重大的研究活动,都已表现出这一学科生长的巨大冲动。正是由于朱利安能够顺应历史要求,并能集他人之所长,以其他研究为基础,适时地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了创新意义的研究,而被历史所选择。可见,比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只有有了现代教育,才催生了现代的比较教育。

其次,从比较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看,教育现代化运动必须借助于比较教育的力量。现代比较教育应大工业生产实践和现代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以推动现代教育改革。推广现代教育,努力建立新型的现代教育制度为使命,把教育现代化运动作为研究的核心任务。从朱利安、库森、阿诺德、曼恩、巴纳德,到萨德勒、坎德尔和贝雷迪、金、霍姆斯、库姆斯以及中国许多著名教育学家如王承绪、顾明远、朱勃、滕大春、周南照、梁忠义、钟启泉、金世柏等人无一例外,每一个国家的重大教育改革出台,都有比较教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以比较教育研究为基础,如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普及初等教育运动是以研究借鉴普鲁士教育经验为基础的,美国的教改是以研究欧洲教育为基础的,20世纪初发达国家出台普及中学教育运动,日本明治之后的教育大改革,以及美国60年代规模浩大的教育改革和70年代教育危机中的教育政策调整等,都是以比较教育研究作为重要的改革思想库,提供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信息。考察人类教育现代化的每一次重大转型,比较教育都发挥了重大作用,19世纪初欧洲的教育改革浪潮就是相互学习欧洲各国教育为背景的,一句话,是由比较教育导演的。20世纪前后的第二轮教育现代化运动,也得益于一批著名比较教育学家的倡导,这次运动的结果是宗教教育土崩瓦解,现代教育制度得到建立并向世界蔓延。本世纪60年代声势浩大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也主要是由比较教育发起和推进的。随着现代教育日益复杂,教育国际化趋向日益明显,在一般意义上,只有专业比较教育工作者才有资格真正把握国际教育的搏动,所以,教育现代化必须借助比较教育的研究力量。

再次,从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来看,比较教育只有坚持为教育现代化服务,才能使学熎得到生存和发展。历史证明,朱利安的研究发表前后是比较教育的一个活跃期,许多比较教育学家参与现代教育改革运动,包括巴塞特的《关于外国教育和教育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问题》这篇对朱利安有重要影响的一批论文和著作都是这时期教育现代化运动的产物。正是参与教育现代化运动,碰到许多学科上的问题,才因此提出创立比较教育学的议题,并产生了朱利安的著名研究。19世纪末,由萨德勒的弃官从学为带动,比较教育进入专业研究阶段,这主要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强烈需要,要求比较教育对新的教育改革作出必要的反映,从国际教育的视角阐释不同的教育发展,指明现代教育改革的新途,因此有了萨德勒著名的演讲和坎德尔的巨著《比较教育》,促使学科进入了一个新水平。战后,比较教育积极参加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使学科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参与解决教育危机,反思教育政策中使学科获得了新的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比较教育只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不仅能产生大批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产生大批重要论著,开展有影响的比较研究,因而能促使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断升级。所以,比较教育是现代教育实践的产物,任何脱离实际的比较教育研究都是无法想象的。

此外,从比较教育学科与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看,两者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如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跨文化、跨国性、跨学科性的特点,努力从国际教育的角度来把握现代教育的特点,而教育现代化是以推进人类教育改革为目的,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教育的高度发展为目标的,具有现代性、国际性和跨国、跨文化以及跨学科的特点。所以,这就决定了比较教育必须以服务教育现代化为学科使命,才能求生存求发展,而教育现代化必须借助于比较教育的力量,以求获得强有力的推动力。

以上可见,比较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互动互进,既是现代化教育的产物,又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促使两者的互动,方能更好地推动两者的发展。

二、世界教育现代化与比较教育

(一)教育现代化的定义

目前,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定义众论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教育现代化主要有两层意义:(1)在广义上,指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教育从以适应小农经济和传统宗法社会的封建的旧教育转向以适应科技工业化民主社会的新教育的历史过程,是大工业运动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种一切有关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称。这是一种历史性比较教育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2)在狭义上,指后进国家通过改革传统教育,推动教育发展,使之赶上先进国家教育水平的历史进程。这是一种国际性比较教育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也是一种适应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教育模式,或战后新独立国家急于繁荣经济、振兴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迫切需要而提出来的教育策略,其核心观点就是努力运用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发展教育,以图达到办教兴国的目的。它是战后比较教育学家积极倡导的一种运动及理论。实际上,这两种定义表达的是同一种发展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反映整个人类教育现代化演进的历史进程,另一种是表明在人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落后国家教育如何赶上发达国家,获得现代化的问题。前者指的是教育的宏观历史性发展,后者指的是一个教育国际性改革运动,旨在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中的不平衡性。因而,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解决后者中的问题,推动世界教育现代化,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总之,这两种现代化并非对抗相悖,而是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第一种称为世界(人类)教育现代化,而把第二种称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只有了解世界教育现代化,对之作出全面的考察和深刻的研究,洞察其发展的全过程和基本线索,把握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对国家教育现代化有清楚的认识,使教育决策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国家教育现代化进行理性运作,提出最佳教育策略,尤其能有效的指导积极引进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经验,创建本国教育体系。

(二)世界教育现代化与比较教育

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工业改革,随着工业化运动,经历数百年的曲折反复,已成为世界性教育运动,其间都与比较教育有直接的互动作用,从教育现代化基本进程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的互动关系。

第一阶段为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年叶的蒸汽机时代的现代教育改革运动,这时期由于欧洲工业改革的兴起,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也被迫进行改革,出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在最早发生现代化运动的国家中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教育创新,如英国形成的类似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厂学徒制,以及后来建立的职业学校和技术学院,如18世纪成立的惠灵顿技术学院。到18世纪90年代,法国专科技术学校遍地开花,其中有被誉为“欧洲工业大学最早典范”的巴黎理工学校,良好的现代教育使强大的法国横扫欧洲,法国取代英国成了世界教育科技中心。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要不要教育现代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考察表明,教育现代化运动的产生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产物,在随着工业化兴起而兴起的。在当时封建势力强大的欧洲之所以能产生各种新教育,都是利用比较教育传播新制度新思想,击败旧教育的激烈对抗,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发展起来的,以适应新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个阶段的比较教育主要是以全盘借鉴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为工业化发展积极推广新学校,建立新的教育制度,集中解决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广和发展等问题。比较教育以移植和示范新教育的功能,对引导教育现代化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是现代比较教育形成的重要阶段,许多比较教育学家进行了重要研究,在介绍新教育的同时,也阐明了比较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伯克托尔德《论指导和扩大爱国访问者的探讨》、巴塞特1808年的《关于外国教育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问题》,但最著名的为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于1817年出版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一书,提出了创立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议,并阐述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开启了比较教育以“借鉴”为特征的学科时代,确立了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正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才使这门学科能在现代工厂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同时也得以产生。

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电动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这一时期,中、高等科技教育迅速发展,尤其以德国建立起来的柏林大学为首的新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工程师的工科大学以及遍布全国的工业教育网构成了庞大完整的科技教育体系,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并迅速取代法国,成了世界科技中心。19世纪后半叶,美国资产阶段在取得南北战争胜利以后,积极改革教育,颁布赠地学院法,首创工农学院和研究生院制,大办高等科技教育,极大地推进了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使美国从1860年起的30年间工业产值增长了4倍,超过欧洲,成为世界首富。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改革教育改什么,教育现代化应当在哪些方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世界现代教育体系的创立,使旧教育的顽固堡垒日渐分崩离析。这一阶段比较教育获得空前的发展,不仅在学科上形成以因素分析法为分析框架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比较教育也进入专业研究阶段,并成为各国推行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国研究比较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加强,并开始把引介外国教育经验与创建本国教育体系结合起来,比较教育开始走出单纯引介照搬其他国家教育的研究模式,从而形成了经验借鉴型的比较教育研究,产生了康德尔、汉斯等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在这一时期,比较教育学科转型对这一阶段的教育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只有真正实现转型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才能展示出新的姿容,从而赢得国家的发展,法国、德国、美国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第三阶段为第二世界大战后,核能、电脑时代的教育现代化运动。第四次科技革命促进科技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向人类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从而相继掀起了诸如从为官读书的教育到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生关心的教育,从阶段教育到终身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从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以及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化的改革运动,等等,其特征是:一是教育现代化开始从少数发达国家推向全世界,使这些国家被迫或自觉地进入教育现代化运动的轨道;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形成,教育被看成是个人和社会的投资,其投资效益在长远的意义上高于对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三是教育现代化开始从单纯的数量增长逐步转变到教育整体机制的转换、办学宗旨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教育机构、教育形式上的革命,从重智偏德轻体到三者一体化转变,从重文轻理贱工转向突出社会实践和人发展的需要的教育机制模式转变等;四是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形成,新独立国家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模式,大力办教兴邦,希望通过大办教育使国家振兴;五是教育现代化研究自60年代后开始出现,70年代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实践挑战,研究进入实质阶段,并出现分化。总之,在第三阶段里,主要是集中解决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即教育现代化的各种运动形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差异及有关标准和阶段划分等。这一时期,比较教育进入第三次重大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一方面,在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危机的冲击下,旧的因素分析法的学科模式被打破,比较教育学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适应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战后大量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新独立国家都希望尽快振兴国家,积极学习西方的办教兴邦策略,因而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产生50年代到60年代著名的教育现代化运动,这场运动自始至终都是由比较教育倡导和推动的。这场运动由于70年代世界危机的冲击而促使比较教育学科出现分化,在经过学科的适应性调整后,开始进入理性借鉴阶段,努力从发展规律上把握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因此推进比较教育学科的转型升级,创立现代教育模式,就成了决定当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对世界教育现代化所做的有关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教育对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重要的作用点:

(1)教育现代化受社会现代化推动,但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政治变革还是经济或科技革命,只要以推动现代化为目的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以一定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为基础。而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进程中,也有确只有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的社会现代化才会获成功,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这应当是为什么当时有许多国家推行现代化,而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获得成功的最合理的解释。同时,唯有积极借鉴并努力发展比较教育的国家,才可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懂得什么是现代教育的同时也懂得如何办好现代教育且能有效地作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同样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推行教育现代化而只有少数国家获得成功的合理解释。

(2)以上三大发展阶段犹如三大发展浪潮,发展越往后,浪潮涌起的间隔时间就越短,发展的势头就越强。每一浪潮都有一批国家卷入教育现代化运动之中,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叶以前发生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按现代化理论可定义为先行国,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有英、法、德、意大利、俄国等;19世纪后半叶参与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国家可称为后进国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有美国、日本等;20世纪后半叶参与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国家可称为迟到国或迟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有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第一批是真正的早发内生型,其他都是后发外诱型的,但第二批教育现代化的国家相当大的成份还得靠自身发动,与第三批几乎完全依靠示范、模仿的外来模式有截然不同之处。在这里,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每一种教育现代化,都必须借助比较教育的力量,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主要是通过比较教育引发的,因此,对发展中国来说,能否积极发展比较教育,如何发展比较教育,比如能否引进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并以此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就成了后发型教育现代化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也从而成了发展中国家成功推进赶超任务的关键。韩国及东盟各国的实践都具有典型的例证意义。

(3)无论是后发外生型的任一国家,甚至是早发内生型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必须借助比较教育的研究力量,并且都走了一条从直接移植,到经验借鉴再到理性学习创新的过程。教育现代化越推进,各国之间的教育互动关系越强烈,比较教育的作用就越明显,其中,突出表现为几个作用点上:一是倡导现代教育思潮,发动现代教育改革,推进全球教育改革经验,加强各国教育间的协作、合作及联合;三是建立世界性的教育学术团体及教育研究机构,推出国际间的教育研究项目,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考察还表明,随着教育现代化运动,世界比较教育学家将日益重视教育发展规律的探讨,力图从中找到指导具体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

三、国家教育现代化与比较教育

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问题很早就列入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教育现代化开始之时,但是,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则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上所述,国家教育现代化是相对于人类教育现代化而言的,从其发展形态上,主要呈现为三种特征:一是以解决发展差异为特征,即国家之间如何解决本国教育落后的问题,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二是以相互竞争、相互争霸,或控制与反控制、争霸与反争霸为特征,落后国家以推行教育现代化来推行发展策略,努力赢得国家的自主地位;三是以输出与输入为主要模式,与人类教育现代化不同,国家教育现代化突出为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学习,强调借鉴和移植,注重模仿和示范的作用,因此主要以输出与输入为主要模式。当然国家教育现代化也涉及到要达到时代的前列,为人类教育现代化开辟道路的任务。所以,从上述三个主要特征看,国家教育现代化非常注重比较教育的作用,把比较教育研究作为推行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较教育,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现代化。

考察历史实践表明,国家教育现代化也同样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并相应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发展形态以及比较教育的三种不同的作用类型。

第一阶段是二战前的主要表现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它们在相互竞争、相互争霸的要求下积极推行国家教育现代化。从18世纪末法国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德国改革高等教育,创办了新式哈勒大学以及19世纪初创办的柏林大学、实科中学和工业院校等,乃至到19世纪初,库森学德国对法国教育的改革、曼恩和巴纳德借鉴欧洲教育推动的美国教育现代化运动,其目标都是以推进国家工业化,赶上先进国家为目的,不使本国落在其他国家后面。19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发展很快,但他们不注重国家教育现代化,不参与教育现代化的竞争,比较教育自然也不发达,因而失去了竞争发达国家宝座的机会。

本世纪初,现代教育制度开始随着殖民地制度向其他落后的殖民国家扩散,但是这些殖民地并不具备自身的教育主权,其教育发展主要服从殖民制度的需要,并不形成以赶超为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现代化主要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

第二阶段是战后到70年代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在这一阶段,大部分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但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甚至陷入政权危机的严重的发展问题。这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向发达国家学习,寻求发展途径,以图早日达到国家现代化。因此,这个阶段的国家教育现代化除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争霸、竞争性的形态外,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如何赶上发达国家的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尤其是那些宗主国为了保持对原殖民地国家的控制,大举输出本国“先进”教育模式,并帮助兴办大学(部分还附带某种政治条件),资助部分优秀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当然,在本质上也属于发达国家在扩充势力范围的竞争,实行的仍然是那种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地,或新式教育殖民地;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急于获得发达国家的支持,并认定办教兴邦是迅速兴旺国家的法宝,加上发展教育与能满足大部分人的求学心理,而以往读书能做官,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现象也成为多数人把读书作为成才的唯一途径。因而多种因素一拍即合,办教兴国之策被奉为最佳战略举措。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因此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也从而带动了比较教育的迅猛发展,相继提出教育现代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又反过来有力地支持了办教兴邦之策略的推行。这一时期,大部分比较教育学家都参与了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在推进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掀起的以各国互动为特征的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经过60年代的实践和70年代的教育危机,以往那种认为高速的教育发展能同时产生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理论破灭了,因而比较教育研究中先后产生了依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世界体系分析理论等,对战后以来国家教育现代化运动进行回顾反思。许多比较教育学家指出,战后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带有明显的不平等特征,是殖民地教育的一种延续或变体,许多现代化措施并没有带来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反而产生了许多问题。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许多新兴国家从提出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教育经验和策略,进而又提出在借鉴学习中创建符合本国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的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发展经验,为世界所注目。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四小龙的发展经验,东盟四国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发展经验等以及拉美国家的经验都很有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大危机中陷入重重困境之中,这一昔日现代化样板便失去了旧日的光环,从而也引发比较教育学家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进行探讨。除了不断提出各种改革举措外。例如美国80年代因提出教育危机而大兴改革就属此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出困境并推出举世瞩目的富有创新的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也开始转向向发展中国家学习,这种学习尽管是那样犹豫和迟疑,还有许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传统权威心态的影响,但是它强烈地代表了国家教育现代化已走出单一输出——输入模式,呈现出国与国之间双向的互动式发展态势。

在这种新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态势下,比较教育积极策应其转变,以多样化的学科发展来提供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视角,尤其在探讨教育发展规律,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决策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国家教育现代化自身以消除差异和赶超先进两大特征,使国家教育现代化在战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浪潮,从而也给比较教育提出极其重大的研究课题:后发外生型国家在巨大发展压力下,出现了要把早发内生型国家在几个世纪中推行的三个阶段的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和三大问题放在一起解决的严峻态势,给国家教育现代化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新的挑战,并造成了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与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这就促使比较教育学家努力关注并投身教育现代化运动,积极把人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探讨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崭新的学科姿态迎接新世纪对人类提出的挑战。

从以上所分析教育现代化与比较教育发展的关系看,比较教育对教育现代化实践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从本国教育实践的实际出发,把握现代比较教育发展的学科特点,将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点是值得中国及有志于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人们予以广泛的关注的。

标签:;  ;  ;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