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上海宝山第一中心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实践_上海宝山论文

提高上海宝山第一中心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实践_上海宝山论文

上海宝山第一中心小学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宝山论文,上海论文,中心小学论文,提高教师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一所整体改革实验学校,90年代以来开展了“合力教育”研究,就提高教师的教研和科研素质作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组织落实上、制度建立上、经济效应上着手创设一个充满激励的氛围,使投身于教研、科研的教师更积极,使没有投入的教师产生紧迫感,把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作为合格教师教学态度的好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把教研、科研工作纳入学校管理中,创建了“教研科研管理合一”的管理模式,并健全考核、评估体系,真正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其中,从五个“一”做起的办法为一线教师如何提高科研素质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也对怎样用发展性评价制度来评价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群体的科研意识

现代教师应该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社会上发生的和教育有关的事件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身处教育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对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理应有更深刻的体会,也最有发言权。教师应善于有意识地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意义,并且能够自觉地克服传统的习惯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影响,主动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现象深入事物本质。我国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负担比较重,加上缺乏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线教师比较少。课题组首先从加强科研意识入手,积极营造教研和科研的氛围,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1、行政领导前头领路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前提,共同的追求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在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过程中,学校行政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认识教研和科研的作用与价值,树立以科研领先的观念。学校所有的行政领导率先参加大学、科研所组织的讲座,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使大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同行们的新动向保持高度的敏感。学校领导对区里组织的科研评比非常重视,校长亲自挂帅,教导、副教导、科研联络员全部上阵,积极撰文。学校申报的论文多次在区里获奖,成为宝山区的科研先进集体。

2、骨干教师先行一步

要深化改革,就要有一支既懂得教育科研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培养和形成,必须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摔打和磨练。学校采用送出去(让他们参加各种理论学习研讨班),请进来(为他们聘请富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传帮带)的方法,创造各种条件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严薇是一位新教师,在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皮连生的悉心指导下,1995年12月在全国第二届部分省市《知识分类目标导向》理论与技术应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学步》,受到好评,从此激发了对科研的兴趣。之后,她更加积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且能运用新理论、新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所授课受到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她还撰写了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奖。

3、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要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让先行者交流经验和体会,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专题讲座,打破广大教师对科研的神秘感,扫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并以一点体会、一份随笔、一篇微型科研论文进入科研领域,从而将教师对教育规律探索的良好愿望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二、以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传统性的。传统教师评价制度认为,评价就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评价是单向性的,即从校长到教师的单向交流,教师的参与是被动的;评价的结果反映的是被评者一段时间内工作的效果。因此,评价是终结性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认为,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仅只是一种校方对教师工作进行的管理方式和途径,更应该是校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过程。该制度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参与、责任心的增强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上;放在加强校长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与合作上;放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提高等方面。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在运用发展教师评价制度时,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五个“一”工程

一本书——每学期系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如引进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皮连生教授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为教师学习的理论教村;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皮连生教授的《知识分类定向教学》思想,结合课堂教学,分章节渗透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

一张卡片——每位教师每月至少有一张卡片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学习,保证每位教师能够学到一至数篇文章,久而久之自觉地养成学习、搞录习惯。

一份随笔——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写一份教育、教学心理,及时将思考、研讨的内容写出来,提高教师的思辨水平。

一篇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每位教师把一学期中的专题研究成果写成总结或论文在教师中进行交流。

一份刊物——办《教育探索》。每学期一期,将教师的好论文、好总结、好随笔刊登其中,进行交流。

五个“一”工程突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下的优势:(1)鼓励教师之间广泛交流,特别是让他们与自己的合作教师一起工作,一起谈论教学中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2)支持教师开展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把教材、教法改革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联系起来。(3)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使之成为应该对自己的业务发展负责任的人,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4)扬长避短,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的优势,让他们在自己认为重要又有兴趣的领域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5)这种类型的评价不是评价教师的好和坏,而是用来支持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它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一课一评

课堂教学是学校科研的出发点,也是广大教师科研的归宿。学校就教师能否将学到的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衡量,鼓励教师加强理论的学习,在教学上大胆创新。从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到全体任课教师,大家积极参与一课一评活动,全面推广各种教学改革,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数学教学中的“创设情境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音乐教学中的“唱、游、做一体化”等等。

三、发挥科研课题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群体的科研素质

课题组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一个人员配置合理、研究氛围浓厚的课题组,是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摇篮。组内教师的交往,包括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与人格魅力的交互影响,都是课题组辐射出的群体效应。充分发挥这种效应,是促进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1、信息交流,了解科研动态。

为了发挥课题组的作用,使教师的信息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学校将教师的信息交流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为静态信息交流;一类为动态信息传递。所谓静态信息交流,即要求教师结合个人科研专题,每两周做一份资料卡片,定期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资料卡片信息交流会”。这样,既可达到资源共享之目的,也能及时了解个人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从而达到组内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修正错误、提高认识的作用。所谓动态信息交流,即外出学习的教师需向本组教师传达、汇报最新教育教学信息。这样既可锻炼外出教师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又可使全组教师共同提高,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2、思维碰撞,活跃科研论坛。

在交流和讨论中不仅有信息的传递,更有思维方式的展现。通过交流和讨论,各人迥异的思维方式一览无余,大家能取长补短,活跃思维。一旦产生思维碰撞,某些认识就会得到提炼和深化。因此,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设置思维碰撞的机会。如通过研究课评议、专题讨论会、论文及实验笔记交流等活动,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认识,并使教师们养成一种从科研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人格辉映,确立科研志向

课题组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虽然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不同、理想追求不同、工作能力不同,但经常的交流和研讨会使大家互相影响。诸如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治学之道都将互相辉映,互相折射,使组内教师的科研志向更加明确。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领导鼓励学校教师积极争取市招标课题、区级招标课题、校级招标课题。通过课题组这个载体,使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研究涉及行为规范、学习方法和策略、家庭教育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现在,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已连续数年获得文明单位、上海市传统特色学校、区科研先进集体、区“双高普九”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的科研成果屡获市、区各级奖励;学生工作多次获全国、市、区各级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华东师大实验基地、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和科研基地。数百名学生在区、市、全国及国际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一批市、区骨干教师。回顾改革历程,学校教师尝到了“教研科研管理合一”模式的甜头,决心沿着这条路继续作进一步的探索,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提高上海宝山第一中心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实践_上海宝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