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迁移及其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问题论文,香港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1日中国就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的日子已经进入倒数计时阶段。如何使香港社会在主权回归前与主权回归后能够平稳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使香港社会平稳过渡,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了解香港社会的一些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香港社会是移民社会,有移民社会的特殊之处,了解这点对解决香港的一些问题有益处。
一、香港的人口迁移概况
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今天大多数香港人不是自己是移民,就是移民的后裔,真正土生土长的主要是原来居住在新界地区农村的香港人。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其特征是真正香港籍贯的人很少。1981年香港人口的籍贯构成是:真正祖籍在香港的人占香港人口的比例很低,不足3%,这些人大多数是宋元以后迁入到新界地区居住的移民后裔。而祖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香港人占的49.25%,接近半数。祖籍除珠江三角洲以外广东其他地区的占37.11%。换句话说,香港人口中,86.36%的人祖籍是在广东省,广东省是香港人口的最主要来源。除此之外,祖籍是中国其他地方的占9.13%,祖籍在东南亚各国的占4.12%[①a]。
香港移民历史悠久,对于历史上移民问题这里不去探讨,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今后香港社会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二十几年的移民问题。近二十几年的移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中国大陆人口涌入香港和大批香港人口移居海外。
从中国大陆移民香港的有合法移民与非法移民两种。合法移民指的是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出境定居,并且得到香港政府批准入境定居的人。如果没有得到中国和港英政府同意的移民,就是非法移民。
“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从中国大陆来的合法移民人数大幅度上升。1971年合法移民只有2530人,而1972年猛增到20355人。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合法移民大多数是归侨及其家属,或者有海外亲人的人。这些人在十年动乱中因为海外关系而歧视、甚至是迫害,身心饱受折磨。当对出国政策放松时,许多人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大陆。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取道香港回到原居住国,还有一部分就在香港停留居住下来。这一趋势在打倒“四人帮”后达到了高潮,1978年有7万多中国内地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合法移民)进入香港。1979年中英双方达成协议,每日从中国持单程通行证到香港的定额为150人,也就是每年移民到香港5万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内地合法移民的主体已经变成是香港居民在大陆的家属,因此每日从中国持单程通行证到香港的定额改为75人,也就是每年移民到香港2.7万人左右。1993年11月又把定额的提高到105人。累计在1971—1993年间中国大陆合法移民香港的有79万人之多,换句话说今天的香港人中间,至少十个有一个是这一期间的合法移民。
香港的非法移民来源于许多地区,不过最主要的来源地是中国大陆,特别是来自广东省。要对非法移民有全面的了解,还必须了解港英政府对非法入境者的政策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逃的人员控制严密,比邻香港的大片地区被划为边防地区,除了比邻香港少数地区的居民比较容易逃跑之外,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是很难外逃的。在这种情况下,港英政府用不着对非法入境问题太关注。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大陆居民来到香港的动机从逃避战乱、灾荒、政治运动,转变到为了更高的收入。以经济为动机的非法移民在数量上和来势上是相当惊人的,导致了港英政府的移民政策产生了几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在1974年,这年开始了边境堵截,实行了所谓的“抵垒政策”。“抵垒政策”,就是非法入境者只要成功越过边境进入市区,就可以在亲友的陪同下领取合法居住证件,获得居留权。“抵垒政府”在1978年以前似乎有效,不过1978年以后则完全失灵了。仅1979年与1980年的两年内,估计有20多万人成功地越过边境进入香港。港英政府不得不在1980年10月底取消“抵垒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对非法入境者无论在香港何处被捕,即被送返中国大陆,也就是所谓的“随捕随解”政策。
从“抵垒政策”到“随捕随解”是港英政府的第二次政策转变。这次政策转变只是遏制了非法入境的高潮,并没有真正解决非法入境问题,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70年代开始到香港政府停止“抵垒政策”时,非法移民香港的中国大陆居民超过30万人,也就是当年的非法移民大约占今天香港人口的5%左右,可见非法移民是构成香港社会重要一部分。
把合法与非法合计,今天的香港人口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是70年代以来的移民,如果加上他们的子女,人数众多,这批移民对香港社会有不可抵估的影响。
在大量中国大陆人口源源不断移民香港的同时,大批香港人移居海外。有人形容,香港像一个滤水器,移民从中国大陆流入,在香港沉淀一下,又从香港流到世界各地,这个比例颇为形象。
香港的新界地区过去都是农村,只有几处墟市。新界农村居民素有到英国谋生的传统。根据已经有的资料显示,1953—1974年间(1974年后无资料),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劳工经过港英政府批准后前往外国谋生[①b]。
70年代以来香港的人口外流情况明显加剧。虽然港英政府没有公布1980年以前的迁出人口资料,但估计在1970—1979年间,香港每年的迁出人口可能多达2—3万人。1987以前,香港的迁出数量一直是比较稳定,大体上在2—3万人之间,可能与70年代的情况大体相当。从1987年开始,迁出人口的数量突然大幅度上升,1990年迁出人口达6.2万人,1991年为6万人,1992年为6.6万人,到1993年才回落到5.3万人[①c]。
以1991年离开香港的移民为例:在年龄上,移民中25—44岁的占47%,香港全体人口中这一比例是37%。移民中,拥有大学学位的占17%,香港全体人口中这一比例是4.6%。移民中专业人士和行政人员占35%,香港全体人口中这一比例是11%[②c]。由此可见,香港的移民问题是与人才外流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香港的中产阶级,构成了人口外迁的主体。
在讲到香港的人口外流问题,还必须提到居英权问题。居英权的正式名称是“英国国籍(香港)法案”,顾名思义就是有权利在英国居住的香港人。香港居民虽然是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公民,但是在宗主国的眼里,香港人依然是低人一等的公民,并无权在英国居住,居英权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给部分香港人的一点小恩小惠,居英权对香港的平稳过渡会产生不明朗的因素。
面临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一部分香港的中产阶级心中充满忧虑,从香港迁出的人日渐增多。从香港迁出的人士中间,有许多专业人士,其中也有不少是港英政府的公务员,人才外流明显对港英政府机构的运作造成不利的影响。英国需要一个能稳定运行到1997年的香港政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设法克服公务员流失带来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的考虑,经过了几次波折,加上一批香港中上层人士的奔走呼吁,终于在1990年英国政府公布了所谓的“居英权法案”。居英权的主要内容是,给予5万个香港家庭,约25万人,在1997年以后有居留在英国的权利[③c]。从居英权法案产生的背景及内容来看,可以认为居英权是英国政府的一种自私行为。从居英权在香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潜在迁移人口群体,对今后香港的稳定可能不利。
二、大陆移民对香港的影响
中国大陆对香港社会平稳过渡的影响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移民的政治心态,二是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三是对香港公共设施影响。
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特别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移民中间,有不少人在过去的极左路线影响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因此对左的东西心有余悸。同时这批人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比较密切,对情况相对了解,对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感触比较深,这种心态导致了他们对97年后香港社会的前景抱一种怀疑态度。这批人的数量不一定太多,但是其影响不容忽视。对于这批人应该充分利用其对中国大陆理解比较深切的特点,帮助他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积极进步的一面,树立在1997年以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50年不变的信心。
移民来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去适应地社会。这种适应的含义很广,包括文化上的认同、语言上的沟通、工作的寻找、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的融洽等等。对于中国大陆移民来说,不利他们社会适应的因素不少,例如,以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香港与内地的生活方式、教育制度、甚至日常用语都有差别,以及客观上存在政府与民众对移民的歧视。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移民的社会适应是比较成功的,随着时间的消逝,过去的移民变成了本地人,而每年又源源不断地有大批新移民来到香港,移民的社会适应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大陆移民香港的主体是亲属团聚,这种情况还将长期存在下去。目前中国大陆与香港的通婚仍然为数不少,中国每年都有2—3万人登记涉外婚姻,根据1990—1993年的资料,涉外婚姻中与港澳同胞结婚的占58.6%,估计在全部涉外婚姻中,半数以上是与香港人结婚[①d]。
由于香港政府采取限额政策,许多香港人的配偶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移民。与香港居民结婚的大部分是女性,由于不能及时移居,往往在大陆生孩子,结果是增加在大陆等待移民的儿童人数。因此,今后香港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主妇的生活适应和儿童的教育适应问题。特别是因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差别,今后新移民的儿童教育适应问题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大量的中国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香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增加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例如对政府提供公屋住房的要求,中小学教育的要求,就业机会的要求等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为移民增加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来居民的利益,容易产生移民与原来居民的矛盾。在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有大量移民涌入香港时,一部分香港人对移民产生反感,而这种反感又因为传媒的渲染而加剧。鉴于过去的情况,在1997年以后不宜迅速增加大陆移民人数,要适当考虑香港社会的承受能力。
三、外流人口对香港的影响
香港是中国唯一一块各种政治势力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势力都在香港的特殊环境作各种宣传和造舆论。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的人才外流问题自然而然会被人利用来作为政治角逐的一种筹码。外流人口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流与回流并存。许多移民到国外的香港人,在国外的收入、社会地位不如在香港,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移民到海外的香港人拿着外国护照在香港工作。对于回流香港的移民来说,既想拥有外国国籍,又想保持香港的永久居民身分。由于中国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这些回流香港的移民就面临着国籍的选择问题,这种选择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第二,存在一个不稳定的群体。因为有居英权的香港人不一定在1997年后会离开香港,同时又有以十万计的持外国护照的香港移民在工作,这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不稳定群体,这个群体在香港的中产阶级中占很大比重。
有人说,香港是靠“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发展,这里借来的地方指的是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借来的时间则是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的一段时间。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是另一回事,不过笔者认为,香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加上靠“借来的人”,这里“借来的人”指的是从香港移居国外后回流的专业人士和取得“居英权”的人士。这批人一般有知识、有能力和财力,可以容易地离开香港,稳定这批人对香港的发展事关重大。
第三,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抚养问题。如果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以上作为人口老化的标准的话,那么大致在80年代初期,香港的人口已经老化,1986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6%,到1991年更上升到8.7%。
香港人口老化的进程主要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与人的寿命延长的结果,不过移民也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涌入香港的大批中青年人口,缓和了香港人口老化的进度。到80年代末,迁入香港的人口每年约3万人,而迁出香港的人口每年在6万人左右,也就是每年净迁出3万人,这些大体上是中青年人。80年代末期,香港每年人口自然增长5万人左右,这些增长有一半被迁移人口抵消了,毫无疑问,近年的移民加速了香港的人口老化速度。
在移民过程中,许多中青年移民走入,把老人留在香港。这是因为有关国家的移民条件对老年人移民不利,而且许多老人也故土难舍,移民后旧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被打破,造成社会适应的困难。老人留下来后,给香港社会带来了照顾老人的负担。有些老人在子女移民后形影孤单,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们最后的选择只能是住进私营安老院。
第四,对专业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香港劳动力市场中专业人才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外流。外流的香港人口中,以中青年人为主,他们是劳动力市场的中坚,其流失对香港的一些行业打击颇大。金融保险业是人才外流比较多的行业,人才外流对该行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一些行业,如护士,由于比较容易移民,使香港出现护士短缺问题。
第五,产生移民心态。在最近几年,香港每年迁出人口达6万人左右,占全港人口的1%略强些。众多的移民引起了连锁反应,有些不一定想移民的,感受到了相当的压力。因为要移民,许多香港人的短期行为更为明显。这一切都给香港的前景投下一些阴影。
移民的波及面甚广,据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香港人至少认识一个移民家庭,由此可见移民在香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6.2%的人感受到非常强的移民压力[①e],如果这个调查可以推断整体的话,意味着有30万人感到压力。在这种心态的冲击下,一些香港人变得目光短浅,拼命赚钱为移民。香港人的人际关系本来就淡薄,在移民潮的冲击下,则变得更加淡化。
香港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要使香港平稳过渡要注意几点:一是淡化移民心态,降低人口外流的规模;二是正确处理回流移民的利益,把这些人才稳定在香港;第三适当控制大陆人口迁入香港的速度,让迁入人口能够尽快适应香港社会。
注释:
①a 港英政府.1981年香港人口普查资料
①b 港英政府.香港年报(历年)
①c 港英政府.香港年报(历年).和Hong Kong Report 1991.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235
②c 明报.1992—03—04
③c 李若建.香港“居英权”问题.当代港澳,1993.1
①d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①e 陈建强等.人才外流与对策——中西区居民意见的调查,19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