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王彦[1]2004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文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文章通过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现状,探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第一部分: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文章从提高综合国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四个方面阐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文章结合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分析了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现状,包括民族精神的被动状态、民族精神的尴尬处境和民族精神的彰显。 第叁部分: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包括继承优秀传统与文化创新、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形成社会成员共识等六个方面。

朱真真[2]2010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的这种地位和作用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在全球化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认真分析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并根据这种影响有针对性地确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综述。指明民族精神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同时,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提升和充实。第二部分:本部分从民族精神的界定、内涵入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的提法可谓是众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展开激烈讨论,以不断深化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究其内容,文章结合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论述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几种基本形态,并考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民族精神不断发展和跃迁。作者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从四个历史阶段,全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第叁部分:论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现状。以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两件具体事实,歌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从汶川到北京,人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中华民族精神一次次得到升华。但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民族文化、国家主权、民族精神的功能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探索,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的进行实践探索,深刻理解其重要意义、坚持原则和措施途径。

汪继存[3]2006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柱,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与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应对国际间的人才争夺等等,都需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方法论角度说,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基础工作来看,需要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并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就主要途径而言,则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郭勤艺[4]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开展的一切具有目的性、生产性的活动,都不过是物质、能量、信息等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传递或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有其资源作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然而,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文化创造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现实语境。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中,在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以自身的文化土壤阻抗多元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入手,以“为什么开发”→“开发什么”→“如何开发”为逻辑结构展开,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科学厘清相关概念,奠定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并历史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新时期关于资源、关于传统、关于文化的相关与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新时期关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本理念,同时还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中关于文化或资源的相关理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的重要理论指导与基础。第二部分(第叁章、第四章),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境遇的分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运沉浮的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讨论。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之痛、迷失之思、发展之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历史前提;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效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叁部分(第五章、第六章),重点回答了要“开发什么”的问题。基于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待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开发的考虑,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领域限定问题。主要是为了区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其他性质资源开发的本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既要满足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又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和文化本性的需要。原则问题的讨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方向与指引,也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应遵循的尺度。在开展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承续本真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效针对原则,这是是合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目标不偏离正确轨道的重要原则与保障。第四部分(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重点回答了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实践性问题的回归也是本研究的最终指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与实现路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的经验总结和提炼。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有深入挖掘法,合理规划法和分类整合法。而运用这些方法又必须结合现实条件作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以现代应用技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搭建,以交流互鉴拓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视野,以国民教育营造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氛围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必经的路径或渠道。

张月梅[5]2006年在《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不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盘西化论”、“民族失败主义”情绪有相当的市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自国门打开以后,民众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繁荣景象,与他们相比,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经济明显落后了。这时民族悲观主义、民族失败主义开始滋生,而且有了比较大的市场,致使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出现了颓废。 党的十六大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上日程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民族精神的研究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本文正是顺应这个历史的潮流,研究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本文共分叁大部分,分别阐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历史发展,全球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和途径。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它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历史性是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时代性是民族精神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承前而来,又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民族精神又要不断地结合新时代的精神,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 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走人才强国之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包括积极融入全球化;弘扬科学精神,增强民族精神的竞争力;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完善民族精神的系统教育;借鉴他国民族精神培育的成功之路。以此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马欣欣[6]2016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不断开拓民族精神教育的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下一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历史角度来看,时代特征的转换推动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与时俱进;从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角度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新境遇是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从理论发展角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是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理论来源。以上叁点,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从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针对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家发展任务的新要求,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在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回答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怎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动力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使开放精神深入人心,以爱国统一战线引领团结中华儿女,“一国两制”构想弘扬爱国精神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从十叁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召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理论、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回答了在此阶段怎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四个统一”的方法教育青年学生,“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元素融入民族精神教育,64字创业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叁阶段。这一阶段,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变成大势所趋,交流与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继续探索和回答了怎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民族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科学发展观彰显科学精神,和谐社会为民族精神教育提出新目标,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重大事件展现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使中华民族百年来从未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只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更加需要民族精神这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提供精神支撑。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理念,使民族精神教育不断深入推进。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叁大自信”彰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中华儿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大大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随着民族精神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成果,主要表现为明确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探索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意识四个方面。在国家价值维度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依托,在社会价值维度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个体价值维度上增强民族意识、提升公民素质,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作为教育的拓展内容,从而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通过先进文化建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群众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纪念和庆典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探索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力量,将教育战线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从而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丰富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教育问题;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理想树立与社会价值塑造相结合;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强调理性爱国教育等五个方面。面对更加激烈且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国际背景,应该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运用民族精神教育基本经验。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凝练民族精神;减少灌输式教育,构筑更加和谐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加强大众传媒建设,努力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彭忠珠[7]2012年在《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从而焕发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进取精神,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接受新事物较快,也较容易受外界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不能否认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中华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活动参与热情减退,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甘于奉献的精神等问题。高校教育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反思当前高校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上存在的弱化现象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有:培育目的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部分培育者的示范作用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高校培育工作弱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则从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外部环境的挑战两个大方面来分析。在明确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现状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可行的对策和途径,这些对策和途径主要有:优化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和培育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和检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保障体系等。

刘兵[8]2006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接纳、吸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抵御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如何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广泛深入地开展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教育、以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依托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以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相结合的世界公民教育,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正确、积极、健康的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都是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以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为着眼点,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外现状和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通过对民族精神的一般概念和时代内涵的梳理,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中面临的挑战,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实施的主要内容和实践的操作途径。

梁馨化[9]2017年在《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精神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当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对历史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发展振兴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是中国特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随着历史变迁,时代进步,其内涵不断丰富,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是共筑伟大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中国精神的现实传承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立论的背景、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对中国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的特征、中国精神的作用及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第叁章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阐述。第四章探究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对策。针对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面临的诸多挑战,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提供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可行的、创新的对策。主要从营造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占领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课堂教学主阵地、建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及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自我内化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

苏娜[10]2014年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与发展,使得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发展开始由“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移。世界各国陆续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于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民族精神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面对时代和现实的发展诉求,如何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成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立足于应对国际社会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叁项重要战略任务,以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为基点,系统分析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现实境遇,全面剖析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问题,并做系统的归因分析,最后针对现状问题及原因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旨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本研究在叙述结构上从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并提出研究价值。这是本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现实利弊。该部分是本研究的展开的系统背景分析。第叁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的全面剖析,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原因分析。本部分是全文的难点也是本文行文的关键突破点。第四部分是在第叁部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进行的问题解决路径探索,以期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以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本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对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以及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 王彦.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 朱真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3].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 汪继存. 安徽师范大学. 2006

[4].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 郭勤艺. 武汉大学. 2016

[5].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D]. 张月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D]. 马欣欣. 山东大学. 2016

[7].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D]. 彭忠珠. 江南大学. 2012

[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D]. 刘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9]. 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D]. 梁馨化.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

[10].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D]. 苏娜. 西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