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阅读评价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色论文,评价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向学生展开历史、社会、人生的宏大叙事,这对于青少年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尤其是红色经典“一是‘革命’的内容,二是‘大众化’的形式,三是官方和读者的双重认可”[1]类的文学作品,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意义。 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2]目前名著阅读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这与我们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关。为此,我们主张名著阅读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并改革考试评价过于知识化、琐碎化的倾向。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教研组近5年开展的《红岩》阅读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对红色经典阅读评价的一些探索。 一、过程性评价 阅读是非常强的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面对同一部著作,每个学生因为性格禀赋、阅读经验、人生经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阅读进度、阅读兴趣点和阅读效果。而以知识为核心的标准化的考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难以做出有效评价,甚至会伤害学生阅读的热情,所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阅读进度、参与度的考查,也包括对学生整体感知、合理解释名著内容的考查,更有较高层次的对学生联系名著反思自我、反思现实的评价,以及对名著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创造性评价的再评价。 在引领学生开展“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在评价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主要包括读书笔记常规讲评、读书笔记的范文讲评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表现性评价等。其中,读书笔记评价是整个名著阅读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评价方式,对推进名著阅读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简要分述如下: 1.读书笔记作业常规讲评 我们始终坚持读写结合的做法,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周一上交。通过批阅,大体了解学生的阅读数量、阅读态度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在批改时采用定级评价的方式,具体操作为:依据读书笔记的质量,分别给予5分、5+、5++和范文四个等级,分别记2分、3分、4分和5分的成绩。每一次评价均记入“日常名著经典阅读成绩记录表”,作为“名著经典阅读十佳”的评选依据,学期末累积起来以30%的权重计入学期总分。 对每次的读书笔记作业,我们都进行整体记录和评价:哪些同学在名著内容的整合上有进步;哪些同学在人物的品评上有独到之处;哪些同学在名著艺术手法上的鉴赏胜人一筹;哪些同学在联系现实反思自我上融会贯通……只要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亮点,哪怕是一句感受的话写得精彩我们也大力表扬。比如有同学在读《决战朝鲜》时写道:“那一段文字,一口气看下去,兴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对学生这种充满感性的文字予以高度评价,目的就是引导他们带着热情真正走进名著的世界,去亲近名著带给我们的情感思想世界。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老师还经常用小诗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如他赞美课代表高可心同学:“可心可心,端的可心,钟灵毓秀,蕙质兰心。天赋异禀,玉壶冰心。头雁领飞,群雁归心。”还赠诗杜码同学:“杜码杜码,为人不嘎。认真踏实,从不戏耍。杜码杜码,绝不松垮。事事仔细,慌张在哪。杜码杜码,能耐不假,加起油来,一个顶俩。杜码杜码,学贵有法,背诗如流,眼也不眨。杜码杜码,无关能卡。成功路上,困难能咋?”这些质朴,甚至有些俏皮的评价让全班同学都燃起了对名著阅读的热情,其实“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我们一直认为读书笔记会使学生的情感思想境界有普惠式的提高,只要孩子们捧起一本好书,他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对于必读书目,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趣味、生活经验不同,写读书笔记的进度、阅读热情就会出现一定差距,这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必然现象。换个角度说这也是名著阅读教学魅力所在,因为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创造性成长。所以,对读书笔记除了进行全班讲评,我们也特别重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聊书中人物、故事、情感、思想,聊学生家里、班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不知不觉地帮学生建立起与名著沟通的精神桥梁,带给他灵魂的震撼,带他走进名著的世界。有一次我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也是一堂语文课”,有同学就记述了老师和他关于《四世同堂》的一次对话,是老师满怀真情的高度认可使他真正爱上了阅读。当然,老师也会与阅读态度不够认真或阅读量过少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提出合理建议。 这样,通过读书作业的有效评价,同学们改变了“名著不是课本,可读可不读,可写可不写”的旧有观念,真正走进了“大语文”的学习视野。 2.读书笔记范文专题讲评 阅读活动开展之初,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还停留在简单的“摘抄鉴赏”阶段,慢慢地就开始写整篇的文章。面对大量的读书笔记,教师不能只简单随意地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应该就一次或一段时间以来学生读书笔记的优点和问题进行系统整理,然后分专题讲评,否则范文讲评就容易失之于宽泛,失之于随意。我们经常聚焦的专题有:内容理解问题、写作角度问题、章法问题、写作态度问题等等。所以,范文不是随便选的,每次“示范”的角度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范文专题讲评也不限于对范文本身进行评论,这属于“写后指导”,我们还将目光触及学生读书笔记写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写前”准备情况、“写中”构思过程,“写后”修改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 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选出范文,然后让作者就写作准备情况、写作构思及修改过程作出介绍,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展开生生互评。当然互评的角度有时候是庞杂的,老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评价范文,但也要适时引导学生从某个专题角度切入分析,从而把讨论引向深入,并及时解决同学们读书笔记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初读《红岩》时,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取读书笔记的题目,专门制作了微课——“好题目,好角度”,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在课堂上总结出了命制题目的五个角度:(1)着眼人物线索:“小萝卜头——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属于你”“天生的叛逆者”;(2)着眼物件线索:“红梅花儿开”“渣滓洞里有五星红旗”;(3)着眼事件线索:“胜利大逃亡”“黎明前的越狱”;(4)着眼感受线索:“深深的感激与崇敬”“感受过去,珍惜现在”;(5)着眼主题线索:“正义与背叛”“血脉中流淌的忠贞”。同学们看到自己拟的题目出现在了老师的微课中,写读书笔记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全班同学对于读书笔记的拟题能力也大大提升。 总之,范文是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范文讲评是推进名著阅读、提升读写能力的关键一环。在我们的激励引领下,学生读书越来越投入,读书笔记写作越来越精彩。近几年来同学们创作的读书笔记已经集结,出版在《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1月),以此申报的专题研究也获得了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3.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表现性评价 除了写读书笔记,围绕名著阅读,我们还展开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读书感悟交流会、名著朗读展示会、名著推荐会等。各类学习活动的评价,根据活动的特点而定,但最终都会有明确的得分,并记入“语文实践活动评价表”,作为“语文实践活动十佳”评选的依据。 最近开展的《红岩》阅读,我们针对这部书的内容和初一学生特点,开展了对联创作、为《红岩》配插图、制作“红岩”主题书签、话剧展演等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各方面特长。 创作对联的活动就出现很多精品,既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书中人物形象、符合对联对偶平仄要求,又具有孩子天真的语言特点:“丹心朗朗英雄血,铁骨铮铮烈士魂”“郑克昌伪装好人原形毕露,华子良假扮疯子越狱成功”“品红岩忆先辈千百英烈坚贞不屈追民族发展之梦想,继遗志看后生亿万学子奋发图强创中华复兴之未来”……在2015年11月27日北京市教育科学院组织的“阅读名著《红岩》,感受经典力量”教研活动中,孩子们朗诵创作的这些对联,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赞扬。 当然,最具有综合性的活动就是《红岩》话剧展演,这种形式综合了服装、音乐、舞台、文学等艺术,最受同学们的欢迎。对此,我们采取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都来分析剧中人物,提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看法,然后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验人物的情感;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同学的表演;任课教师则从戏剧文学与表演的高度加以评价,对学生的表演作更深层次的引导与指导,以达到分析鉴赏的阅读教学目的。 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得到了评价和鼓励的同时,提高了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也锻炼了能力。 档案袋评定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阅读《红岩》时,我们让学生自我总结阅读过程和收获。学生自己选择放入《红岩》阅读档案袋中的作品,成了所提交作品之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建立学生阅读《红岩》档案袋,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历程,能够开放性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聆听到自己阅读《红岩》过程中每一个进步的“花开的声音”。“红色经典”阅读评价初探_红色经典论文
“红色经典”阅读评价初探_红色经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