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真课堂”建设的低年级计算教学设计论文_郁丽艳

基于“童真课堂”建设的低年级计算教学设计论文_郁丽艳

摘 要:“童真课堂”的五大操作要义: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巧在化错、美在自然。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习得9加几,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怎么办?课堂上学生如何倾听?学生发现规律时思维不畅怎么办?

关键词:童真课堂 教在起点 重在经历 贵在倾听 巧在化错 美在自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构建以“童质(儿童特质)”、“真学(学习真正发生)”为显著特征的课堂教学样态,让计算的课堂玉成一生“童真”。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是学生在认识了11~20各数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习得9加几,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怎么办?课堂上学生如何倾听?学生发现规律时思维不畅怎么办?笔者基于“童真课堂”建设对这节课进行了课堂实践与思考。

“童真课堂”,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统领。“童真课堂”有五大操作要义: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巧在化错、美在自然。

一、教在起点

“教在起点”即根据儿童的学习起点来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儿童的学习起点,包括儿童的认知起点、技能起点和情感起点。“教在起点”就是摸清儿童已经“有什么”“知道了什么”“能够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从而准确定位课堂教学“教(学)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方式教”“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准”。

“9加几”的教学片断:

1.口答:10+1 10+6 3+10 4+10 10+7 10+9 8+10 10+2 10+5

2.提问:你们是怎么算得又准又快的?

3.变式:9+1+3 9+1+6

 追问:这里边没有10,你怎么还是算得这么快呢?

 小结: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我们就能算得又对又快!

【思考】学生在学习9加几之前,已经具有了口算10加几的能力,在课始复习10加几的口算,有利于唤醒学生学生感受10加几的简便之处,从而能为学习9加几,探索理解“凑十法”提供一些帮助。

二、重在经历

经历是一种学习过程。儿童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中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童真课堂”特别重视儿童的课堂经历,时刻关注和促进儿童的参与度、投入度,创造机会让儿童真听、真思、真学,真正实现“让学习真实发生在每个儿童身上”。

“9加几”的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提出提问: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自主探究:9加4等于几,是否能借助小棒来帮忙计算呢?

活动要求:

1.摆一摆:你准备先摆几根,再摆几根?

2.想一想:怎样能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根?

全班交流:

第一层次:

①学生边摆边介绍:左边摆9根右边摆4根,一共13根。

②介入:你是怎么知道这里边一共是13根的?

③小结:一个一个数出来,可以!不过,谁还有更巧妙的办法,让人一看就清楚地知道这里有13根?

第二层次:

①学生上台把4里面的一根小棒移到9边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追问: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他移一根小棒过去,凑成了10。

③小结:瞧,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就把9+4变成了10+3,10加3算起来多方便啊!

提问:为什么先把4分成1和3?计算9+4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师通过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9+4计算方法的过程,鼓励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踊跃展示自己的方法,在对不同方法的观察、思考、比较中认可“凑十法”,在感受算法的多样化的同时,体会“凑十法”的简洁与便利。

三、贵在倾听

“倾听”是“童真课堂”建设的突破口。倾听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的具体体现。在倾听中,让儿童感受到倾听是一种尊重的态度、一种交往的艺术、一种合作的基础、一种做人的智慧。倾听的过程是认知的再度重建,是儿童课堂学习的深度事实经历。

“9加几”的教学片断: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有13根小棒的?

生1:我是这样一根一根数的。

师:谁还有更巧妙的办法,让所有人一看就清楚地知道这里边有13根小棒?

生2:把右边4根里移1根过去,9根就变成了10根,这样一看就知道有13根小棒了。

师:他是怎么做的?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3:他把9凑成了10,10+3=13,这样好算。

【思考】《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倾听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基本品质,更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探究9加几算法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通过“倾听”,一步一步明晰方法的。这里的“倾听”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还要听学生讲,在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逐步走向算法的优化。

四、巧在化错

“童真课堂”上,教师用“容错”的姿态,赋予儿童犯错的权利,善于捕捉每一个深层次探究和对话的机会,恰当地放大并有效融化有价值的错。

在“9加几”这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9+7时,必定会有部分学生不太会算。有的学生会把7分成2和5、3和4之类的。这时教师不要立刻否定学生。不妨用“容错”的姿态让这些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表达为什么这样分的时候,可能会主动地进行思维修正,或者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认知。错误也会越辩越明,最终化错成智,化错育人。

五、美在自然

“童真课堂”希望从“好的课堂”走向“美的课堂”,美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的课堂,它可能不够顺畅,也可能有所滞涩,但是它有必要的思维张力和思维深度,有思维涌动的思考之美,也有纠结焦灼的力量之美,更有品悟艰辛的喜悦之美。

在“9加几”这课中,在学生探究完所有的9加几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按顺序排一排算式,排完算式后让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在“发现规律”环节,规律的生成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可能更多地能感受出纵向的规律:9加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这样的发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纵向规律不是老师想要的结果,怎么办呢?“童真课堂”追求“自然的课堂”,教师应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发现纵向规律后,顺应学生的思维,相机对9加的数依次描红,得数的个位也依次描红,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描红的数,观察发现是否存在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视觉突出和教师语言引导的基础上,思维才会涌动,横向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课堂才是自然的、美的课堂。

根据“童真”课堂的五大操作要义,以“9加几”这课为例,课堂真情真智,共融共生。体现了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儿童在课堂正中央”的理念,用40分钟玉成师生一生“童真”。

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赵建华《童真语文——让学习正在发生》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课堂玉成一生“童真”——“童真课堂”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郁丽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基于“童真课堂”建设的低年级计算教学设计论文_郁丽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