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测年阶段1996/2000年成果总结_考古论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夏商周论文,概要论文,成果论文,阶段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

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

1.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前841年)。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

1.1.2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1.1.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

1)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进行综合,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经论证当时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增设了8个专题。

1.1.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组织

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一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七个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聘任了四位首席科学家,并聘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1.2文献资料与天文数据的准备

为了提高研究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工程”分别建立了“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与“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

文献资料库建立在对近400种古籍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总计30余万字,录入计算机。同时搜集年表9种(宋代4种、清代5种),制成总表,并根据其源流及纪年情况,区分为以今本《竹书纪年》和《通鉴外纪》为代表的两系,供研究者参考使用。

天文数据计算中心配备了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可用于天文年代学研究。

1.3常规法与AMS法[14]C测年的技术准备

1.3.1常规法[14]C测年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

专题组研究和确定了木质、骨质样品前处理的实验室操作程序。解决了合成苯本底测量图谱中出现的[14]C谱峰的问题。对从美国进口的液闪仪进行验收并编制循环测量操作程序。应用国产液闪仪测试,规范测试条件,作淬灭校正,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可比性。做到了仪器长期稳定,测量精度达到0.3%(相当于±24年)。

1.3.2骨质样品制备的研究

专题组对国际上处理骨样品方法作了筛选。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对比,确定选用骨质中的明胶组分测年。实验表明,对于保存较好的样品,能够得到可靠的年代。

1.3.3AMS法技术改造与测试研究

专题组对原有的加速器质谱计设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深入进行[14]C测年的方法学研究,使加速器质谱计的运行水平大幅度提高,束流总传输效率较改造前提高一倍,测量精度达到0.5%(相当于±40年)的水平。

1.3.4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14]C测年结果的比对

在设备改造过程中,[14]C测年课题组织了常规法与AMS法两种方法三个实验室之间[14]C测年结果的比对。首先以沣西系列为样本,选择若干样品分送三个实验室分别测量。比对表明,两个常规法实验室和一个AMS实验室所得到的[14]C年代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课题还组织过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花园庄等系列的比对。

初期还选了7个样品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作比对测量,后期AMS专题对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的标准样品进行了比对测量,均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

1.3.5系列样品日历年代校正的扭摆匹配方法研究

“工程”对系列样品日历年代校正的扭摆匹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相应计算机程序OxCal进行评价,证明其方法与精度都可靠,并探索了该程序应用中的各种模型与条件设置问题,使一般情况下样品的日历年代范围可以大为缩小。

2 西周年代学研究

西周年代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构建金文历谱,并对有关天文材料进行计算,排出列王年代。

2.1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14]C测年

2.1.1琉璃河燕国墓地和居址的分期与测年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早期都邑遗址,其中M1193等墓出土带有“匽(燕)侯”铭文的青铜器。琉璃河燕国墓地分三期六段,居址区分三期,都进行了系列样品的[14]C测年,得到各期、段的年代范围。

2.1.2琉璃河M1193的测年与研究

琉璃河M1193出土克罍、克盉,铭文记载了燕国的始封。结合文献可以确定,M1193的墓主人“克”,就是成王所封的第一代燕侯。M1193椁木保存良好,经常规[14]C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015~前985年。

2.1.3琉璃河H108的发现与研究

琉璃河H108中发现一片龟甲上刻有“成周”二字。据文献记载,成周营建于成王初,因此,H108的年代不会早于成王时期。H108又是琉璃河遗址中时代最早的西周遗存之一,AMS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053~前954年,可与M1193的测年结果对照。

2.1.4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测年

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的早期都邑,80年代以来,在此发掘了大面积的周代居址和中小型墓葬,90年代又在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晋侯墓地。天马——曲村遗址从西周早期到两周之际分为四期七段,作了系列样品AMS法[14]C测年。

2.1.5晋侯墓地的测年

《史记·晋世家》明记西周至春秋初晋侯世系。天马——曲村遗址的晋侯墓地共有大型墓葬八组十七座。经研究,这八组墓葬分属于武侯以下的八代晋侯及其夫人。

晋侯墓地的部分墓葬作了AMS测年,测年结果与《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在位年代相一致。

琉璃河遗址、天马——曲村遗址和晋侯墓地的系列测年结果为建立西周年代学标尺提供了依据。

2.2构建金文历谱的基础

2.2.1西周历法的几个要点

1)西周历法采用“朔”或“胐”为月首。“朔”始见于《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其运用当更早于此。认识朔以前,当以“胐”为月首。

2)西周历法的建正多为建子、建丑。

3)西周历法一般采用年终置闰。

4)西周改元的方法有两种,即逾年改元和当年改元。

2.2.2青铜器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在西周青铜器中,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俱全的共约60件,其中有器形图像的51件。经对诸器的出土情况、形制、纹饰等综合研究,并联系其他相关青铜器,按早、中、晚三期六段,对51件青铜器进行了严格的分期断代。

2.3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

2.3.1吴虎鼎的研究

吴虎鼎历日为十八年十三月既生霸丙戌。因铭中有夷王庙号“夷宫”,又有“剌王”,即厉王,可知此器作于宣王,“惟十有八年”即宣王十八年(前810年)。该年十三月丁丑朔,丙戌为初十,与既生霸相合。此器与其他青铜器联系,证明《史记》纪年的可信。

2.3.2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三年

晋侯苏编钟出土于晋侯墓地M8中,载王年为三十三年,记有七个历日和五个纪时词语:“正月既生霸戊午,二月既望癸卯,二月既死霸壬寅,三月方生霸,六月初吉戊寅,丁亥,庚寅。”铭文二月干支有误,今取“癸卯”改为“辛卯”说。

对M8墓中的木炭样品进行常规法[14]C年代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816~前800年。又用AMS法对M8墓中的木炭和祭牲样品测年,其年代分别为公元前814~前796年和公元前810~前794年。《史记·晋世家》载晋侯苏卒于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与测年结果吻合,所以晋侯苏钟的“三十三年”当属厉王。

厉王在位年,《史记·周本纪》为三十七年,而《卫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均不足三十年。今据晋侯苏钟,可知厉王在位应超过三十三年。善夫山鼎的形制、纹饰属厉、宣时期。鼎铭云“唯三十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不合于宣王,故应属厉王。由此可证《周本纪》载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说可信。今取共和当年称元说,厉王三十七年为公元前841年,三十三年为公元前845年,该年依建丑:

正月乙巳朔,既生霸戊午十四日;

二月甲戌朔,既望癸(辛)卯十八日;

二月甲戌朔,既死霸壬寅二十九日;

六月壬申朔,初吉戊寅初七日。

至此,可定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7年。

2.3.3“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日食的记载。

1997年3月9日的日食,在新疆北部正值天亮之际。经布网实地观测,日出前天色已明,此时日全食发生,天色转黑,几分钟后,全食结束,天色再次放明。实际观测印证了“天再旦”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

在金文方面,学者一般定师虎簋为懿王器,其历日为元年六月既望甲戌。以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该年六月丙辰朔,甲戌为十九日,与“既望”月相正合。

2.3.4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虎簋盖载历日为三十年四月初吉甲戌。该器与师虎簋当为同一人所作,可以确定为穆王器。

据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十五年趞曹鼎等排谱结果,共王元年应为公元前922年。《史记·周本纪》穆王在位55年,按共王当年改元计算,穆王元年为公元前976年,三十年为公元前947年,该年四月丙寅朔,甲戌为初九,虎簋盖历日正可排入。

2.3.5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鲜簋历日为三十四年五月既望戊午。从器形、纹饰、王年、铭文内容等方面综合判断,鲜簋当为穆王器。按虎簋盖,穆王元年为公元前976年,则穆王三十四年为公元前943年,五月壬寅朔,戊午为十七日,与既望相合。

2.3.6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

静方鼎属西周早期偏晚,铭文开首云:“唯十月甲子,王在宗周,令师中暨静省南国相,设居。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王在成周大室,……”

据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昭王十六年南伐楚荆,十九年丧六师于汉,卒于汉水中。与此事有关的青铜器,有明记十九年的睘卣、析尊等,以之系连排比,可知静方鼎的“十月甲子”在昭王十八年,“八月初吉庚申”与“月既望丁丑”在昭王十九年。以穆王元年为公元前976年上推,昭王十八年为公元前978年,十月癸亥朔,甲子初二日;十九年为公元前977年,八月戊午朔,庚申初三日,合于初吉,丁丑二十日,合于既望。

2.3.7《召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据文献记载,成王、康王总年数应不少于40年。前已推定昭王元年为公元前995年,则成王元年当不晚于公元前1035年。

《尚书》中的《召诰》与《洛诰》为同时所作,有成王七年历日“唯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和“唯三月丙午胐”。《汉书·律历志》引古文《尚书》的《毕命》有康王时历日“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康王十二年历日合于公元前1009年,该年六月丙寅朔,庚午胐为初五日。成王七年历日合于公元前1036年,二月乙亥朔,既望在庚寅十六日,乙未在二十一日,三月甲辰朔,丙午为初三日。

据此,成王元年在公元前1042年,康王元年在公元前1020年。

2.4西周金文历谱的排定

2.4.1西周金文历谱方案

通过西周晚期金文材料归纳得出金文纪时词语的涵义,以西周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以上述七个支点为框架,利用66条年、月、纪时词语、日干支俱全的文献和金文材料,排出了西周金文历谱。由于对西周历法的若干细节目前尚有未能掌握之处,金文历谱实际上是一个西周王年表。

在排谱中,只有懿、孝、夷三王的在位年不能确定。前已论定,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厉王元年为公元前877年,懿、孝、夷三王共22年。属于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可排出三王年数不同的几种方案。结合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中的人物关系,以懿、孝、夷分别在位8年、6年、8年为最佳方案,孝、夷元年分别为公元前891年和公元前885年。

表一

西周金文历谱王年与考古[14]C测年的参照

   

考古[14]C测年

时 金文历谱王年 在位年数

位 拟合后日历

代 (公元前)

(年)年代(BC)

西

 武王1046~1043 4

琉璃河早期1段M509人骨

1040~1006

 成王1042~1021 22 琉璃河早期1段M503人骨

1040~1007

 康王1020~996

25 琉璃河燕侯墓M1193木椁

1015~985

 昭王995~97719 沣西T1④下层木炭1040~980

沣西T1H16木炭

1000~940

穆王976~92255 晋武侯墓M9人骨

935~855

(共王当 琉璃河LG11H49④木炭 979~899

西

 年改元)曲村J7H23羊骨914~853

 共王922~90023 晋厉侯陪葬墓M108人骨 880~831

 懿王

 孝王899~87822

夷王

厉王877~84137 琉璃河LH11H86②木炭 879~830

(共和当  曲村IVH402鹿骨

860~817

  年改元)晋献侯墓M8木炭

816~800

西

 共和841~82814 曲村IVH326猪骨

812~785

 宣王827~78246 晋侯邦父墓M64人骨804~789

 曲村J2M5217人骨 790~771

 幽王781~77111

2.4.2金文纪时词语含义的归纳

根据西周晚期厉、共和、宣、幽时期金文进行归纳,对金文纪时词语涵义得到如下认识:

1)初吉,出现在初一至初十。

2)既生霸、既望、既死霸顺序明确,均为月相。“既”表已经,“望”即满月,“霸”指月球的光面。

3)既生霸:从新月初见到满月。

4)既望:满月后月的光面尚未显著亏缺。

5)既死霸:从月面亏缺到月光消失。

以上界说尚不完善,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和继续研究。

2.5[14]C测年与金文历谱王年的参照

将西周考古遗址重要的[14]C测年数据与西周金文历谱所得结果互相参照,见表一。

3 武王克商年的研究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也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3.1武王克商年研究的思路

3.1.1武王克商年研究的回顾

两千年来,历代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形成了至少44种武王克商年的结论,跨度从公元前1130至公元前1018年。

3.1.2推求克商年的技术路线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14]C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3.2文献所见克商年的年代范围

3.2.1《左传》、《孟子》所见西周始年的范围

《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自武王至显王共30世、31王(不计哀王、思王)。自周显王三十三年起,六国次第称王,《左传》语当指是时,显王卒于公元前321年,自此上溯700年,为公元前1020年,再加上定鼎以前的成王、武王之年,则西周积年约270年左右。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时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孟子去齐在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则西周始年在公元前1020年以上。

3.2.2古本《竹书纪年》的西周积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依此则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27年。

3.2.3用古历所推克商之年

古今都有学者用古历推求武王克商之年的,但所用之古历不早于战国秦汉,并非夏、商、西周的真实历法。

3.3克商年范围的缩小

3.3.1沣西H18的发现及[14]C测年

陕西长安沣西地区是周人旧都丰京的所在,初为文王所迁。自50年代以来,经多次发掘,确立了以张家坡遗址为代表的沣西考古年代序列。

1997年发掘的沣西H18,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发现。沣西97SCMT1探方,由一组系列地层单位构成,其中最底层的H18,由4个小层构成,属先周文化晚期单位,出有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可供测年的标本。叠压在H18之上的,是T1第四层,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叠压或打破第四层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层等。其中H16、H11属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层属西周中期。H18和T1第四层为从考古学上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层依据。

从这一组地层中采集了系列含碳样品进行测年,常规法测年得到先周到西周初的转变当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前1010年的时间段内,AMS法测年得到先周到西周初的转变发生在公元前1060~前995年的时间段内。

3.3.2由相关系列[14]C测年推定克商年的范围

殷墟四期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80~前1040年左右。琉璃河一期一段墓葬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40~前1006年,其中值为公元前1020年左右。曲村一期一段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20~前970年左右。考虑到殷墟文化四期的年代有可能延续到西周初,故克商年范围的上限取为公元前1050年,下限则根据琉璃河与曲村遗址的测年结果取为公元前1020年,由此得出克商年的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3.3.3由甲骨月食推定克商年的范围

经对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的年代进行证认,参照文献所见商代积年和武丁及其后诸王年代的记载以及由周祭卜辞对商末三王年祀的研究,得出的克商年范围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之间。

3.3.4克商年范围的确定

由四个考古遗址的系列测年和由甲骨月食计算结合文献中商后期诸王年代的记载,最终确定武王克商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3.4克商年的天文史料

文献和出土资料中武王克商时的天象记载,有下面一些可供回推。

3.4.1利簋铭文“岁鼎”的一种解释

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克商在甲子日,证明传世文献所记克商之日的干支是正确的。其中“岁鼎克闻夙有商”一句,有学者认为是岁星早晨上中天。

3.4.2《武成》、《世俘》历日

刘歆《世经》所引古文《尚书》之《武成》与《逸周书·世俘》应为同一篇,是可信的史料。文中涉及伐商前后的月份、干支、月相,与《召诰》、《洛诰》、《顾命》、《毕命》记载之周公营洛、反政以及成王临终等大事的月日干支及月相等前后呼应,是公认的检验克商年的主要依据。

3.4.3《周语》伶州鸠语

《国语·周语下》伶州鸠说:“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这段话当有基本的史实为依据。

3.5克商年的天文推算

在克商年的可能范围之内,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天象,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

3.5.1公元前1046年

此说从研究《武成》历日入手,逐一排比不同的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又用《国语》伶州鸠语日月星辰位置,“工程”关于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生霸在望前、死霸在望后),以及《国语》伶州鸠语“岁在鹑火”进行筛选,结合文献、考古信息以及天文条件的符合程度,选出克商日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3.5.2公元前1044年

此说将利簋“岁鼎”、《国语》伶州鸠语等7个历日天象作为克商年应满足的条件,在公元前1122~前1021年之间逐项筛选,并用《武成》历日检验,得到在克商年可能的范围内,公元前1044年1月9日为惟一解。

3.5.3公元前1027年

此说通过对甲骨五次月食年代的计算,得出武丁在位年的范围。据古本《竹书纪年》,盘庚迁殷至商灭273年,考虑到盘庚迁殷到武丁即位前年数不能过长,西周积年取古本《纪年》257年说为好,克商年为公元前1027年。

3.6武王克商年的选定

三个克商年方案各有得失。但因公元前1027年说与“工程”所定金文历谱难以整合,也不能与天象记录相合,公元前1044年说对金文纪时词语的理解与“工程”金文历谱研究所得结果不一致,而公元前1046年说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武成》、《召诰》、《洛诰》历日、《国语》伶州鸠语等也能相容,是三说中符合条件最多的一种,故选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4 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

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以殷墟文化的分期和[14]C测年为基础,以甲骨分期和测年与殷墟分期相印证,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历法材料的研究来完成。

4.1殷墟文化分期与[14]C测年

殷墟文化分为四期(根据最新发现,洹北花园庄早段遗存早于第一期),一期到四期对应的商王如下:

殷墟一期:约当盘庚、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

殷墟二期:本期早段年代约当武丁晚期,晚段尚未发现可以定年的材料,估计与祖庚、祖甲时代相当。

殷墟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殷墟四期:约当帝乙、帝辛时代。

对殷墟各期采集的样品作了常规[14]C测年,经树轮曲线校正,得到24个系列样品的日历年代,一期至四期的年代范围分别为公元前1370~前1239年,公元前1255~前1195年,公元前1205~前1070年,公元前1087~前1036年。这为商后期年代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4.2殷墟甲骨分期与[14]C测年

4.2.1殷墟甲骨分期

1933年,董作宾提出甲骨文分期断代的十个标准,将甲骨文分为五期。近年甲骨学者在五期分法的基础上,将甲骨文进一步分组,并建立了区分其年代先后的学说。

4.2.2殷墟甲骨测年

甲骨测年的目标,是用AMS法对各期、各组有字卜骨测年,通过系列样品拟合,排出武丁至帝辛的年代序列。“工程”共采集到107片有字卜骨样品,此外还选取了9片殷墟文化一至四期无字卜骨的样品。

目前已对37个有字卜骨样品和9个无字卜骨样品进行了明胶提取,其中31个有字卜骨样品和8个无字卜骨样品制备成石墨,作了AMS法[14]C测量。31个有字卜骨样品的测年数据,有22个在合理的年代范围之内,另外9个明显偏老。8个无字卜骨样品的测年数据,有2个明显偏老。专门的实验研究表明,偏老的主要原因当是样品受到老碳的污染。

除去分期尚有争议的历组等卜骨,将剩余的15片有字卜骨、6片无字卜骨和2个层位清楚的同期骨样纳入拟合系列,所得日历年代与既有的商后期年代框架基本一致。

用AMS法进行甲骨测年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已有的结果表明,通过甲骨测年来研究商后期的年代,在方法上是成功的。待全部样品测完之后,当能得到更为完整的年代系列。

4.3殷墟甲骨文日月食与武丁年代

4.3.1甲骨文中的日月食记录

甲骨文中过去被认为是可计算的日月食记录有:①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记录。②宾组卜辞中一条被释读为“三焰食日”、并认为是日全食见日珥的记录。③历组卜辞中5条带有干支、可能是日月食的记录。因历组卜辞时代有争议,“工程”暂不采用历组日月食的计算结果。

4.3.2“三焰食日”的排除

经对原释读为“三焰食日”的这版卜辞重新研究,发现过去“三焰”等字释读有误,“食日”应为时段名称,卜辞内容与日食无关。

4.3.3宾组月食年代的证认

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干支为:壬申夕,癸未夕,甲午夕,乙酉夕,己未夕皿(向)庚申。五次月食的年代已有至少22家证认结果。

根据新的卜辞分期分类,对五次月食的先后顺序取得共识。从字体分析,五次月食历时不会很长。天文计算表明,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只有一组既符合卜辞干支、又符合月食顺序、且历时不超过60年的结果,癸未、甲午、己未夕向庚申、壬申、乙酉月食依次在公元前1201年、公元前1198年、公元前1192年、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81年。

4.3.4武丁年代的推定

根据《尚书·无逸》,武丁在位59年。如果乙酉夕月食当武丁末年,则武丁在位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239~1181年;如果壬申夕、乙酉夕月食下延至祖庚,则武丁在位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从甲骨分期看,壬申、乙酉月食放在祖庚世比较好。

4.4周祭祀谱与帝乙、帝辛年代

4.4.1黄组周祭的三个系统

商代晚期,商王用五种祭祀方法按固定顺序祭祀先王及其配偶,一个周期约当一个太阳年,称为周祭,有纪时作用。研究表明,商末黄组卜辞和金文周祭材料必分属三个系统,当与文丁、帝乙、帝辛三王相对应。周祭卜辞和商末青铜器铭文中有两个字过去释读为“廿祀”,经研究,有的“廿”字当是“曰”字之误。

4.4.2帝辛祀谱与帝辛在位年

帝辛元至十一祀有6件青铜器,联系清楚,依之排出祀谱,在历法和周祭上都合理,所以应属可信。经研究确定了这段祀谱二祀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再考虑当时岁首和月首的可能情况,以及记有廿五祀的青铜器应入帝辛祀谱,定帝辛元年在公元前1075年。

4.4.3帝乙祀谱与帝乙在位年

按照过去的认识,从帝乙二祀到十祀材料密集,依之可以排出这段时间的周祭祀谱和月份。将帝乙祀谱与帝辛祀谱连接,得到合理的帝乙在位年为26年,由此推定帝乙元年在公元前1101年。

4.5文献中的商后期王年

4.5.1《无逸》商王年数的研究

《尚书·无逸》述及商王年代,云:“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这一段文字在汉代《无逸》今古文经中有异,古文经与今本《无逸》同,而今文经所述三宗依次是太宗、中宗、高宗。高宗是武丁、中宗是祖乙已经论定。古文经中“祖甲”列于高宗之后,注家多以为是武丁子祖甲,今文经无祖甲而有太宗,即成汤之孙太甲。所以祖甲有否33年尚难定论。

因古本《竹书纪年》有武乙三十五年和文丁十一年的记事,晚商青铜器中有廿五祀铭文,所以若以《无逸》中“自时厥后”为武丁子祖甲后,显然不合史实,“自时厥后”当是兼指中宗、高宗、祖甲三王之后的某些王。

4.5.2盘庚迁殷年的估计

盘庚迁殷到商亡的总年数,见于《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七百七十三年”其他版本有“二百五十三”和“二百七十五”之别。七百七十三年显然有误,大多数学者改作“二百七十三年”,但这样改动亦乏依据。从文献上看,273、275、253三说无优劣之分。

因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武丁元年为公元前1250年,考虑到盘庚、小辛、小乙一代三王总年数的合理性,253说较妥,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298年,取整为公元前1300年。

4.6商代后期年代的整合

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00年。据宾组月食,武丁元年在公元前1250年,则武丁以前有50年。据《无逸》,武丁在位59年。据古本《竹书纪年》,武乙取35年,文丁取11年。据商末周祭祀谱,帝乙为26年,帝辛为30年。由此可得商后期王年的大致情况如下:

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共50年。公元前1300~前1251年。

武丁:59年。公元前1250~前1192年。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共44年。公元前1191~前1148年。

武乙:35年。公元前1147~前1113年。

文丁:11年。公元前1112~前1102年。

帝乙:26年。公元前1101~前1076年。

帝辛:30年。公元前1075~前1046年。

以上得到的商后期王年大致情况与殷墟文化相应各期的测年结果基本吻合。

5 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

建立商前期年代学框架的主要依据是商前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测年,以及商前期都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古代文献有关商年记载的研究。

5.1商代前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14]C测年

属于商前期的遗址主要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花园庄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和东先贤遗址等。以上述遗址的发掘和分期研究为基础,可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序列。

第一期:以郑州商城C1H9、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灰沟最底层(如96YSJ1T28⑧~⑩)为代表。

第二期:以郑州商城C1H17、偃师商城86J1D5H25为代表。

第三期:以郑州商城C1H1、C1H2乙、偃师商城85YS5T1H3为代表。

第四期:以郑州白家庄第二层、小双桥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

第五期:以安阳洹北花园庄早段97G4、98AHDH11、98AHDM10和邢台东先贤遗址一期98H15、H34为代表。

5.1.1郑州商城的分期与测年

郑州商城的商前期文化可分为四期,被直接压在商城城墙下的有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洛达庙类型遗存。对各期的系列样品作了[14]C年代测定。常规法与AMS法测得郑州商城二里岗下层一期早的年代范围分别为公元前1580~前1490年和公元前1600~前1515年。关于郑州商城的性质,目前主要有成汤所居之亳和仲丁所都之隞两种意见。另外,对属于二里岗上层一期的郑州商城T1J3保存完好的井框圆木进行了常规[14]C系列测年,得出其最外轮年代为公元前1408~前1392年,这应是该井的建造年代。

5.1.2偃师商城的分期与测年

偃师商城有外城、内城和宫城。偃师商城的商前期文化可分为三期六段,对各期、段的系列样品作了[14]C年代测定,常规法和AMS法得到偃师商城一期一段的年代范围分别为公元前1600~前1505年和公元前1605~前1515年。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目前有西亳、商初的陪都桐宫、汤灭夏后建的军事重镇几种意见。

5.1.3小双桥、花园庄和东先贤遗址的分期与测年

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坑和青铜冶铸遗存,遗址延续时间较短,在年代上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即通常所说的白家庄期。关于小双桥遗址的性质,主要有仲丁所都之隞和郑州商城使用期后期商王室的祭祀场所两种意见。

1996年以来在安阳洹河以北的董王度、三家庄和花园庄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钻探,现已经发现一座面积达四百多万平方米的商代城址。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基址和文化堆积,其中花园庄晚段遗存属于原来所分的殷墟文化一期偏早,约当盘庚、小辛、小乙时代,早段遗存则略晚于小双桥遗址。

东先贤遗址商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期,一期的年代晚于小双桥遗址,而与安阳洹北花园庄早段的年代大体相当。

对小双桥、花园庄和东先贤遗址出土的系列样品都进行了[14]C测年。

据《竹书纪年》、《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等文献,盘庚迁殷之前的商代前期,尚有成汤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邢以及南庚迁奄等都城变迁。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是商代最早的两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推断其分别为汤所居之亳和汤灭夏后在下洛之阳所建之“宫邑”亦即“西亳”的意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他如小双桥、洹北花园庄和邢台曹演庄、东先贤等大规模商前期遗址的发现,为推定仲丁迁隞等都城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5.2文献所见商代积年

先秦及汉代文献关于商代积年的记载主要有:

《左传》宣公三年言商“载祀六百”,《孟子·尽心下》载:“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鬻子·汤政天下至纣》载:“汤之治天下也,……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史记·殷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易纬·稽览图》记“殷四百九十六年”。《汉书·律历志》引《世纪》称:“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

629年不见于先秦文献,是刘歆据三统历推算出来的,不足凭信。496年说因《竹书纪年》明记是29王之积年,不足《史记·殷本纪》商代30王之数(如计入未立而卒之太丁为31王),陈梦家认为可能是自汤至文丁。若此,因晚商祀谱的排比定帝乙、帝辛共在位56年,则商代总积年当为552年(今1046)。另有学者认为“汤灭夏以至于受”是指从汤至帝辛即位,如是,则商积年为526年。

5.3商代前期年代框架的估定

商前期年代框架的构建依靠两个定点,一是盘庚迁殷之年;二是夏商分界。

夏商文化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根据[14]C测年数据推断,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在公元前1610~前1560年之间。

结合文献有关商代积年的记载和[14]C测年数据,估定商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

6 夏代年代学研究

夏代年代学研究主要遵循两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进行[14]C测年,同时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

6.1文献所见夏代积年

文献所见夏代积年主要有两种说法:

471年说:《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路史·后纪》卷一三下注所引《汲冢纪年》则为:“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当以年代较早的诸书所引为准。

431年说:《易纬·稽览图》:“禹四百三十一年。”这是殷历家的说法。《世纪》:“伯禹,……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帝王世纪》指出夏代的432年是自禹至桀并包括羿、浞在内的十九王。431与432之间的一年之差,亦或传抄致误,当取年代较早的殷历为是。

关于471年说与431年说相差40年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解说:一是471年包括羿、浞代夏的“无王”阶段,431年不包括“无王”阶段;二是471年自禹代舜事起算,431年自禹元年起算,兹采用前一种解说。

6.2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分期与年代

6.2.1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二里头文化主要有二里头和东下冯两个类型,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略晚于二里头类型。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其一、二、三、四期分别以二里头遗址的一、二、三、四期为代表。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太康、羿、桀所居之斟

对二里头遗址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拟合,并与考古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出二里头文化各期年代范围。其中一期的年代范围在公元前1880~前1730年之间。

6.2.2河南龙山文化分期与年代

河南龙山文化是分布在豫西地区,在年代上早于二里头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有学者认为早期夏文化要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王城岗一期、煤山一期为代表。

第二段:以王城岗二、三期、瓦店一、二期、煤山二期为代表。

第三段:以王城岗四、五期,瓦店三期为代表。

经对王城岗遗址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AMS[14]C年代测定并拟合,得出了各期、段的年代范围。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遗址一期之间,从文化传承关系和[14]C测年结果分析,仍存在缺环。有学者认为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某些单位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二里头一期,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1999年开始对新砦遗址的再次发掘,证实新砦二期上接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一期),下连二里头一期,正填补了其间的空白。

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禹州瓦店都是规模很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它们的发现为探讨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线索。

6.3夏代天象的天文推算

6.3.1“禹时”五星聚

《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有学者计算出在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经重新推算,证实了这次五星聚会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这种奇异壮观的天象,很可能流传下来,因此可以作为估定夏代年代的参考。

6.3.2仲康日食的研究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尚书·胤征》篇也记此事,但多出“乃季秋月朔”一语。《史记·夏本纪》也有记载。此记载长期被认为是发生于仲康元年的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经计算,夏代季秋之月太阳不在房宿。日在何宿是看不到的,因此,“季秋”的可能性比“房宿”要大。将“季秋”设定在10月1日至12月18日之间,对洛阳地区公元前2250年~前1850年共400年间的可见日食进行普查性计算,得出符合季秋的大食分日食有11次,可为夏初年代提供参考。

6.4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夏商分界已推定为公元前1600年。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我们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14]C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夏商周年表

朝代

 王年代(公元前)

 年数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夏芒 2070~1600

不降

 扃

 厪

 孔甲

 皋

 发

 癸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商雍己

1600~1300

前太戊

期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盘庚(迁殷后)

 小辛 1300~125150

 小乙

 武丁 1250~119259

商祖庚

 祖甲 1191~114844

后廪辛

 康丁

期武乙 1147~111335

 文丁 1112~110211

 帝乙 1101~107626

 帝辛(纣)1075~104630

 武王 1046~10434

 成王 1041~102122

 康王 1020~996 25

 昭王

995~977 19

 穆王

976~922 55(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922~900 23

西 

懿王

899~892 8

 孝王

891~886 6

 夷王

885~878 8

 厉王

877~841 37(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841~828 14

 宣王

827~782 46

 幽王

781~771 11

标签:;  ;  ;  ;  ;  ;  ;  ;  ;  ;  ;  

夏商周测年阶段1996/2000年成果总结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