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预防和治疗24例临床研究论文_刘娟

祁东县中医医院 湖南衡阳 4216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结果:24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后,治疗有效率为100.00%,切口I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7.23±0.45)天,术后随访1~5年,患者无临床症状、腹壁肿块均消失,无复发患者。结论:临床上需要加强宣传,并严格剖宫产术操作步骤,做好切口护理,以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且尽早对该病进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预防;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是妇科常见疾病,有学者指出,约5%~15%患者在妇科手术中被发现有子宫内膜异位,可能是患者行剖宫产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并种植而引起的[1]。子宫内膜异位患者通常表现为腹壁瘢痕处疼痛,经期包括包块长大,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本文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并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年龄在24岁至43岁之间,平均年龄(30.11±5.45)岁,剖宫产术腹壁纵切口4例,横切口20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至出现疼痛性包块时间为7个月~2年,平均时间(1.13±0.42)年。24例患者均出现切口瘢痕处疼痛性包块,月经前期、经期包块变大变硬,疼痛加重,月经过后包块变小变软,疼痛减轻。包块直径3.52~7.88cm,平均直径(4.34±1.03)cm,包块活动度较差,边缘模糊,按压痛。

1.2方法

患者均进行切除手术,手术在月经过后3~5天进行,均进行硬膜外麻醉,切除方法:在距离包块外缘1厘米位置行一切口,用电刀锐性地将所有病变组织以及包块外缘5mm正常组织切除,如果病灶侵袭腹直肌前筋膜,则进行筋膜减张缝合,对切口进行冲洗,之后缝合。手术过程中注意避免挤破病灶,缝合创口前需要更换手术器械,避免再次种植,且缝合时注意层次缝合,不可留死腔。术后常规加压创口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1.3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疼痛,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腹壁肿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腹壁肿块缩小;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4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后,治疗有效率为100.00%,切口I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7.23±0.45)天,术后随访1~5年,患者无临床症状、腹壁肿块均消失,无复发患者。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群体中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宫骶韧带、盆腔腹膜、卵巢,也会发生阴道、大网膜、阑尾以及腹壁手术切口等位置。近年来,剖宫产术患者不断增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也不断升高。

3.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治疗

子宫内膜种植后患者的表现与内膜种植数量、活性以及患者自身防御机制有着紧密联系。如果该病患者确诊,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是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可向周边组织侵袭、种植,且病变部位周围出现使得部分纤维组织增生,会扩大病变范围,延长病程[2]。治疗该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治疗方式: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注意对患者肿块情况进行观察,如果肿块体积较大,则需要扩大手术切除面积,但是会给腹直肌前鞘造成较大损害,会使得修补难度增大。因此,可在手术前予以患者米非司酮,减少肿块体积,之后再进行切除。行切除手术前,需要掌握病变组织具体情况,部分病变组织位于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处,可见清晰边界,但是部分病变组织在肌层,并深入腹膜,且肿块较大,边界模糊,此时就需要先进行药物治疗,缩小肿块后再进行手术切除[3]。③切除范围:切除病变组织时,需要将病灶边缘正5mm正常组织切除,将可见的病灶均清除干净,且缝合时尽量减少张力。手术后可予以患者米非司酮,通常是在术后第2天给药,每天用药125mg,持续用药3个月,从而有效促使手术没有切除干净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死亡。本次研究中,4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后,治疗有效率为100.00%,切口I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7.23±0.45)天,术后随访1~5年,患者无临床症状、腹壁肿块均消失,无复发患者,可见,手术切除能有效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

3.2子宫内膜异位预防

该病的发生机制仍处于研究当中,目前,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免疫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等,其中,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是公认比较重要的学说[4]。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没有对宫腔进行擦拭,没有有效地保护腹壁切口,使得子宫内膜细胞被带至切口处种植。为了降低该病发病率,应重视其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有:①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育龄期女性群体的健康教育,让育龄期女性了解自然分娩的优势,并告知妇女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知识,提高女性对生产以及相关妇科疾病的认识,提高自然分娩率[5]。②严格规范手术操作:剖宫产手术中,需要注意缝线、纱布、器械与宫腔内操作分开使用,不可随意简化手术操作步骤,要严格按照规范步骤开展手术。手术过程中,医师注意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注意避免组织、子宫内膜细胞粘附在腹壁切口处。手术过程中,使用0.5%甲硝唑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对腹腔、腹壁切口进行冲洗,有效稀释、清除内膜脱落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子宫内膜细胞粘附于手术切口的风险。不仅如此,行剖宫产手术时应有意识地做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措施,尽量消除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降低该病发生率。③母乳喂养:分娩结束后,提倡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且最好持续喂养6个月以上,使得月经复潮推迟,将机体内雌激素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减少子宫内膜的生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④加强切口护理:手术结束后需要加强对患者腹壁切口的护理,注意做好室内消毒工作,用沙袋加压固定患者腹壁切口,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查看是否有渗出液、出血情况发生,并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切口换药,保证腹壁切口洁净。总之,临床上行剖宫产术时,需注意严格操作步骤,且需尽早剖宫产术后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患者,以避免病灶扩大而增大治疗难度。

参考文献:

[1]刘艳兰.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与预防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22):190.

[2]黄燕妮.101例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4.

[3]江琳.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规范冶疗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1(30):6-7.

[4]潘忠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90-90.

[5]吴秀贞.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4,17(1):92-93.

论文作者:刘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  ;  ;  ;  ;  ;  ;  ;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预防和治疗24例临床研究论文_刘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