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连锁超市提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锁超市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从综合超市到家电连锁,一大批零售商将自己的门店开进了二、三线城市(省会城市及个别市以外),而更多的连锁零售商开始关注中小城市——它们开始从一线城市的门店“拥挤”和带着血腥味的拼杀中跳出来,去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二、三线城市的连锁零售市场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数字最能说明情况,我们将用各种统计数据来进行阐述。
区域巨头的兴盛
我们早就知道一个来自西方的定律:中小城市往往会孕育出超大型的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发源于阿肯色州本顿威尔小城,7-11公司发源于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城市的发展环境往往比较宽松,竞争不是很激烈,企业在发展初期相对顺利。可由于中国一线城市商业的发达,人们一直忽视了这个规律。
现在,仔细清点一下,我国一些发源于中小城市的连锁超市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在2002年中国连锁百强调查中,发源于中小城市的连锁超市企业达到20家,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百强多出3家和1家。(见表1)
表1 2002年中国连锁百强中发源于中小城市的连锁超市
这些超市在当地已经形成盘根错节的基础,例如山东潍坊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省威海糖酒采购供应站,前者的批发业务也是威震山东,其物流运作水平即使连锁百强前几名也不一定拥有;而后者也显示出区域“老大”的风范:在和县级以下供销社合作拓展网点的同时,更能主动与其他地区的区域连锁巨头合成采购同盟,以追求区域市场的优势地位。
这些企业中,沿海省份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除湖南步步高、邯郸阳光百货、阜阳华联、漯河双汇及白山方大5家外,其余15家均为沿海省份的中小城市企业。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企业,大多以发源地的中小城市为基础,实现跨区域扩张。另外,大多数连锁企业多种业态并存,这与全方位(大卖场、一般超市、便利店等)占领当地零售市场的策略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就规模而言,中小城市百强企业与百强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小(如表2)。
表2 中小城市百强企业的水平
但从发展速度上看,中小城市百强企业发展速度要快于百强平均水平(如表3)。
表3 中小城市百强企业发展速度
表中可以看出,在销售额、店铺数量、营业面积等三个方面,中小城市的百强企业的增幅明显高于百强平均水平(步步高销售增长53%)。而员工数量增长则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中小城市百强企业的效益水平在提高,至少从人效(每位员工创造的营业额)上讲要好于平均水平。
如果从较新的数据看:2003年上半年前30名连锁企业中,中小城市连锁企业占到了4家,比2002年年底增加了2家。基本情况如表4:
表4
4家企业的排名都有所提前,而且前3家门店数增长速度远远高于30强平均49%的增幅;第4家销售增长幅度66.7%高于30强平均40%的增长水平。
而应该认识到,还有很多二、三线市场本土连锁零售商还没有被计算进来,我们可以搜集的数据包括见表5:
表5
这些企业中有一部分是从传统的国营糖业烟酒公司、粮油公司或者是副食品公司转变过来的,具有一定的国有企业色彩,其中有的经营状况不太乐观,但大多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占领了本地市场的同时实现了跨区域发展,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它们应该受到零售企业和供应商更多的关注。
大型连锁企业在中小城市的扩张
目前省会城市仍然是零售业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特别是沿海一些省会城市。大型零售企业在争夺省会城市的同时,也将部分力量放到了中小城市。
在中国最大的三家外资连锁超市2002年的发展情况如表6:(店铺数量中,括号中的数字为最新的情况)
表6
我们看到,外资企业中小城市店铺在总店铺数量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根据其发展规划看,此比例还将会继续扩大。
内资三大连锁零售企业更是把中小城市作为店铺扩张的重点之一,可以从几家公司的年报中得到一手的数据见表7。
表
我们这里还没有计算国美等专业店在二级市场的发展。
大型零售企业一般的发展轨迹是:大城市中心区到郊区再到中小城市。大企业进入中小城市,给当地企业带来了最直接、最残酷的竞争。在一些地区引发激烈的价格战,也导致了商铺的租金提高以及兼并案的发生。
中小城市连锁超市发展趋势
中小城市的超市企业拥有相当大的发展机遇——与大城市相比,由于中小城市购买力弱,卖场相对分散,竞争仍相对较弱。而且当地企业一般处于本地分销环节的主导地位上,对本地消费者相当了解(拥有一定的忠诚顾客),更易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等。
另外,相对而言,大型超市企业寻求规模化发展,追求需求的共性,而中小型超市企业的经营更加灵活,个性化特点更突出,更能适应本地区的情况,有些特点是大企业不能模仿的(例如低进价的本土产品和自己控制的本土生产基地货源)。
但是,面对大连锁企业的侵入和竞争,中小城市的超市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某些当地企业受到一些传统国有企业机制上的约束,多业态并存,将有限的力量分散,再加上资金和管理的瓶颈,它们的发展不容乐观。
中小城市连锁企业应发展什么主力业态?从数据上看,发展大卖场是中小城市连锁超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大企业在中小城市扩张的主要形式。
但问题是:由于市场空间的局限,每个中小城市的大卖场数量不可能多,所以中小城市连锁企业先天的地理优势就更加明显。而折扣店由于具有价格便宜和相对方便两个重要特点,在中小城市将会有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大卖场完成布局后,折扣店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互补业态。
另外,便利店由于追求便利性,价格偏高,发展前提是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理论上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目前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仍不适宜。
从中小城市连锁企业发展战略上看,联合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与大企业间越来越多的直接竞争不同,中小企业(各地区域性巨头)间竞争性很小,更多的应该是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国际零售业发展来看,零售业发达的国家大都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联合组织,如美国的独立杂货商协会(IGA)。企业联合后,提高了采购能力,对外的声音更加强大,更能够维护自身利益,这对每个成员都将是有利的。
2003年8月下旬,在湖南湘潭步步高等12家中小城市连锁企业签订了采购合作战略意向书,这也意味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联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将比以往更多,一些资产优良、选址好、业态符合发展趋势的企业将成为大企业的兴趣所在。通过自身积累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开展资本运作,也是少部分中小企业中坚力量坚定不移的作法,当然,也不排除在某些阶段与全国巨头的联合。
总体来看,中小城市发展连锁的变量更多,这里不仅仅有企业管理者发展愿景因素和管理水平因素,也有市场的力量、资本的意志、政府的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前路漫漫,或有险滩,希望这些企业一路走好,但也提醒供应商赶快开始整理这方面的数据。
(注:本文“中小城市”,指省会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另考虑到深圳、大连市在零售业发展方面相对超前,未列入其中。)
中小城市连锁终端发展给供应商带来的影响
二、三线城市终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供应商的营销策略带来什么影响,程绍珊先生提出三点看法:
1.供应商的营销策略甚至战略决策,将更为复杂——他们必须在一体化及差异化之间取得平衡。供应商在销售方面一直很看重一体化的进程,这里已经开始推行的有物流一体化、销售信息一体化,当然还包括促销一体化。但这些一体化针对一线市场的同一类型终端是可行的,但针对二、三线市场就不同了。
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行为差异性极大,不同的口味、不同的流行风格、不同的人群,从一线市场来的消费信息和传统型顾客的嗜好,都在二、三线市场汇合,这都要求供应商的营销策略不能再模糊,而要非常精准,不仅按区域设定策略,还要按人口统计的数据来区分策略。
我们在跟一线市场的KA店“过招”时就发现,针对他们用一招半式已经不行了,需要供应商设计一组营销活动来应对——KA店需要的是你全方位的对接。当这些KA店进入二、三线市场,你必然要跟随他们去面对当地的顾客,这样,你的组合招数又要按上述差异化原则进行进一步分类。这都需要供应商的更高技巧。
2.厂家的KA管理部门必将再次面临对区域经销商的管理、布局和控制问题——例如,零售商的扩张目前大多只是门店的扩张,其物流能力不一定能跟上;而当地的区域零售客户物流管理能力也低,因此缺货率可能大幅度上升,这时必然又涉及让当地经销商来负责物流的问题,那么KA管理部门对渠道的分割和各环节职能的划分又要有所准备。
包括KA经理或终端经理本身,也将面临与经销商、其他部门更多的打交道机会,这对他们是个挑战。
3.随着二、三线KA店(全国/区域)的增多,供应商必将面对专业销售人员方面的巨大压力,这包括数量和质量两部分。
任何厂家现在都不可能有那么多KA经理,能对付二、三线终端的管理。如果直接从区域的业务员中提拔,其素质又令人堪忧——这些业务员原来都是做小店的,其中很多整天就协助经销商管管理货的事,根本不能胜任KA管理的复杂性。
一个区域的零售客户经理,他所担当的职责比传统的区域业务主管要多很多。将来的掌控卖场的区域经理,其工作不再像以往一样大都是“执行”的活,而是包含很多企划管理在内——也就是说,厂家要求该经理具有企划思想,他要明白怎样为门店销售造势、怎样在卖场里做活动、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做分层分类的促销、怎样协商解决全国和区域KA间的各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