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向间接调控过程中的货币政策工具改革_货币政策论文

论转向间接调控过程中的货币政策工具改革_货币政策论文

论转向间接调控中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间接调控,是指中央银行放弃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的行政性的控制,改为通过对信贷量、货币量、利率等进行间接地控制。在我国,这意味着放弃信贷限额控制,转而用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及法定准备金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一转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间接货币工具的最大缺点是其不确定性和时滞较长,放弃信贷限额管理,中央银行能否控制得住货币量,进行宏观调控呢?尽管近年来存在银行体系“绕规模”、信贷量与GNP的相关度下降、 以及“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仍不能完全解决金融机构之间限额分配不公,影响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但信贷限额依靠行政力量毕竟可以迅速有力地达到抑制膨胀的目的。因此,探讨转向间接货币控制的条件以及转轨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向间接货币控制的条件

从理论上讲,间接货币操作框架的建立需要两个条件:(1 )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性与可测性。选择以数量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时,即要求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和稳定的基础货币需求函数(或稳定的货币乘数);(2)是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中央银行要有垄断权,并能抵 消其他因素的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

而在实际转轨过程中则具体的依赖于: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以保证放开贷款限额后,信用不致过度扩张;二是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要对中央银行的政策作出有效的反应,这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目前物价涨幅基本控制在15%以内,总供求基本平衡,这为转轨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条件,但并不排除潜在的总需求仍然强劲,银行体系仍有大幅扩张的可能。因此,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放开贷款规模限制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通过收回再贷款、发放(出于货币政策目的的)国债, 吸回银行体系的过多的超额储备;这是确保银行在放开贷款限额后,不过度扩张的关键;

(2)对货币需求进行预测, 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和基础货币需求函数,进一步检验其稳定性;这是货币政策选择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的关键,一些学者对此已作出初步证明(谢平、俞乔《金融研究》1996年第1期)

(3)针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对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进行组合和周密的安排,因为这些不同的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进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一步是“开源节流”,做好转轨的具体措施;

(4)完善帐户体系改革,加强信息的传递沟通, 使各银行总行及人民银行总行及时了解各分支机构的头寸和全行系统的头寸以及基础货币的情况:这是实施间接货币操作的技术支持;

(5)统一全国货币市场,加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 使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传导;

(6)做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使国债的发行和货币政策目的做好配合等。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卖出国债抽紧银根,另一方面,银行体系又通过种种借口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渠道取得了资金,则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在做好统一的货币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理顺利率体系,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一)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运用

要避免银行以各种“特殊”原因向央行套取过多的基础货币,就必须对现有的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作出一些调整。

现行基础货币供应的方式是一种“填补缺口”式的供应方式。其特点是:

1.虽然每年人民银行也根据货币供应量目标及货币乘数,制订基础货币供应计划(人民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计划),但在执行中主要根据银行执行信贷计划中出现的资金缺口进行投放。

2.资金缺口可能因政策性的资产运用引起,也可能因一般性的资产运用引起。因此,基础货币投放中“结构性目的”和“流动性管理目的”是混在一起的。这也是造成“倒逼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3.资金缺口的计算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家银行分支机构庞大,流动性头寸分散在各分支行,再加上商业银行内部联行和通过人行联行的共同清算体系,人总行不能及时了解商业银行合并帐表以及全行头寸的情况,专业银行总行申请再贷款时,可以将已有的资金来源通过联行往来等科目隐藏起来,因此常有总行有缺口,下面的分行有资金的情况。二是商业银行资产方持有的国债等可变成资产,在计算资金缺口时,并未作为资金来源,而是作为资金占用,所以缺口的计算是比较宽松的。

4.资金获得的方式是一对一的谈判,基础货币的分配依据是政策目的、谈判能力等,是个案性的。

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实现流动性管理,包括为银行间支付清算提供临时头寸;二是进行结构调整。在转轨过程中,中央银行的这些职能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特别是让央行一下子放弃结构调整的职能是不现实的。这种职能即指保证将信贷资金以低成本流入优先部门,它通常包括一整套的信贷政策导向、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等。在基础货币控制方面则表现为人行专项贷款、以及对某些资金缺口的优先考虑。公开市场业务能发挥多大作用,除了受国债市场的制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利用这种定向型的间接工具,商业银行又多大程度上依赖这样的资金供应。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以及联邦德国的作法(IMF,1993 )。尽可能地放弃资金缺口的方法(实际上伴随信贷限额的取消也必然如此),而代之以规定一定的优惠限额;尽可能地使用再贴现和抵押放款代替信用贷款,同时应对再贴现和抵押票据和证券的范围作出规定(抵押放款比贴现放款在期限和利率的灵活性上有更多的优势,一些国家已逐步放弃传统的再贴现工具);限额的分配也应尽可能地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政策性银行的成立以及政策性业务的分离为这种标准的制订创造了一定条件。在限额以上,超限额应采取惩罚性利率进行严格控制,惩罚性利率应远高于同业拆借市场上限,这样才会刺激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并为公开市场的运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另外,制订优惠限额还有助于央行影响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因素,便于今后有计划地逐步缩减。

人总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发放再贴现贷款时,必须在掌握该行全系统合并报表资金头寸的基础上,对地方人行的再贴现头寸不宜放得过宽,以防止在同一时点对银行体系注入过多的流动性,降低了总行的控制能力。各地方人行的再贴现量应统一纳入基础货币操作目标之内,央行应及时掌握各地每天的吞吐量。

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目的往往不仅仅是出于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开展再贴现有促进商业票据推广的目的,公开市场业务在讨论阶段也曾隐含地被赋予推动国债市场发展,提高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其实,央行要支持国债的市价,就要牺牲基础货币等数量目标。这种目的多重性不利于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调整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将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银行向商业化转轨,银行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加强;另一方面,转向间接调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让市场实现资金配给,所以如果央行选定了数量目标时,利率就应当让市场决定;如果选定了利率目标,数量就应当由市场决定。如果同时控制数量和利率,必然形成资金的人为配给。因此,利率政策的基本走向是市场化。利率的市场化反过来还会促进市场的统一深化,这对于公开市场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认为,可以先选择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金利率首先放开,如货币市场利率。中央银行的再融资利率则可参照这一利率制订。如可以类似联邦德国的情况将优惠的再贴现贷款利率定得低于市场融资利率,但其差幅要看中央银行承担结构调整功能的情况。优惠贷款以外的央行再融资利率应高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上限。这样的利率结构有助于将市场利率稳定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

目前,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争论存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是否应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二是,可否取消备付金率的规定,将法定准备金帐户和备付金帐户合二为一;三是,可否将银行持有国债的一定比例,作为二级准备来要求,以提高国债的吸引力,促进市场发展。

这几个问题可以从是否有利于间接货币控制给出答案。准备金政策对货币控制的影响是:(1)准备金率的高低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 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的可预测性。一般说来,准备金率太低会使基础货币的稳定性降低;(2)法定准备金率与备付率的相对高低, 也影响到基础货币函数和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一般说来,由于备付金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最高、数额变化最大的资产,法定准备金率相对与备付率越高,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函数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越强;(3 )以国债作为二级储备,规定一定的二级储备率,货币乘数要受到国债发行和交易的影响,故而稳定性降低。另外,银行必须持有一定数额的国债虽然增加了国债发行时的吸引力,但并不能因此活跃国债二级市场。

因此,在法定准备率方面和二级储备方面似可不必采取新的政策。实际上,准备金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额储备(备付金)过高且(在短期内)极不稳定。以1992年为例。五大国家银行的平均备付金存款比例由年初的13.97%下降到年末的8.16%。其中年初到2月,由13.9%猛跌至9.88%;3月至6月由11.78%降至9.71%;7月至9月由9.71 %降至7.03%;10至12月由7.03%升至8.16%(《中国金融年鉴》1993年)。这使基础货币乘数同时也呈现了同样不稳定的态势,不利于央行根据基础货币目标控制货币量。备付金水平总体偏高虽然受到贷款限额管理以及清算制度的影响,但目前最可行的措施是适当调低备付金利息支付水平,至少比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下限低得多,这样一方面可刺激同业市场拆借,另一方面将适当降低备付金率的水平,提高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要使间接货币调控顺利地替代直接货币控制,实现宏观调控的职能,就应当在货币规划(货币需求预测、基础货币需求预测)、政策工具的配合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积极地推进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货币市场的建设,这些工作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发挥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对于建立完善的间接货币操作框架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论转向间接调控过程中的货币政策工具改革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