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1]2002年在《牛蒡苷元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蒡苷元具有显着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PAF受体的作用,有很高的新药开发价值。因此研究牛蒡苷元的药代动力学对于牛蒡苷元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牛蒡子(Fructus Arctii)为原料,采用化学和层析方法制备活性成分牛蒡苷元。建立了生物样品中牛蒡苷元含量测定方法,在1.916×10~(-4)-4.79×10~(-2)μg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牛蒡苷元的进样量(μg)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119986X+1508.8,r=O.9993,方法学考察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对牛蒡苷元小鼠胃肠道吸收、家兔静脉注射、灌胃牛蒡苷元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牛蒡苷元在大鼠体内分布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牛蒡苷元在胃肠道内较为稳定,转化、破坏较少。牛蒡苷元的胃肠道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速度常数:Ka=O.642h~(-1);吸收半衰期:T_(1/2)(h)=1.1h;家兔静注不同剂量牛蒡苷元时,各剂量的T_(1/2)等主要动力学参数十分接近,且AUC随剂量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说明牛蒡苷元的消除为线性动力学;家兔静脉注射牛蒡苷元,其药物动力学行为符合单室模型,消除半衰期t_(1/2)(k_e)为52.16473min,AUC为205.66782(ug/ml)×min,消除速度常数Ke(l/min)为0.01329。家兔灌胃牛蒡苷元,其药物动力学行为符合单室一级吸收模型,消除速度常数K_e为0.8888(1/hr),Ka为1.4584(1/hr),吸收半衰期t_(1/2)(Ka)为0.47527hr,消除半衰期t(1/2)(Ke)为0.77983h。T(peak)为1.56hr;在实验条件下,家兔灌胃牛蒡苷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5%。大鼠灌胃牛蒡苷元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原形物累积量相当于给药量的0.423%,且大都于18h内排出。给药后24小时从粪中排出原形物累积量相当于给药量的0.11%;分布实验表明,牛蒡苷元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在肝、肺中分布浓度较高,其次为心、脾、肾等。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表明,牛蒡苷元与大鼠血浆蛋白平均结合率为:78.3%。 本文首次研究了牛蒡苷元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对牛蒡苷元的深入研究及新药开发打下一定基础。对研制使用方便、高效的剂型,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媛[2]2009年在《牛蒡子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水提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常用中药牛蒡子为研究对象,采用Agilent色谱柱(250mm×4.6mE,5μm),以甲醇-水梯度洗脱为流动相,同时对牛蒡子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进行测定。牛蒡苷在0.005mg/ml-0.025mg/ml(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牛蒡苷元在4.64×10~(-4)mg/ml-2.32×10~(-3)mg/ml(r=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采自全国57个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牛蒡子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有很大差别,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牛蒡的各个部位相比较而言,根、茎中含有少量牛蒡苷、不含牛蒡苷元,叶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都没有,绒毛和果序中含有牛蒡苷和牛蒡苷元,而其子中二者含量相对较高。单就牛蒡子而言,饱满牛蒡子比不饱满牛蒡子牛蒡苷含量高,但牛蒡苷元含量低,其规律和原理值得进一步研究。并且牛蒡子遇水后,有牛蒡苷含量降低,牛蒡苷元含量增多的趋势,分析应该是牛蒡苷水解为牛蒡苷元的原因。并对不同产地牛蒡子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的分析,为准确全面地评价牛蒡子药材质量提供了定性定量方法。通过含量聚类分析、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叁项指标表明东北叁省牛蒡子的质量较好,河南、河北地区牛蒡子质量在采集的样品中稍差。制备了10种牛蒡子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样品,对牛蒡子传统水提物及其它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进行镇咳、祛痰药效实验研究,获得药理数据;并且对其汤剂和不同极性提取物进行HPLC分析,获取指纹图谱,得到40个色谱峰的化学数据。将化学数据和药理数据组成原始数据矩阵,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综合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从40个色谱峰中选取了与药理数据密切相关的色谱峰,确定了牛蒡子药材镇咳、祛痰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X_(14),X_(25)号峰经和对照品对比鉴定为牛蒡苷和牛蒡苷元,作为药效物质基础之一,被确定为牛蒡子的质量控制指标。虽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牛蒡苷元是牛蒡子抗病毒、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但单就止咳这项药理指标,牛蒡苷的作用强于牛蒡苷元,是牛蒡子镇咳的主要活性成分。首次考察牛蒡子不同极性药液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从给予同等生药量的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丙酮提取物、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的血清所含成分基本相同,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同时存在,间接说明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可能是牛蒡子的活性成分,并且可以看出水提取物的血清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较在其它几种血清中高,提示可能是由于水提取物中某些成分起到了协同作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临床上传统用牛蒡子都是用其水煎液,而且没有有机溶剂残留,但对牛蒡子水提物的药效动力学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首次选用牛蒡子水提物进行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首次采用药效动力学观察了牛蒡子水提物对氨水引起小鼠咳嗽次数、咳嗽潜伏期影响的时效动力学和量效动力学过程。牛蒡子水提物用药后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的时效药效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特征,效应呈现半衰期为0.061h,效应消除半衰期为10.014h;牛蒡子水提取物用药后抑制小鼠咳嗽次数的时效药效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特征,效应呈现半衰期为2.512h,效应消除半衰期为69.315h。在量效动力学过程中,4倍临床等效量对于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抑制小鼠咳嗽次数的作用效果最好。首次对小鼠口服牛蒡子水提物后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小鼠血清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含量的HPLC方法,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分别在0.029-0.089mg/ml和0.025-0.044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牛蒡苷的日内RSD<3.9%,日间RSD<4.5%,提取回收率高于94.7%;牛蒡苷元的日内RSD<4.7%,日间RSD<3.1%,提取回收率高于95.4%。采用本法研究了小鼠灌胃口服牛蒡子水提物后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在其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行为,牛蒡苷在小鼠体内呈二室模型特征,牛蒡苷元在小鼠体内呈一室模型特征。建立了同时测定小鼠组织脏器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含量的HPLC方法,牛蒡苷在肺组织中含量最高,胃肠次之;而牛蒡苷元在胃肠及其内容物中含量最高,肺中含量最低。因牛蒡苷主要作用于肺组织,符合牛蒡子归经入肺、胃经的传统中医药理论,间接说明牛蒡苷的止咳祛痰效果好于牛蒡苷元。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排泄物尿、粪便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含量的HPLC方法,24小时基本可以代谢完全。尿液排泄为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主要排泄途径。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中药学、药理学、分析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初步探讨了牛蒡子镇咳、祛痰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了牛蒡子的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了小鼠口服牛蒡子水提取溶液后,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大鼠体内代谢特征,探索该成分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为新药作用机理的探讨提供了依据,为中药现代化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王劲[3]2004年在《牛蒡子抗病毒有效部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蒡子为菊科(Compositae)牛蒡属(Arctium)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inne)干燥成熟果实,为常用中药。 通过对牛蒡子不同部位体外抗病毒筛选,发现总木脂素类化合物为抗病毒有效部位,为将其今后开发成国家五类新药,本文通过正交及均匀设计法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优化选择,找到了最佳提取工艺,得到牛蒡子提取物,其总木脂素含量在80%以上。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物中牛蒡苷进行了含量测定,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总木脂素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制定了牛蒡子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结果两种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良好,方法简便易行, 本文通过在鸡胚上接种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作为病毒模型,对该牛蒡子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蒡子提取物作用48小时可显着降低流感病毒的感染力,用预防给药的方法提示牛蒡子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以0.0125g/ml浓度的牛蒡子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最强。用病毒与药液混合的方法提示该药在最大无毒剂量下各个浓度对流感病毒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牛蒡子提取物具有显着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本文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抗病毒提取物中物质基础研究,即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四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其结构为:牛蒡苷元,Lappaol F,Arctignan E,牛蒡苷。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纯度检测,确定了各成分在提取物HPLC谱图中的位置。 由于牛蒡子有两种商品规格,在市场流通中常有生品、制品,炮制的程度对牛蒡子中的成分会产生影响,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根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要求,本文对牛蒡子不同炮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炮制前后药材中总木脂素、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含量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牛蒡子生品、制品进行了HPLC和IR谱图比较研究,为牛蒡子炮制方法规范化、为今后牛蒡子药材实行GAP生产及控制牛蒡子提取物质量,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为今后将牛蒡子开发成抗病毒新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蒡苷元药物动力学研究[D]. 吕佳. 辽宁中医学院. 2002
[2]. 牛蒡子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水提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D]. 袁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
[3]. 牛蒡子抗病毒有效部位研究[D]. 王劲. 辽宁中医学院.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