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存贷款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识别与控制_流动性风险论文

宏观审慎视角下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贷论文,审慎论文,流动性论文,视角论文,期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04-30

      《巴塞尔协议Ⅲ》提出流动性覆盖率(LCR)与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两个重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旨在降低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1]。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形成原因。存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一直存在着存贷期限错配的问题。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的问题日益明显,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指出,我国银行业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期限错配风险有所加大[2]。一些商业银行的负债多来源于不稳定的短期存款以及同业拆借,当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变动时,“存贷期限错配”问题使单家银行的流动性紧缺迅速传递到其他商业银行,从而有可能造成银行业体系的流动性危机。因此,控制存贷期限错配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相关研究综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各国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FSB、IMF和BIS(2011)提出,宏观审慎政策是指运用审慎工具以抑制系统性风险,避免重要金融服务中断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政策措施[3]。周小川(2011)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其主要特征是要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在流动性、拨备、杠杆率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对于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比较关注。Rajan和Bird(2001)在研究流动性风险问题时指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这种期限错配是解释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5]。Kalkbrener和Willing(2004)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不同期限内存款的稳定量,并提出了运用包含市场利率、存款利率和存款量的三因素随机模型来预测指定时间内被用于投资的现金,达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的[6]。Bleakley和Cowan(2010)在研究新兴市场企业的期限错配问题时指出,在市场信用环境出现突然逆转时,企业的期限错配问题使其难以在市场上重新获得融资,从而抑制投资和资金的流动性[7]。徐梅(2010)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活跃,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市场利率水平或汇率发生变化,我国银行业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并将可能导致银行危机[8]。

      已有文献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考虑单家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及其相关流动性问题较多,缺乏从宏观审慎和防范系统性风险视角对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的研究。第二,定量分析存贷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风险关系,采用的样本多是单家银行或者少数几家商业银行的,缺乏从银行业面上开展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协调创新的角度,探讨存贷期限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三、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具有相当强的顺周期性。在宏观经济景气阶段,大幅度提高信贷的数量与增加信贷的期限,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程度趋向于提高。一旦外在因素发生变化,储户对银行的信任有可能瞬间崩塌,很可能因为不利信息发生集体恐慌从而大规模地同时提取存款,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在经济萧条阶段,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存贷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会减少长期贷款的比例,以增加流动性,存贷期限错配程度有可能会过度下降,大幅增加银行的财务负担。因此,存贷期限错配的顺周期性能够导致存贷期限错配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

      单家银行过高的存贷期限错配增加了其流动性风险,并且由于合成谬误,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单家银行期限错配所造成的资金短缺,该银行首先会选择内部消化,往往从同业拆借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以满足不能被中长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稳定部分覆盖的中长期贷款的资金需求。金融系统在其运行中存在“合成谬误”问题。当少数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时,能够有效地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到资金,但大部分商业银行同时缺乏流动性时,将难以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到资金。所以,当商业银行遇到流动性紧缺的冲击时,在“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如果银行都选择通过存款期限错配的方式增加盈利空间,就会陷入不断利用短期融资模式支撑长期资产的恶性循环,而银行间同业拆借也成为维持这种期限错配盈利模式的重要资金链条。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的联系,关联度增加,个别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通过银行间市场扩散和蔓延,进而使得整个银行业面临流动性风险。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某种突变,引起某个环节的资金链断裂,就会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需要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视角分析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可以从跨时间维度和跨机构维度两方面理解。从跨时间维度讲,宏观经济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在经济趋热时,金融机构对市场运行判断良好,容易导致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这种累积的过度风险承担在出现不利的外部冲击因素时,市场信心的快速逆转可能使资金流动性迅速枯竭,金融体系中潜藏的系统性风险有可能瞬间暴露。基于逆周期调整的宏观审慎管理可以解决存贷期限错配的顺周期问题。从跨机构维度来讲,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需要考虑不同机构之间相关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如果所有商业银行同时存在类型相似的流动性风险,在遭受宏观经济因子冲击时,所有银行业机构会采取相类似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则单家银行的融资流动性问题将通过传染转化为整体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应针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相关性以及行为的趋同性制定抑制“合成效应”的监管政策,并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综上,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随着期限错配程度的不断积累,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期限错配导致银行关联度增加,以及“合成效应”的存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通过银行间市场传染,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应当在宏观审慎视角下,通过对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及其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采用适当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工具,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实施控制。

      四、宏观审慎视角下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一)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原理与测算方法

      为了识别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需要对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缺口进行测算。由于银行吸收的存款和发放的贷款一直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短期存款也不会被同时提取,从长期来看,短期存款有一个稳定的存量,形成实质上的长期资金供给。因而,商业银行运用期限错配的方法并不一定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关键在于其短期存款的稳定部分是否能够弥补中长期贷款与同等期限存款之间的资金缺口。

      在宏观审慎管理的视角下,本文采用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流动性缺口概念[9],运用HP滤波法①平滑周期性波动,测算出短期存款稳定部分,将其加入到长期资金的来源之中,得到衡量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即: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长期资金来源+短期存款的稳定部分)-长期资金运用。如果缺口为正,说明短期存款的稳定部分可以弥补期限不匹配造成的中长期资金短缺,商业银行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相反,如果缺口为负,说明银行短期资金的稳定部分不能弥补资金短缺,需要使用短期资金不稳定的波动部分或者外部融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增加,面临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二)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的测算与分析

      从宏观审慎的视角看,需要对银行业整体的流动性风险状况进行把握,单家银行或少数几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不能有效反映整个银行业的情况。本文选取我国15家商业银行(14家上市商业银行加上广发银行)作为研究样本②。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2014年一季度,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为125.48万亿元;这15家样本银行总资产为99.25万亿元;15家样本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占国内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79.1%。因此,样本银行的数据基本上可以反映银行业面上的情况。样本数据跨度为2004-2013年,总样本量为150。长期资金来源与长期资金运用数据根据各银行年报中的财务报表所附注的数据计算得出。

      利用HP滤波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的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交通银行外,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基本都为正值。结合考虑国有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情况,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和活期存款占比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虽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存贷期限错配,但由于其短期存款较为稳定,存贷期限错配的风险不大。交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大,这主要由于其存贷期限错配程度较高,而储户的稳定性较差。相比而言,其它一些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更大。有8家商业银行曾在部分年度出现负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这些银行出现负缺口时必须依赖短期存款中不稳定的部分或者外部融资来覆盖资金的需求,一旦银行不能及时从外部获得融资,就很可能陷入流动性困境。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程度高,但其流动性风险压力较小,其它一些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程度相对较低,却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稳定的存款增长率和较高的短期稳定存款。据计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存款的稳定部分占短期存款总额平均值为82%,而其它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只有61.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存款的稳定部分占比相对较高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因素、网点布局客户特点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国家隐性担保。

      

      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用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比例,即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与长期资金供给之比,反映1单位的资金供给所对应的资金盈余(或资金短缺)的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基本为正,流动性风险较小。但在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比例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比例低于中信、招商、华夏三家商业银行,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盈余程度比较低,如果继续扩大期限错配的程度,势必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因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应时刻保持存贷期限结构合理化。

      通过对表1和表2数据的剖析,能够说明2013年爆发的“钱荒”事件不是偶然的。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大幅度上升578.4个基点,达到13.44%;当天银行间回购利率同样大幅飙升,隔夜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涨至11.74%,最高利率一度触及30%的历史高点。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状态可见一斑。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商业银行的平均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比例为28%,2013年为23%,均为正值;商业银行资金盈余虽然在2013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银行业整体上流动性仍然充盈。另一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紧张。兴业银行2012年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为1768.48亿元,而2013年骤降为负值,北京银行2012年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为547.68亿元,2013年也降为负值;浦发银行2013年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虽然没有出现负值的情况,但下降程度非常大,交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较上一年度的负值又大幅度下降。相反,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盈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加。所以,流动性的结构性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钱荒”集中表现于某些时点(或者某些时段)和部分商业银行,但这是一个面上的问题,不是孤立地表现在某一单家商业银行,而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的暴露,具有传染性和突发性,故业内也有专业人士将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形容为中国的小型金融危机。这一事件导源于某些宏观冲击。2013年4月,为了打击热钱涌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20号文件《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当年5月,热钱迅速萎缩,外汇占款从4月份的人民币2940亿元大降至670亿元。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年中大量基础货币面临着回收的压力,使得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紧缺,行为的趋同性使得各商业银行想要从市场上获取融资变得十分困难。兴业银行与光大银行的千亿资金交割违约传闻直接导致了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由于“合成谬误”的存在,2013年6月的“钱荒”得以爆发。从该事件可以得到启示,各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增加了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成为催生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尽管“钱荒”事件的出现可能与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等因素有关,但毋庸置疑,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是“钱荒”爆发的重要导因。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市场机遇,不可能将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完全消除,但必须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要做到这一点,并考虑到防范系统性风险,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律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实施协同性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

      五、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

      为了有效控制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需要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宏观审慎视角下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应考虑各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还应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工具对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下面采用面板回归模型识别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的宏观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情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等。微观影响因素包括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营运能力以及资本质量。具体而言,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GDPR)反映宏观经济的增长,广义货币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M2/G)反映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RR)反映国家的货币政策,一年期贷款利率(DR)③反映预期市场利率,资产总额的对数(LNA)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CAR)反映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反映营运能力。由于所计算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属于流动性风险的负向指标,将前面计算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取对数再正向化(负数则先乘负号再取对数),作为反映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建立如下面板回归模型:

      

      利用样本银行2004-2013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采用异方差调整的G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回归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从回归的显著性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R[2]更高。其原因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缺口差异较小,而且其影响因素也较为单一,因此,用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而其它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缺口差异较大,其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

      2.宏观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为正。说明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贷款期限的长期化增加了存贷期限错配程度,从而增加了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金融市场化程度加深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金融脱媒的作用使得银行存款趋于活期化,存贷期限错配程度增加,从而流动性风险也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不显著,而对其它商业银行影响显著。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增加其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究其原因,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银行出于盈利目的,更倾向于发放收益性更高的长期性贷款,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而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弥补了资金的短缺,因而对其流动性风险影响不大。预期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我国市场利率尚没有完全市场化有关,因而对市场的导向作用不够强。

      

      3.微观影响因素中,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为负。良好的资本结构被认为是提高银行风险抵抗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资本充足率越高,储户对于银行信誉的判断也越乐观,存款的稳定性越高,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较小。资产规模对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影响为负,这是因为银行资产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其经营绩效,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实力越雄厚,在吸收存款、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也更容易获得储户的信任,可提高存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压力。资产收益率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说明银行过于追求盈利会增加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而其它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限制,往往对贷款的发放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故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与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并不显著。

      六、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在识别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宏观审慎框架下有效实施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这一控制流程可如图1所示。

      控制过程包括两方面: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外部控制过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过程。

      

      图1 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过程

      1.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外部控制过程。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对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宏观审慎工具与微观审慎工具的协调运用加以控制。

      (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过快增长引发信贷过快增长,会导致商业银行趋向借短贷长。中央银行通过控制信贷规模,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放贷而导致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系统化。一方面,应对金融创新应审慎对待。目前金融市场在某些领域过度创新,规避监管,致使银行的资金来源短期化程度加剧,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对这类创新应进行规范,堵住监管套利的空间。如通道业务,加剧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应制订与完善相关法律予以监管。另一方面,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是既有准备金制度与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结合。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信贷扩张特点等情况,计算相应的调整额。考虑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存在异质性,监管部门在保证流动性风险得到充分监控的基础上,需考虑不同银行业务特征、目标客户差异、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加入具有弹性的指导性指标进行调控,以适应流动性管理的层次性以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提高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对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逆周期监管。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与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在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过程中,考虑加入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因素,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抑制过度的存贷期限错配,降低流动性风险,进而防范系统性风险。

      (3)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监管。由于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外部负效应,监管部门应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净稳定融资比率等指标的监管。

      2.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过程。商业银行应针对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性平衡”的基本目标,自律性地实施存贷期错配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居民投融资渠道的选择以及银行主动负债的成本和能力都受到影响。商业银行应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手段盘活银行的信贷资产,实现长期贷款向流动性资产的转化。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促进银行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主动负债,从而减少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业务的自我约束。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弥补存贷期限错配所造成的资金短缺的一种手段。考虑到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将同业业务作为拓展经营范围和增加利润的重要方式,由于同业资金项目的偏短期性,又可能使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因而,商业银行在加强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

      ①采用HP滤波方法计算短期存款的稳定部分的基本原理是:先估算短期存款的长期趋势,再将计算所得的长期趋势线进行一定的下移,保证实际的短期存款总额总是以一定的概率(99.73%)在短期稳定存款之上波动[10,11]。张连城、韩蓓(2009)在讨论HP滤波方法的平滑参数选择问题时,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平滑参数选择100能更准确地刻画长期增长路径的结论[12]。本文采用了这一平滑参数。

      ②15家商业银行包括5家上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7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上市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以及尚未上市的广东发展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中没有把平安银行和南京银行包括在内,是因为平安银行的年报数据中没有披露贷款到期日,南京银行的数据区间较短,从而不能测算其期限错配的流动性缺口。

      ③由于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往往有多次变动,选取任何一个值都无法全面反映贷款利率的真实水平,本文使用贷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按照一年内各个利率进行加权平均,权重为各贷款利率所适用的期限)。

标签:;  ;  ;  ;  ;  ;  ;  ;  ;  ;  ;  ;  ;  ;  ;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存贷款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识别与控制_流动性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