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教育知识简介_心理学论文

幼儿性教育知识简介_心理学论文

学前儿童性教育知识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论文,性教育论文,儿童论文,简介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逐步开展,广大幼教工作者已开始注意对儿童进行初步的性教育,但由于过去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使得教师本身亦缺乏相关的性知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困惑,现就学前儿童性教育有关知识略作介绍。

一、有关性教育的基本概念

1.性

性是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也是人们对男女两性差别的理解。它包括:

①性染色体的不同。人体细胞内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性,男性精细胞内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卵细胞内的性染色体为XX,是男是女首先是由于性染色体的不同。

②性腺不同,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

③性激素不同,男性体内雄激素多,女性体内雌激素多。

④内外生殖器的不同。

⑤第二性征的不同。

2.性别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智力是有差异的,不过仅仅是差异而已,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有人认为,在数学领域,男性较女性占优势,在语言领域,女性较男性占优势。

3.性角色

性角色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学上的差异,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性角色往往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等决定的,常常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由于性角色的不同,造成了性角色期待的不同。角色期待是人们针对某人所承担的角色而对他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例如,男孩应该勇敢,女孩应该文静。

4.性别同一性

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性和他在心理学上的性别、社会学上的性角色,并不总是一致的。一方面,一个人的气质和性角色行为要符合人们通常的看法;另一方面,人还要能够性别自认,即一个人如果是男人,他要把自己看成男人,如果是女人,就把自己看成是女人。上述两方面同属性别同一性问题。

二、开展初步的学前儿童性教育

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考尔德伦(Caldeirone)博士认为,性教育中必须使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的要点如下:

①人生来就是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的,并且持续终生,直至死亡。

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性”本身是中性的,但人们如何认识和运用“性”,却有道德意义。

④性的教育,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以前,尤其是5岁以前,由父母或其代理人实施。这期间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无疑对儿童今后一生有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将扩展到一个人的性别同一性和性角色行为等方面。

⑤为了预防“性”、“性别”和“性别角色”方面的各种异常的出现,社会有关机构(教育、卫生、宗教等)应该尽到责任,努力去说服、教育和帮助父母执行他们作为“最初的性教育者”的无可替代的使命。

学前儿童性教育虽然十分重要,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限制,性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性教育的最初内容,是形成学前儿童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角色”。在给孩子取名、穿衣、买玩具等方面要加以考虑,力求从各种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之中将社会性别角色的概念灌输给儿童。对于学前儿童有意无意地触摸生殖器等行为,成人的态度不可粗暴,否则会使孩子感到性压抑,甚至造成以后某些性机能障碍,影响儿童的社会化。针对学前儿童盲目模仿影视片中亲吻、拥抱等动作,成人也不应过分惊奇,可以“不卫生”、“别人不愿意”等理由说服儿童改变此类行为,淡然处置。

标签:;  

幼儿性教育知识简介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