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4:多种经营的怪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种经营论文,怪圈论文,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种经营是许多中国企业采用的经营战略,也是许多企业家常爱说的一句话。这个词儿出自何处无从考证,但最先恐怕不是用来形容企业的。窃以为,多种经营对企业而言实在是弊多利少。
现代企业常讲的是核心竞争力,从逻辑上讲,多种经营就与此有悖了。多中心的结果就是无中心,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多种经营中屡屡败北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如此作为甚是不解,甚或有些害怕,因为这让他们也找不着北。虽是如此,我们的企业家们还是乐此不疲:搞房地产的办起了文化公司,拍起了电影;做啤酒的捎带做起了酱油;修路的办起了学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其中也确实有赚到钱的,但总的说来,赔的多,赚的少,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存在的总是合理的。不挣钱也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或许是以下两个因素造成的——中国的市场粗放而广阔,且没有完全的市场化。放眼望去,到处好像都有挣钱机会。这其中,挣钱的缘由又往往是“功夫在诗外”的。企业的第一桶金,或许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不能不让掘到第一桶金的创业者对企业的未来心存疑虑,因而也就希望找到一个更市场化的领域或行业,重起炉灶另开张,并以此作为企业重新创业的起点。此为其一。另一类人,创业伊始,或许有些顺风顺水的,到后来,创业初期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或忘了,或成了资本。于是固执地认定,能者无所不能,无论哪行哪业,只要自己染指,定能大获全胜,再次捞个盆盈钵满。于是,不管其介入的行业与自身是否搭界,兴冲冲就做了起来。此为其二。
然而市场就是市场,其结果往往不以企业家的喜好为转移。经常听到跨入多种经营的企业家们抱怨——市场不好,团队的人不行,甚至政策如何如何……其实,这些并不是他们失败的真正原由。问题的症结在于:初次创业成功后,他们背离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初创业,企业家们历经磨难,亲力亲为,凭着自身的执著,带领企业建立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但在众多所谓的第二次创业中,因为老板们有了钱,少了时间,曾经的创业者们丢弃了那种亲力亲为、锲而不舍的执著。重新种下的企业之“树”,因为自身或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是长得病病怏怏,劳心费力之后,落得个要么钱财散尽,要么无功而返。套用一句老话:钱不是万能的。远离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违背了市场客观规律,就算你有通天之能,短暂的热闹之后,市场仍然会毫不留情地抛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