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AI写作作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当代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从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数量可见一斑。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选取了《静女》、《氓》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代表诗作多篇,必修三第四单元则选取了“唐诗五首”、“宋词四首”等唐诗宋词元曲诸多名篇。另外,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还有满满百十篇诗词曲。
面对教材编排上的偏重,一线教师虽然明白此乃教学之重,却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面临课时有限、多数学生鉴赏兴趣不浓等教学难题。如何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急于求解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让学生“博观后约取,厚积下薄发”,引导学生在读懂、积累优秀诗词篇章的同时,又能结合当代人的写作思维,用好古诗词,以多元化的写作形式实践促进对古诗词的多层次理解,从而提高文化素养,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引导学生以散文的形式写出自己所读懂的诗词之境、说出自己读出的诗词之情
下面结合笔者的“一花一世界——咏物诗鉴赏”这节公开课来谈一下。
该课的重点在于熟悉古诗词中几种花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难点在于准确把握诗歌所写之花的特点,联系相关背景,理解花中寄寓的象征意义。课的第一环节“赏诗中花”中安排两首诗歌。先是刘禹锡的《赏牡丹》,其中以“这首诗描写何物,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写出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抒发了怎样的心情”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先理清咏物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入王维的《辛夷坞》,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展开对《辛夷坞》一诗的分析理解(包括物、物之特点、手法、情感),不少于100字。该诗空灵极具禅意,画面感强,有利于学生用掌握的鉴赏方法形成自己的鉴赏体会,也有力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选修课“教学建议”中也特别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因此,在学生的习作展示中,在对诗中主旨把握准确的基础上,因其个体因素各异,在选取意象的修饰语上,在对意境的渲染表述上,以及对诗中情感的抒发上,学生会有不同的词句选择,从而以自己不同的表达表现出不同的诗境画面,读出诗中情感。有学生写出了如下的散文化解读。
花期来了,空寂的山谷间,木末的枝条上,辛夷花逐渐展开了那娇丽的身姿。它兀自盛开,那怒放的红色蓓蕾,灿烂了空旷无人的整个山谷。
花期一过,纷纷扬扬的半夷花瓣从容飘飞旋落。落英片片,就这样,它悄悄地结束了美丽而又略显短暂的花期。
即使无人欣赏,它也要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山谷空寂,而花开有声。
诗人看淡世俗浮沉,归隐山野,孤寂却洒脱闲适的隐士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理解、鉴赏诗歌,可以从这入手:运用联想,补充诗的意象。诗歌篇幅小,容量大,为集中表达思想,写景叙事常常有跳跃或者省略。读者一边追踪作者跳跃的思想,一边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补充那些省略的意象,以求对诗歌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1]。而散文化的写作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诗歌鉴赏中的想象思维。
二、让经典与流行碰撞,以现代人的方式诠释古诗词的优雅沉厚,让经典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热热闹闹开讲《庄子》,赢得满堂喝彩后,却说她喜欢周杰伦,因为周杰伦和她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确实,《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等带有浓浓古典韵味的歌词唱遍大街小巷时,周杰伦刮起的“中国风”让许多现代人在流行之中多少沉淀些许浮躁,品味出古典的雅致。
以此为契机,笔者不由思考,让高中古诗词教学课堂注入学生耳中常常流淌的旋律,是否会让在机械重复的方法技巧指导鉴赏时感厌烦无奈的学生提起神、动起心、提起笔来呢?
于是,在进行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精选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进行细品,学生对一些名家的风格有所了解、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对重复的景、境、情已渐生倦意的时候,笔者结合课后表达交流中的“表现方法梳理”、“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的写作活动指导安排,介入一些经典的现代“中国风”歌曲,设计了一堂“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的旨在以古诗词鉴赏促使学生融入当代创作的课。
该课重点是先结合流行“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作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融入现代歌词的创作之法。
先引入《涛声依旧》的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引导学生先简单了解该词化用张继的《枫桥夜泊》,把原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融入现代歌词以营造出相似的古典意境,以现代人的思绪补充或改变原诗中的情感,演绎现代人的情感故事的创作思维。
再结合周杰伦的“中国风”代表作《菊花台》的歌词让学生自己先交流该词的妙处,结合其中的佳句进行重点讲析。
如诗词化用“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 弯弯勾住过往”。月弯弯,出自宋无名氏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阁楼,出自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马蹄声狂乱,出自释温慧的“五陵才子锦袍新,马蹄乱踏琼瑶草”。
如手法运用“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秋心拆两半,出自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以拆字的手法,将“愁”字分开来看,而“秋”、“心”却恰恰是情景的写照。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谐音,炼字,“在湖面成霜”是很好的一句,说的是化作了望夫石,独立寒秋。而此处“霜”却是“双”,此乃妙极!孤单守望,其实只能湖面上的倒影成双,何等无奈愁怨。
几个范例的引导旨在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化用思维,让他们明白现代歌词创作也可以结合古诗词的经典意象,延续其中蕴含的情绪,综合运用古诗词的表情达意技巧,从而用今人的情思演绎古人的故事,以致更雅致隽永。
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之法,以《东风破》的旋律为底,6人一小组进行填词创作,集体展示交流。
该课毕竟是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为切入点,学生又能在鉴赏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的现代创作,故配合度极高,其鉴赏兴趣得到了激发,审美素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也以现代的方式传承了古典的文化。
三、古诗词也能与小说亲密接触,古风余韵由此倍添一份生动和厚重
2012年4月,《甄嬛传》热播,其中编剧流潋紫在作品中大量借用古代典籍、唐宋诗词等,古诗风韵令人喜欢,网上由此也掀起了“甄嬛体”热潮。其实诗词化用、融入,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已臻化境。当代作家创作中也就不乏像流潋紫这样的红楼迷,会写出带有红楼梦味道的、带有古诗风韵的精致小说台词了。鉴于古诗词在当代流行网络小说创作中依然有再创作的土壤,笔者因此思考,能否在古诗词鉴赏中也引入对当代网络小说写作的学习,让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因此,笔者有了一个教学设想,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作业,摘录《甄嬛传》中的美词雅句,并注释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古诗词的出处及对该小说所起的作用,再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探讨交流。
其中,“嬛嬛一袅楚宫腰”出自蔡伸的《一剪梅》,最初由甄嬛自己道出名字由来,后受皇帝赞赏,昵称“嬛嬛”,此诗句的引用恰切地刻画少女甄嬛的婀娜多姿,也流露了早期两人之间的亲昵。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崔道融的《梅花》,此诗句的出现在三位主人公错位相遇的一个梅花怒放的雪月梅园中,暗示了之后三人情感上的纠葛。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出自李白的《长相思》,此诗是甄嬛看清皇帝寡情后绝意离宫的誓词,对情节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也是对甄嬛看清皇宫的阴冷后心灰意冷的深切刻画。
还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中蕴含着甄嬛心底对爱情最执著的期待,“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合卺书中允礼对甄嬛的珍视,《九张机》里流露出了礼嬛二人思念情思里的文人雅趣……
通过交流探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诗词融入小说创作的技巧:①诗词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②诗词可渲染出小说的环境氛围;③诗词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埋伏线索,暗示结局等。
最后让学生试写一个将诗词融入小说的800字左右的小片段在随笔作业本上。
其实,让古诗词鉴赏融入当AI写作作的方式还可更多元,除了散文、歌词、小说等题材的创作,还可以有更多的创新。而由实践中可知,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先对文本做原创性解读,让学生吸收终身受用的精神内涵,之后架设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在读后学写,以写促读。“我们可以说一篇经典之作,它的思想是深邃的,也是多元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唤起情感、思想的共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二度创作,这就是我们期盼写出‘真我’的好作文,其中阅读对写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2]
古诗词有情景交融之美、空白跳跃之美、炼字炼句之美,如何让这份美感与现代的学生审美情趣相搭,从而让学生在积极的诗词鉴赏之后,能融入当代人的写作思维、写作方式去传承经典,是笔者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仍会积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博观后约取,厚积下薄发。”古诗词的学习除了积累,还需有更积极的运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总而言之,“在阅读课中进行恰当的读写结合,既能使学生潜心研读课文的内容及写法,又能使他们依托课文联系写作,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3]。古典诗词因此也可以更好地走近当代流行,得以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