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 362200
【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运用中医证素诊断标准进行客观化分析142例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CH-B患者常见证型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湿热蕴结(55.88%)、气虚血瘀(18.63%)、肝郁脾虚(16.67%)、肝郁气滞(6.86%)、肝肾阴虚(1.96%);CH-B患者6种常见证素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湿(55.88%)、热(55.88%)、气虚(35.29%)、气滞(23.53%)、血瘀(18.63%)、阴虚(1.96%);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表现为湿热中阻型>气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以湿热中阻型最多见,主要的中医证素有湿、热、气虚、气滞、血瘀。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素 证型
CH-B指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半年以上并伴有肝炎临床表现者,多属于中医学“肝着”、“胁痛”、“黄疸”等范畴。CH-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我国更是高发区,探求CH-B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现阶段治疗CH-B的有效手段,中医辨证治疗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是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1]。要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正确规范的辨证论治是关键。但CH-B病机复杂,证型标准至今尚未统一[2-5]。本研究参考慢性乙型肝炎(ALT≥2× ULN)中医证素诊断标准[6]对102例CH-B进行客观化辨证分析,试图探析其证候分布规律,为CH-B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晋江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具有临床表现的CH-B患者资料,共102例。其中男78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平均(36.87±11.75)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以及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CH-B诊断标准;(2)患者已经出现相关临床症状;(3)患者年龄18~70 岁之间;(4)CH-B 中医辨证需由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进行。排除标准:(1)经血清学检测证实属于(合并)其它类型肝炎,乙醇中毒、药物中毒等因素导致的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伴慢性乙型肝炎者;(2)目前合并肝硬化,重症肝炎,或者有明显非本病之临床症状而影响中医证型的确定者;(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病历信息缺失,无法完成CH-B 病例信息采集者。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CH-B患者常见证型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湿热蕴结(55.88%)、气虚血瘀(18.63%)、肝郁脾虚(16.67%)、肝郁气滞(6.86%)、肝肾阴虚(1.96%);其中,无脾肾阳虚型患者。详见表1。
表1 CH-B各证型分布表
2.3 主症分布规律
102例CH-B 患者6种证型的主症以乏力出现频率最高;纳差在各证型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分布无明显差异。乏力在湿热蕴结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中出现频率最高;胁痛在肝郁气滞证中出现频率最高。详见表3。
表3 各证型主症分布表(例/%)
3 讨论
CH-B是由于感染湿热疫毒,正邪相争,日久疫毒蕴结于肝脏,逐渐形成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多年来对于CH-B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研究颇多,主要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经验总结和一些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但规范化、高质量的研究甚少,导致研究结论种类繁多、参差不齐。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表现为湿热中阻型>气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湿热中阻型明显高于其余各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脾肾阳虚型少见,一般情况下,CH-B患者若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候,在临床上很多都出现了其他并发症,故纳入的病例少。湿、热、气虚、气滞、血瘀在各证素中出现频率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与其余主症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湿热是CH-B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气虚、气滞、血瘀是湿热蕴结日久所致,湿热、气虚、气滞、血瘀是CH-B的主要病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由于样本偏小,其结论有待进一步论证,我们将继续收集相关患者资料,争取大样本调查论证,使CH-B中医辨证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
[2]吕文良,李樯,姚乃礼,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现状及辨证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1-652.
[3]于春光,王天芳,万霞,等.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8(6):70-73.
[4]陈少芳,郭明章,鲁玉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析[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6):1-3.
[5]毛果,蔡光先,陈斌.18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4):24-28.
[6]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素诊断标准[J].中医杂志,2014,55(20):1799-1800.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论文作者:黄伟荣,王施君,蓝艺明,王龙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中医论文; 乙型肝炎论文; 湿热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药论文; 诊断标准论文; 规律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