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良贷款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序言
银行不良贷款和国有企业坏账可谓中国经济中的顽疾。从1994年开始,政府就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了分离,对银行业、信托业和证券业采用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政策,并要求四大国有银行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改革。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在某些方面有所进展,但是距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国有企业坏账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为了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政府发行特种债券。1998年,向银行注资2700亿元,2003年又向银行注资3200亿元。199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公司)分别处置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1.9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
在政府的帮助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债转股1.4万亿元。2003年,中国国营经济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解决国有企业坏账的努力收效甚微。国有企业的坏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加重的趋势。截至2003年底,国有企业的坏账已经升至1.8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6.9%。
2001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不良贷款总计达2.2万亿元。2002年中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总额为4.39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总额为3.3万亿元。2003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为2万亿元,不良贷款总额又回到1999年的起点。
为了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达到上市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希望四大国有银行在2006年前将不良贷款率降至15%以下。银监会也为四大国有银行制定了近期目标,在2003年将各自的不良贷款率下降3至4个百分点。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四大国有银行拼命发放贷款。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200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万亿元,已超过了2002年全年的贷款,其中四大国有银行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放款人。
2003年6月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降至22.2%。2004年6月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5.59%,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为1.52万亿元。虽然不良贷款有所下降,但是新增贷款不仅造成2004年前半年经济过热,还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为了抑制经济过热,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企业坏账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和企业坏账,就必须建立信用经济体制。建立信用经济体制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基础工作:第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银行的行为在内部得到有效监督;第二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监督机构,使银行的行为在外部得到有效监督;第三要建立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使银行既有法可依,又有所作为。
二、银行改制上市不是目的
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只是应急措施,让商业银行自己处置不良贷款才是长久之计。为了提高银行自身处理不良贷款的能力,2004年,央行声明以后不再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四大国有银行不会完全摆脱高额不良贷款。
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有1300多家,其中,国有控股公司为数不少。虽然有些上市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大股东为所欲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与上市之前相比要好得多。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市公司的经理们不得不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通过上市改革国有银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国有银行为国家所有,也就是说,你有我有他也有,谁都有说话的权利,谁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国有银行所有者缺位和企业信用风险为贷款埋下了隐患。为了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专家们在台上台下争论不休,争论的题目五花八门,但是焦点只有四个:(1)政府该不该继续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不良贷款究竟有多少;(3)国有银行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4)股权集中还是分置。
银行上市有三个主要条件,第一不良贷款在10%以下,第二股东权益资本不能小于8%,第三流动资产不能小于5%。就目前国有银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仅靠自身的力量处置不良贷款,在2007年对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之前,很难全部达到上市标准。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在上市之前,国有商业银行就应该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应该界定政策不良贷款和商业不良贷款,对于政策不良贷款,政府全权负责;对于商业不良贷款,在政府的帮助下,由银行自行处置,也可以委托处置。其次,今后把政策性贷款交给中央银行,以政府为担保,中央银行不再介入商业贷款业务。再次,如果需要商业银行从事政策性贷款业务,政府提供担保,减轻商业银行不必要的负担。最后,国有银行在上市之前,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来管理,要定期公布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和重大事项,接受外部监督。
2004年6月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52万亿元,约占GDP的15%。如果这些不良贷款全部由政府负担,会给中央政府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四家国有银行同时上市,或间隔时间太短,由于申购资金的限制,对证券市场的压力太大,发行价格不会太高。如果过度包装,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选择一家资产质量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试点,按上市条件进行改造,会加快上市速度。
虽然早在1890年美国就颁布了反垄断法,但是至今被分拆的公司屈指可数,而合并重组的公司不胜枚举。美国的微软公司可谓世界上经营最成功的企业,1997年几家软件公司联合上诉联邦法院,控告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要求把微软公司一分为三。为了确保美国软件业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经过四年的论证,2001年11月联邦法官科林正式接受修改后的微软公司和解协议。微软公司虽然没有被肢解,但是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不属于垄断行业,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属于垄断企业。分拆上市只会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竞争力,择优整体上市才是明智之举。目前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已经开展相互竞争。如果把四大国有银行一分为二,竞争局面将更加激烈,利润空间会进一步缩小。
欧洲和北美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比较分散,而亚洲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比较集中。许多欧美国家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已经几易其人,而亚洲国家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却稳坐泰山。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长短所致,因为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较长,而亚洲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较短。有人认为这是亚洲文化所致,亚洲人宁做鸡头不作牛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胜枚举,结果也截然不同。
欧美国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产生的,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亚洲国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继承下来的,没有经过市场的考验,属于奶油小生、弱不禁风。因此,欧美国家造就的百年老店较多,而亚洲国家造就的周年新店较多。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在市场的有序竞争中形成大股东,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但是,股权分置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刀切,最好在小盘股中作股权分置实验。
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只是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在全社会建立信用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根据2003年统计,130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577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4400万元,许多上市公司因此被拖垮。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只是改革银行体制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银行和企业的信用需要监督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经济体制,信用是维持企业间正常借贷关系的重要保证。企业的坏账、银行的不良贷款、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假账等,都是企业缺乏诚信所造成的恶果,这些现象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全社会建立和健全信用监督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有银行不良贷款。
目前,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包括私营、集体、合资和独资企业)在经济规模上,大约各占半壁江山,国有控股企业的最大股东是国家,国资委代替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如果让国资委去监督如此众多的国有企业,无疑是杯水车薪,而其他形式的企业几乎处于无监督状态。例如,部分私企和外企连年报亏,却亏而不倒。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协助政府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联合监督,是建立信用经济体制的根本保证。
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世界上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于1841年在美国的纽约成立,命名为路易斯一塔潘,是穆迪公司的前身。目前,美国共有四家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费奇公司和杜夫-费尔普斯公司。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本债券于1987年对外开发,此后陆续成立了八家信用评级公司,其中日资评级公司有三家,外资评级公司有五家。
我国的台湾地区于1996年成立第一家合资信用评级公司,命名为中华信用评级公司。目前我国内陆地区的信用评级机制正在发展过程中,完全独立、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机构还为数不多。因为没有参考标准,仅仅依靠银行为企业的信用评级,难免存在偏颇。如果企业与银行信用评级人员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评价结果难免受到质疑。
研究表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降低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对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其次,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决策程序和财务制度。
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可以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达到监督和规范企业行为的目的,还可以为职业经理人、地方政府和国家的信用评级。个别地方政府帮助企业逃债,增加了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难度,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可以改善一方的投资环境。某些地方政府的护短行为,已经恶化了自己的投资环境。
信用评级机构本身是否公正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评级机构本身是否独立;第二评级方法是否有效。为了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在成立评级机构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1)评级机构要独立于任何企业和金融机构;(2)为了形成有序性的竞争局面,需要组建多家信用评级机构;(3)信用评级机构最好与一家独立的新闻媒体合作,使评级结果得到迅速传播。
政府规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生命周期为十年,至今还有五年的寿命。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愿意为国有银行处置剩余的不良贷款。在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中,这四大公司与国外信用评级公司有业务上的合作。如果把这四大公司改造成独立的信用评级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信用评级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对于根治银行不良贷款更加有效。
四、金融政策需要创新
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弥补银行因客户违约所承担的风险。2003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例如,贷款期限是一年,现行银行基准利率为5.31%,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可在4.78%-9.03%的区间内按照客户的信用等级自主确定贷款利率。这一政策创新为国有商业银行使用金融衍生证券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目前,国有企业在破产之前不允许以低于账面价值出售国有资产,这项政策降低了国有银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加速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规模小于固定资产,违约企业更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流动资产会升值,而固定资产只会贬值。如果违约企业的不良贷款不及时处置,银行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如果通过拍卖以市场价格及时处置不良贷款,银行会把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如果违约企业的不良贷款规模太大,一次难于处置,可以分两步走:首先把违约企业的资产证券化,然后在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处置。银行持股就成为企业的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银行持股参与企业的经营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以合理的价格转让手中的股份,不要因此与这类企业交往过密。
目前国际上交易的金融衍生证券种类繁多,每年交易额达数万亿美元。虽然大多数金融衍生证券是避险工具,但是买卖双方仍然面临违约风险。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发展状态,推出金融衍生证券应该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如果定价和使用不当,会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为了防范信用风险,信用互换是一个有效的银行贷款避险工具。
五、结束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把社会分成无序社会、低信用社会和高信用社会。在无序社会中人只相信自己,在低信用社会中信任源于血缘关系,在高信用社会中信任超越血缘关系。在无序社会中企业几乎得不到发展,在低信用社会中企业最多存在三代,只有在高信用社会中才能建立稳定、巨大的企业集团,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目前,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遇到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需要信心、耐心和智慧,不能一蹴而就。
标签:银行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银行上市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 银行信用评级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