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能1 徐进友2 通信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 南京 210028;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 210028 作者简介:管学能,男,1971年,神经病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通讯作者:徐进友,男,1973年,中医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肌病.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白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对43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抽取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体蛋白A、Hcy、LDL、HDL、载体蛋白B以及Fib,参照相关方法评价患者的PVH、DWH 程度与各项指标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PVH 仅与Fib存在正相关关系,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检查指标均与PVH、DWH 没有统计学意义,且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卒中史、吸烟等合并症状没有明显关系.结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直接影响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影程度.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纤维蛋白原; 脑白质疏松【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66-01
在健康的老年人与患有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中,检查头颅影响时经常能够发现患者有脑白质疏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有脑白质疏松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发病缓慢,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 脑白质疏松与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息息相关,是引起痴呆、卒中、死亡的重要因素[1].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案,临床多采用延缓疏松程度方式进行治疗,为研究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白质疏松的影响,收集我院收治的43 例患有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确诊并治疗的43例患有血管性痴呆患者,男17例,女26例,年龄为50~89岁,平均年龄(68.1±5.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9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5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33例,卒中史21 例,吸烟史10例.排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特异性的脑白质疾病等白质变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选后均进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并静脉抽血化验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体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体蛋白B以及血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头部核磁共振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 型磁共振仪应用头部线圈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利用轴位DWI、FLAIR、T1WI与T2WI以及矢状面T2的加权像序列应用22层进行扫描,设置层距参数为1mm,层厚5mm,磁共振影像结果显示T1WI加权像为低信号,DWI加权像为等信号,T2WI、矢状面T2、FLAIR 的加权像为高信号,则被认为患者脑白质疏松.同时应用ACLTOP血凝仪检测患者体内的血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应用深圳奥萨医药公司生产的340-T 型便携式同型半胱氨酸检测仪检测患者的Hcy水平,其余指标由进口的DXL800型全自动生化测定仪进行检测.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时,具差异统计学意义,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X2检验.
2 结果采用回归分析研究PVH、DWH 与血管性痴呆患者合并并发症之间关系, 显示PVH、DWH 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卒中史、吸烟等合并症状没有明显关系,PVH、DWH 不受患者并发症影响,p>0.05.但是作person相关分析显示PVH 仅与Fib存在正相关关系,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VH、DWH 与静脉血检查指标均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脑白质疏松的发病与脑血管病变存在密切关系,软脑膜动脉周围长穿支动脉支撑着脑白质的血液供应,长穿支动脉起源于蛛网膜下腔血管,中间从脑皮质垂直区域穿越而过,顺着骨髓纤维进入脑白质区域,呈90°方向发出白质短支供应.但是相邻于侧脑室壁的白质区域的血液来源于纹状体动脉终末分支或室管膜动脉下脉络膜动脉,与脑表面血管的血液供应相互吻合.这些区域的血液供应情况使此区域内的脑白质最容易受到影响形成缺血性脱髓鞘[2].目前,相关资料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进行分析,认为脑白质疏松发病机制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有关,受损的血脑屏障容易继发于动脉性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或者慢性的脑缺血,容易诱发脑白质疏松[3].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影像检查显示患者普遍都有脑白质缺血性损害. 本文收集4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例情况,利用Pearson统计学方法,按照杨映珊等学者关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脑白质疏松影响的研究中记载的方式对43例患者的PVH、DWH 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仅PVH 与Fib 存在正相关关系,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体蛋白A、Hcy、LDL、HDL、载体蛋白B水平与PVH、DWH 程度没有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是血小板与血液粘度凝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临床关于老年痴呆患者的研究证实,Fib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关,是引起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痴呆的重要因素[4].相关文献记载,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与核磁共振影响结果显示的脑白质缺血情况呈正相关[5]. 综上所述,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直接影响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影程度,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白质疏松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1] 赵欣春,黄岚.老年性血管性痴呆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08-209. [2] 吴军,毛广运,湛彦强等.血管性痴呆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联性研究[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4(5):337-339. [3] 苏增锋,张颖.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5(6):664-666. 4] 杨映珊,邱少雄,黄江玲等.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白质疏松的影响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5):612[ -615. 5] (張忠霞,王銘維.脑小血管病与认知损害[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 9):682-685.
论文作者:管学能1 徐进友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白质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性论文; 痴呆论文; 疏松论文; 水平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