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的系列化特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启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日本工业专业化协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系列化”。所谓“系列化”,就是垄断资本大 企业为了保证商品市场,节省自身的资本投资,利用中小企业的设备和廉价劳动力,垄断高 额利润,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变成为其生产配套设备、零部件或实行产品加工的协作厂,把为 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纳入其直接控制轨道的过程。
日本大、中、小企业“系列化”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企业对中小企业 也是进行控制的,但那种控制一般来说是间接的,而且是不稳定的。大、中、小企业基本上 都是“各自为政”。各大工业企业为了获取配套设备和零部件,一般采取三种办法:一是自 己制造;二是把一部分设备和零部件转包给中小企业;三是向国外购买配套设备和零部件。 60年代以后,为使大中小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工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使 主机主件、配套设备、零部件等的生产实现专业化,加强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在日本政 府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日本工业中出现了一个企业系列化(或称集团化)的过程。垄断性的 大 企业通过投资、贷款、提供技术援助和派遣人员任职等办法,把大批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直接 控制的范围,即自己的“系列化”生产体系,使大、中、小企业在生产上形成一个有机地整 体。
从协作化到“系列化”是一个发展。“系列化”的企业比原来有着一般协作关系的企业专 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程度加深,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更能适应市 场变化要求的“大而专”与“小而精”企业的密切结合;同时,也使生产更加趋向集中,造 成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布局的更加紧凑合理。
可见,日本大型企业不是脱离中小企业孤立发展的,而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原则与 大量中小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结合的“系列化”发展过程。其“系列化”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两 种:一方面,各个部门的大企业纷纷合并,形成几个大垄断公司。例如日本造船业,经过合 并,到60年代末就形成了七大垄断公司。另一方面,各个垄断公司的大工厂,又通过业务、 技术、资金和人事等方面的援助,把中等企业变为自己的“系列厂”。这些“系列厂”承担 着大厂配套设备的生产任务。中等企业承担的配套设备生产任务,一般也并非完全由自己生 产,而是把毛坯和零部件委托给小企业生产,把大量小企业变成自己的配套厂。这些小企业 虽然规模很小、人员不多、设备简单,但由于在资金、技术设备和经营等方面得到了中型企 业的帮助,加之由于产品单一、专业性强、长期从事某个零部件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生产 经验,因而生产效率很高,产品成本很低,质量稳定可靠。这种企业的“系列化”情况,发 生在日本一切工业部门,而在汽车、家用电器和船舶等装配性行业中最为突出。
其实,日本各工业部门都是由一次承包、二次承包、三次承包所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位 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现代化大企业,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大量设备简陋的小企业。为了使 大量中小协作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符合要求,在数量上满足需要,在交货日期上不拖延,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措施。其中包括由大厂对协作厂进行资金、技术设备、业务、人事等 方面的支援和控制,使其在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现代化;与协作厂签订严格的质量、 数量和交货合同;对违反合同的行为严厉处罚;对各种产品实行标准化、通用化等。
这种“系列化”组织形式在日本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到目前,日本大、中、小企业 “系列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制造业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今天的大企业,已不是 原来意义上的大企业,已由“全能”的大企业变成单一的总装厂,主要进行装配;而参加“ 系列化”的中小企业本身不出成品,专门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所以,中小企业也不是“全 能 ”的中小企业,而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配件厂。日本垄断资本就是通过这种“系列化”的组 织形式,把大批中小企业纳入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轨道。
二
“系列化”本身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化,是更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这种组 织形式,使大、中、小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大中小企业各自的优势,解决了大 、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解决的生产问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系列化”大 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系列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由于生产单一化、专业化,人们在生 产过程中便于总结经验,采用更合理、更科学地办法进行生产,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 这样,在专业化基础上,就可以实现技术归口,大力推广标准化、通用化。所以日本垄断资 本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无论是建设新厂还是改造老厂,都向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把 大工厂变成总装厂,把中小工厂变成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配套厂。
第二,“系列化”生产使大批量生产上马快,发展快,转产快。资本主义生产是为市场而 生产,这种“系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竞争。因为“系列化”大生产,集中了许多 企业的力量,使大中小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一个企业所办不到和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样,在原有大、中、小企业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适当补充设备,并在技术力量上 加以扶持,就可以很快把生产搞上去。日本工业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转产快,随着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能迅速地更换产品。日本垄断资本 从60年代以后,一方面对老厂进行改造,同时大批建设新厂,使这些改建和新建的大厂都成 为总装配厂;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扶植各种中小配套厂,从经济上给予支援,从业务和技术 上给予指导,并积极引进外国专利,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使配套标准化,以 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三,“系列化”生产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日本垄断资本把中小企业纳入“系列化” 轨道后,不仅在总装厂,而且在配套的中小工厂,都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质量检查机构。 他们有一整套严格的检查制度。一般工厂都有质量检查人员和技术指导人员,所有配套产品 都必须经过试验才能出厂,出厂后要派专门技术人员到总装厂负责安装。所以,日本中小配 套厂驻外技术服务人员占有很大比重。日本工业界这种做法,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第四,“系列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日本“系列化”配套厂有一个共同特 点:规模不大,人员较少,设备简单,成本很低,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日本垄断资本利 用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人员少、设备简单的特点来降低产品成本。同时,由于大企业只是一 个总装厂,它的生产单一化,生产设备也大大简化,人员相对减少,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成本 ,也便于采用新技术,改进管理,提高效率。
第五,“系列化”促使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生产“系列化”和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是统 一的。标准化是实行“系列化”的基础,又是实现“系列化”的保证。实行“系列化”,就 促使参加“系列化”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标准化,如果生产的零部件不标准,就无法 配套、装配。所以,日本大垄断企业对一个新加入“系列化”生产体系的中小企业生产的新 产品,或已参加“系列化”生产体系的中小企业改制新产品,要求必须得到有关标准化协会 的承认才能进行批量生产。通用化,就是把同类型的主要零件和部件,在最大限度内通用更 换。“系列化”促进了产品标准化、通用化。产品标准化、通用化反过来又推动了专业化、 系列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系列化”,不仅把众多分散的中小企业纳入到现代化大生产中 ,使其成为整个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它们在工业现代化中的积极 作用,而且使整个工业走上了生产专业化的道路。
三
同日本的情况相同,中国也呈现出少数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大企业,与数量上占绝对优 势、但经营和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并存的格局。因此,如何实现大、中、小企业的有 机结合与合理布局,发挥其在工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我国中小型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小而差”,即企 业规模过小,技术装备落后,经营管理混乱,产品成本高、质量差,缺乏生命力;二是“小 而全”,搞重复建设和生产,产品的批量过小,设备利用率很低;三是“小而散”,即在空 间布局上不合理,布点多而散,远离原料、燃料产地或市场,形不成集聚效益,并与大企业 争原料、燃料和动力;四是“小而脏”,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作用。
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角度看,我国大型企业也存在着生产集中程度普遍偏低、布局分散 、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以及“大而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等问题。
日本的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其一则“小而精”,产品虽然单一,但一般都能达到很 高的质量标准;二则“小而专”,围绕大企业协作配套,合理布局,为其生产专门的零部件 ;三则“小而变”,发挥其固定资产少、包袱小、技术革新快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 调整产品的方向,“船小调头快”;四则“小而洁”,重视“三废”净化,注意资源的综合 利用,防治环境污染。
在日本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一手抓企业的大型化,一手抓企业的专 业化协作。这是日本在主要工业品产量和质量上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
日本专业化协作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五个方面:
1.把经济效益作为组织专业化协作的重要衡量标准。例如,日本机械工业,在生产专业化 协作的总趋势下,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毛坯、零部件及其他制品由用户自制。在决定自制方面 , 第一位的理由是某些零部件自制比外协在经济上有利;其次是质量和技术上的原因;再次是 为了保证供应。在外协方面,主要的理由也是经济方面的,即需要量小,自造不合算。至于 中间批量,多数自制率很低,主要靠外协。因为与大批量的专业化相比,在经济上自制不如 外协。总之,企业对如何实行专业化,是从能否取得最大利润出发,而不是什么都来个“一 刀切”。
2.重视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实行必要的地域分工。例如,为了实现合理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格局,日本汽车生产的三大地区成龙配套。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布局与其他主要汽车生产国 比较也有其不同的特点。美国汽车工业的布局形成了以底特律为中心的高度集中的特点,法 国比较分散,而日本则相对集中。在日本,无论是整车厂还是零部件厂及车身厂,都主要集 中 在本州南部的关东、中部和近畿三个地区。以丰田、日产等11家汽车公司的50个大型厂为 例,全部设在这三个地区。其中,关东地区22家,中部地区16家,近畿地区12家。汽车车身 厂的分布也是如此,加入车身工业协会的152家企业90%设在上述三个地区。战后日本汽车工 业在这三个地区逐步形成了整车、车身、零部件以及销售部门的区域体系,构成了专业化协 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由于它的工厂和主要协作厂都在丰田市及其附近 ,几乎不存在零部件的运输和库存问题,各厂家都可进行专业化的批量生产,革新技术,提 高质量,降低成本,实行部件的标准化,而整个丰田市的各行各业都为丰田汽车生产服务, 丰田市政府被人们称为“丰田总务课”。所有这些,都为丰田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创造了 极为有利地条件。现在,丰田公司是日本汽车销售额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盈利最多的企业 之一。
3.利用法律强制和经济鼓励的办法推进生产专业化协作。例如,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制 定的《机振法》,提出振兴机械工业的途径之一就是推进生产专业化,把多品种、小批量生 产改变为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当时,曾经采取过四项措施,即限制品种、划分生产范围、 集中订货以及建立专业化生产企业。
限制品种和划分生产范围,目的是为了减少各家企业的生产品种和提高每个品种的生产批 量。集中订货,就是要求生产部门在时间和品种上尽可能进行集中订货与采购,以此来协助 生产企业扩大批量,推动生产专业化。建立专业化生产企业,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来建立。 一是把一种生产对象(包括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或一种加工工艺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生产 单位中进行;二是把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集中于一种或少数若干种生产对象(或工艺)。
日本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手段是法律强制(罚款等)加经济鼓励(贷款、减税等)。后因受到 一些小企业的抵制,未能完全实现。但日本在这方面起步晚而进展快,《机振法》的制定和 实施对推进生产专业化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4.在组织专业化协作的同时,积极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具体措施包括:改进和更新设备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行科学管理方式等。在改进和更新设备方面,日本政府曾对某些机 械工业部门规定过如下的机床设备更新原则:使用20年以上的全部拆除;15~20年的拆除一 半;以前粗制滥造,加工精度达不到工业标准的和不适于硬质合金刀具加工的,全部报废; 使用10年以上精度差的转给其他次要部门使用。对报废的机床,政府给予补贴。这些措施并 未全部实现,但日本设备更新的速度确实很快。不仅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同时也实现了生产 技术现代化。
5.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协作。生产专业化以后,如何保证协作稳定是个重要问题。日本主要 通过承包制,建立系列关系(包括母子企业关系),建立各种各样的组织等措施来保证。
承包制,就是通过合同关系来实现用户与承包企业之间的协作。合同是严格的,一旦签订 ,就必须认真执行,违反合同的,要负责赔偿损失。这是最广泛,也是一般的协作关系。系 列关系,一般指用户与协作厂家保持有参与资本、援助资金、技术指导、派遣干部等支配的 关系。协作厂即为那个用户的系列企业。系列企业一般都是骨干协作企业,或实力较强,或 在某一方面有一定水平,把它们控制起来,协作就基本有了保证。
综上所述,加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力度,正确处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 是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问题。借鉴前述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 实际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措施:
1.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是认真治理“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问题。要 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对新开工项目的审批一定要严格把关。凡 属全国生产能力过剩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一律不再批准建设;应认真清理“九五”时 期已经建成和“十五”时期结转的在建项目,对由于生产配套、市场发生变化、工艺落后等 原因不能正常投产的项目,要逐个研究解决办法,分别作出新的处理。对企业规模过小、布 局过于分散、产品重复、技术落后的小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组和改造,调整产品方 向和生产规模,调整布局,适当集中,提高经济效益,使大、中、小型企业更好地结合,发 挥各自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在不铺新摊子、不增加厂房和设备的条件下增加产量与品种 ,更好地适应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使企业布局符合适当分散与适当集中相结合的要求 。
2.要继续完善国家的产业政策,依据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以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国家重点行业的生产布局政策,引导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 展优势产业。重点应抓好汽车、钢铁、石化、电子等行业经济规模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对无 法达到国家规定的经济规模的项目不予批准。同时,加强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提 高产业政策的权威性。
3.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国有资产存量进行结构性 重组。围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通过跨地区、跨部门的投资、联合、兼并 ,改善存量分布。在老工业城市要利用级差地租收益,对市区内的老企业进行搬迁或转产改 造,将其转变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企业。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中,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 ,以国家重点项目为基础,有选择地注入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兼并和淘汰落后企业。通过建立各类成套设备公司,把分散的生产企业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原则组织起来,以提高我国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能力。
4.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和工程建设监理制以及招投标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按照“十 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要求,落实建设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防止 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倾向。
现在,我国各地的投资管理一般仍是以政府部门领导决策为主。由于某些领导急于求成、 急 功近利或好大喜功,往往在政府换届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时不顾需要和可能,思想仍停留在 粗放型的经营阶段,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模式上,决策较为盲目,缺少科学性和 可行性,缺少立法部门的制约和必要的民主监督。
重大投资项目,往往动用的资金、人才和资源都比较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一般都是 百年大计或影响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因此,必须慎之再慎。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不求速度快 ,要求有较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稳妥性,要有强烈地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进行深入的 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市场预测分析,要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站在国家大局的高 度,从区域经济服从全国整体协调发展出发,把握布局的合理性,严格防止重复建设;要坚 决贯彻“保重点、保竣工、保投产”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原则,要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概算),经过周密的论证和上级的批准方可决策。项目开工后,要讲速度 ,保质量,不可搞成“胡子工程”。否则,不但加大了成本,也影响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中的特大投资项目(如大型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 、桥梁、水库大坝、工业园区等),在国内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国际通用的在我国已 有先例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即建设-营运-转运),也可采用国际广泛应用 的项目融资方式,按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尽量利用外资进行开发建设。
公共设施投资计划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要扩大立法部门的干预权限,逐步缩小行政领导 部门的投资决策权限。要取别国之长,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立法部门在投资决策中的职责 和权限。
实践证明,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单靠政府领导部门拍板容易出现失误,也难以及时发现和 纠正。其缺点就在于缺少制约机制和必要的民主监督。因此,理顺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对重 大投资项目决策的制约和民主监督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需要深入研究的 重要课题,也是杜绝出现以往类似弊端的有效途径。
5.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投资管理。以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规模为标准,重新划分审批权限 。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行业,在加强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合理界定地方的审批权限; 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建设项目,由中央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应结合合理经济规模标准 的制定,重新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中、小型及限额划分标准,并对一些热点投资项目 ,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布点。加快制定《投资法》,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投资者跨区域 投资与联合投资。
6.为使大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有机结合,使地域产业结合的调整更加合理、 高效,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投资信息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并向社会发 布 的有关工作,引导各类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
标签:日本工业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企业协作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