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顶层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师生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顶层设计”,是工程学术语,其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本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顶层设计”,是指思想品德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性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安徽省宿松县城关初级中学省级科研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实施过程中探索提出的,简称“三段六环节有效互动”教学模式。“三段”即互动阶段、检测阶段、反思阶段。“三段”从整体上构成了完整的掌握课堂知识内容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本文试图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对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顶层设计”(即“三段六环节有效互动”)各个环节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步说明。
一、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四个环节:即情境诱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引导。
1.情境诱导——师生有效互动的起搏点
所谓情境诱导,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提高教学实效。
创设情境,是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起始环节。创设情境,一般应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感情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用情绪感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振,使其进入“愤”“悱”的最佳学习状态。第二步,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习情境的种类有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讨论情境、表现情境、操作情境等,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突出问题性,使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实现目标。教学中可能需要几次创设学习情境,这应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定。第三步,提供引导性材料。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手段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教师要从自己的素质、风格和教学条件出发,灵活运用。
2.自主探究——师生有效互动的立足点
师生互动学习生成机制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的。通过情境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此时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课文内容和参考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发现未知,在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诱发疑问,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中进一步增强探究心理和尝试探究的过程。首先,留足探究时间。一是留足课前自学时间。少布置书面作业,多留点自主查找资料进行课前准备的自学时间。二是留足课堂自学时间,感知教材内容,领悟所学知识,探寻重点、疑点、盲点,激发探究热情。其次,引领探究方向。师生有效互动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导在所当导,放在所当放”。再次,提供探究素材。探究素材应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前查找的材料,二是教师补充的材料,三是思想品德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所涉及的内容和以上三部分材料,自主地探究每节课应学的知识内容,发现认知上或思想上的疑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这样既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领悟有关知识,在与教师的个别互动中解决某些疑点,获得求知欲的满足,又能在新旧知识经验的整合中产生新的疑惑,激发新的探究心理。
3.合作交流——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点
合作交流包括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交流不仅有教师与全班学生及个别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个别交流。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应灵活把握。操作的顺序可依照“1-2-4-8-1”进行: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进行“一对一”(2人组)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4人组解决;4人组解决不了的,8人组解决;8人组解决不了的,班内合作解决。这样,会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团队学习的作用。在该环节,教师要善于及时鼓励和评价。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形成观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合作交流就是在留白的基础上由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探究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可以是具体内容的,也可以是拓展延伸的;可以是感性演示的,也可以是理性归纳的),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向其他小组展示。在展示交流阶段,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最完整的知识结构。展示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可采用小品、相声、快板、歌曲、讲故事、座谈会、辩论赛等形式。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总结上一组展示的内容或谈感受,并设计本组内容的导入语。展示要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见解,能够让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另外,在小组展示时,要求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认真倾听、记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长处和存在的不足。在展示交流阶段,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充分体验快乐,在思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4.点拨引导——有效师生互动的支撑点
在合作交流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拨,把握好“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依据合作讨论情形,适时点拨和引导。这一环节重点是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控、矫正和学习方法指导,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更多地充当协调员、导演、听众的角色,在所有展示结束后,作简洁准确的客观评价,进行重点点拨、归纳和提升。这一阶段,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对思想上有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该活则活,活而不乱;宜静则静,静而不寂。
必须说明的是,这一阶段的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中可以多次运用,但一般以二至三次为宜,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要解决的问题也应有限,否则,很难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
二、检测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五个环节。
5.达标检测——有效师生互动的着力点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教学和检测实效,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堂里完成检测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检测、评价、作业等手段,了解、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检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教师出示检测题,检测题要具有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二是由学生出检测题,采取互测的方式。如果由学生出题,教师对出题的方法要给予指导,使学生所出的问题符合课堂学习目标的要求。在检测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出的不同检测题,学生互测要注意选择好对象。互测对象间应该是学习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而不能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的题互相检测,那样达不到理想的检测效果。针对检测结果,学生间有一个相互评价的过程,评价的主要动因是提出彼此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互测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学生普遍存在没有掌握的问题,教师应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根据需要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具有层次性,不能布置“一刀切”的作业。作业也可以当成一种检测手段,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或者组织学生互相批改,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环节主要在课堂,可适当拓展向课后延伸。检测时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当堂矫正,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检测任务后,小组成员互换批改,相互借鉴,完善答案。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先答完的学生及时面批,掌握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教师还可以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提升点,紧密结合当前时事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结合热点,设计典型例题,与学生一起进行精要剖析,重点探寻答题方法,探寻解题规律,逐渐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的例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关键是选取能体现重点内容、具有代表性、渗透一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题目。此环节是形成解题能力,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备环节。
三、反思阶段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第六个环节。
6.反思生成——有效师生互动的落脚点
学习过程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只有走完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直观——思维——实践,才能把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而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全实现这种转化的。自主学习属于建构知识的基础阶段,合作交流是攻克疑难、解决新知和旧知矛盾的阶段,反思生成则是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一步归纳、强化、迁移,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内化成自己的素质。这里所提倡的反思生成,就是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学、交流过程中的“空白点”进行思考、再思考,能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反思生成阶段是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升华。
政治课教学的反思可分为课内反思和课外反思。课内反思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再现、再思考,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独到的见解。课外反思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使思想品德要求真正落实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课外反思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就是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
综上所述,“六环节”是“三段六环节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操作程序规定非常明确具体。但如何在课堂中具体落实,针对一个教学目标如何落实模式,并没有作出刻板的诠释。许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生搬硬套,课堂教学围着模式转,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样做,势必导致模式的“异化”。我认为,不应该把模式看成是一个纵向的过程,而是一个横向的过程,也就是针对一个学习目标,采用“六环节”去完成学习目标。每一个目标都应该贯穿着“六环节”,而不是把所有的学习目标整体放在一起,按“六环节”的操作程序去完成。当然,也不能把“六环节”完整地体现在一个学习目标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切都要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运用过程中,不要受制于模式,最高境界是从实施模式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模式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模式内容,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艺术特色。
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顶层设计”,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知识、技能、情感和觉悟;二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知识、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的生成。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师生互动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觉悟生成的影响,而较少涉及师生互动对教师知识、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如何进一步发挥有效师生互动策略对促进学生知识、情感等生成的实效性,应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需要同行一起研究;第二,在师生互动生成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对教师知识、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的生成有哪些积极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如何自觉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把师生互动生成机制作为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