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

蒋天策[1]2004年在《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在蓬勃发展、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正面临深化改革、深入拓展的艰巨任务。这种改革与拓展,既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实际,着手深层次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向和谐而有魅力的理想型教育迈进。在这样的进程中,对于学校生活赋予人文关怀,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交往方式,改善关系状态,提高生命质量,建设更加如意的学校生活,非常重要。 本论文研究的是一种被命名为理解型师生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其基本内涵是:为了改善学校生活状态,促进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主动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与对话交流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论文提出,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学校生活的过程。因为它能够深刻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教育价值,极力改善师生学校生活状态,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引领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 理解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源泉是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理解理论和社会学的互动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提出的交往理论,对话理论,理解理论和解构思想指导了对于理解型师生关系的思考。社会学的互动理论对于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具有启迪意义。这些理论源泉提供了一种新理解观,告诉我们避免师生交往异化,凸显师生生活自主性,注重师生精神交往,反对单纯的“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论,增进师生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促成师生良性互动等诸多道理。 作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的生命力取决于它能否适应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在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值得正视。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着力从实践层面解读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应用环境,剖析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操作方式。 在理论论证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具体构建方略。在纵向流程上,本论文提出了认识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树立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础观念、获取理解型师生关系的环境条件、营造理解型师生关系的文化氛围,应用理解型师生关系的行动策略以及对构建活动的评价、反思和改进六个步骤。在横向策略上,本论文以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构建理解型师生关系需要开发教学关系策略、人际关系策略和心理关系策略。 理解型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师生关系而提出。在理论上讲,其优越性值得论证:在实践上讲,其可应用性需要思考。本论文最后还就自己对理解型师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邵晓枫[2]2008年在《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师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直到现在,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教育实际中的师生关系也存在诸如师生感情隔膜、师生关系不够民主平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各种现实问题,要正确认识与师生关系相关的各种理论问题,需要总结历史上处理师生关系的经验教训,需要重新检讨过去的师生关系思想,特别是需要全面总结分析近百年来我国的师生关系思想。我国百年来师生关系的思想十分丰富,这些思想中所涉及的问题至今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很多有关师生关系的思想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借鉴。但是,学术界直到现在还没有对中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门的梳理和研究,没有对百年来我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针对学术研究的这一薄弱甚至空白的环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在借鉴各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情况特别是师生关系思想自身的演变情况,分六个历史阶段系统梳理、全面审视了中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在师生关系思想理论探讨上的经验与教训、成绩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师生关系的理论观点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措施。具体地说,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评判师生关系的价值尺度究竟应该是什么?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是如何发展的?也就是其发展历程或基本脉络究竟怎样?每个历史阶段有关师生关系思想理论探讨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有哪些?我们究竟应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科学合理的?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试图实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目的:梳理清楚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从而帮助人们了解这段史实;实事求是地分析、总结蕴含在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以供人们借鉴;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构建更加科学的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以便为当前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在教育实践中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的简要总结,说明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中的大量积极因素是我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的源头,而其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则是百年来人们在师生关系思想研究中要批判和变革的对象。第叁部分论述十九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情况。认为此时专制性的“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思想交锋激烈,师生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急剧扩大。第四部分论述五四运动后到四十年代末我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情况。认为此时在以实用主义为主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在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五部分论述五十年代初到“文革”前这十七年中我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情况。认为这一时期确立了以教为主导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儿童中心思想在此时遭到了批判。从这个时期开始,师生关系开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问题。第六部分论述“文革”期间我国师生民主平等思想遭到扭曲和破坏的情况。认为此时尊师重道之风荡然无存,师生之间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革命学生”的关系。第七部分论述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人们展开了师生主客体问题的大讨论,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在以学为主体的背景下再一次被确立。第八部分论述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发展情况。认为这是一个师生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的时期,人们冲破了师生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师生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思想。本文对上述每一个阶段的师生关系思想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辅之以相关的访谈资料及典型案例的分析,对每个历史阶段有关师生关系思想的研究情况、特点,理论探讨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第九部分对我国百年师生关系思想史进行了总体的反思。总结了我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特点:师生关系问题从教育学术讨论的副产品逐步成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师生关系思想受国外有关思想的巨大影响与追求中国本土化的努力交织在一起;师生关系思想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师生关系开始走向以人为本;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思想日益凸显。对以下一些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反思:如何正确对待古今中外师生关系思想;时代精神与师生关系的联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为本及学生中心的关系;“师生民主平等”的涵义;如何评价“师道尊严”等。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认为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两种因素和两个过程和谐结合,师生双方在这种关系中都处于积极愉快的状态,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还论述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由和基本措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演变历史作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梳理;对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及其经验与教训做了系统的总结或评判;提出了审视或构建师生关系的五个价值尺度,以期能够更科学、更合理地审视师生关系或构建师生关系理论;尝试从新的视角,即从和谐理论、人性论、教育理论等多维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及相关思想、重新建构师生关系理论;系统地发掘、整理了我国百年来有关师生关系思想的史料。可以说,本文的研究具有填补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学术研究空白或加强相关研究薄弱环节的意义,有助于建构更加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和解决我国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魏学江[3]2009年在《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构》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状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呼声渐高的一个话题。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必须正确处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师生交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师生关系。研究和建构“高校人本师生关系”实质在于探讨新形势下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人本取向的问题,这是在高校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深层探微,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现阶段,面对当前高校领域师生关系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压力,如何在高校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成为构建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尝试择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视角,检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问题,阐释当前理论界建构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研究向度和理论基础,从而探究彰显人本理念的高校师生关系内容以及实现途径,以期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所裨益。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学界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之一。在理论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学科视角以及综合角度出发对当代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了深刻地理论探讨,形成了师生关系理论互相争鸣的景象,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过分重视西方哲学文化基础而忽视中国传统教育有益思想的倾向;有些理论视角较为单一,有绝对化的倾向等。在教学实践中,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改善师生关系,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往往采取比较式的研究方式,将传统师生关系、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中蕴含的师生关系与新形势应确立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和汲取展望。不管是教育理论界的学者,还是从事教学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从人本取向的角度,探讨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实现的论者不多,系统性、深入性不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把握当前师生关系国内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与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详细分析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原因,系统构建了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模式内容实现的具体路径。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梳理人本师生关系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概念做了概括和归纳,认为高校人本师生关系是指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平等主体之间,围绕知识传授、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等方面展开的充分体现人性的相互依存、尊重、合作、对话、认知、共同发展以及情感交流等双向互动、和谐的交往和联系。其包括四个维度的逻辑要素,即关系主体上的人际要素、关系内容上的人性要素、实现路径中的人本要素以及功能作用上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要素。该部分又着力分析了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特征,并对构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做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师即是友”“友即是师”传统师生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人文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观等理论为人本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取向上的启示;同时,又立足于现行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以及当前高校不良师生关系倾向分析了构建人本师生关系的现实迫切性。第叁部分是在前两部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尝试对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进行内容构建。主要从叁方面展开: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指导思想;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目标指向是实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和谐相处和双向全面发展;师生平等、师生交往和师生和谐是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内容表现。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实现路径。围绕着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转变观念、以适应人本师生关系建设为原则进行体制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进行管理创新、以促成人本师生关系建设为目的进行素质提升四方面展开,旨在全面践行“以人为本”教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从而促成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设和实现。

赵方[4]2016年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果将教育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师生关系就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基石;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师生关系就是这棵树庞大的根系。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师生关系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但是,传统视角下将师生关系定位于教学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整合,而对于师生关系的建设过于注重课堂上师生教学关系的建设,并且师生关系建设呈现出建设内容单一、建设方向单一以及建设动力分散等不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探析师生关系这座大山会看到起不同的景象。本研究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石,试图挖掘有关师生关系新的宝藏,以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建设方式和策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的发源、基本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应用。互动仪式链是人与人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接触而形成的互动结构,这种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从而形成巨大的链状结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是其核心机制。相互关注是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基础,情感能量不仅是互动仪式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开展互动仪式需要投入的资本。师生关系的建构正如一个小型社会结构的建构,是师生在教学和具体的交往中不断互动形成的结构。师生在交往与互动中投入一定的情感,经过互动仪式这一“情感变压器”,会变为另外一种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师生通过互动获得情感能量,并且这些重要的体验与情感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循环,形成强大的驱动力。在师生关系建设中,师生情感能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师生间的人际互动提新供理论解释,为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以各自独特的定位、文化资本、情感能量投入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关系。在师生在交往互动中相互关注,培养共同的关注焦点,积累情感能量,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共同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师生关系和互动仪式链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师生关系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建设活动的自发性、建设内容的单一性、建设方式单向性和建设动力的零散性等问题。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建设应该向建设的自觉性、内容的多元化、方式的多向性和动力的集中性转向。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情感能量的动力的作用,在认真把握情感能量动态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和集聚情感能量。

崔亚楠[5]2016年在《寄宿小学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师生关系一向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资源。在寄宿学校中,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由于寄宿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特殊性,寄宿生大部分时间与教师生活在一起,学校和教师承担着学生的家庭教育、情感关怀以及生活指导的责任。此时,若师生关系处理的不好,教师不能替代家长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生活及情感照顾的缺乏,将会对寄宿生身心、情感、生活与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寄宿小学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从教育学家范梅南的教师“替代父母关系”视角出发研究师生关系,期待构建适合寄宿小学师生的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通过参考前人关于师生关系、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寄宿小学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包括其概念、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对寄宿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为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最后将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理论与寄宿小学师生关系的实际相结合,对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理念、原则、策略以及方法进行阐述。文章层层递进,期望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寄宿小学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

杨冯[6]2010年在《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始终,并且会对教育效果和学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现实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笔者可以亲身体会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近年来,笔者身边发生的师生关系问题、新闻中频现的师生冲突等都促使笔者开始关注和思考师生关系问题。根据相关研究,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那这些问题具体而言是什么、因何而起、有何影响、又该如何解决呢?本文将根据笔者所浅涉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交往的教育理论,对当前师生关系和交往现状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访谈和分析,从师生交往的角度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交往即“与他人共在”,是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之一。人是交往的产物,且人只有在交往中才成其为人。交往是人对自身的修复、补充和拓展。本文以师生交往为切入点来探索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当前师生关系不佳的关键原因正是师生之间交往的缺失。总体而言,当前师生交往不足,交往频率较低,交往的内容以课业学习为主,未能深入到其他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主题,部分师生的主动交往意愿较低等等。本文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师生关系不佳与交往不足的现象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客观影响,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建议。鉴于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推动者,本文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何增强师生交流,提出教师首要的应当扭转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动建立以师生交往为基础的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交往,并要以关怀学生的心态进行交往,不停留于表面的、制度化的交往,同时提出教师们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以进行对等的、相互尊重的交往等。师生交往的增进可以直接地改善师生关系,但要使得这种改善持久而深入,其他客观因素也必须考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目标的转变,要切实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目标,此外,还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推行“教授治校”等实践来去除教育行政化,以此改变当前的教育环境,为深入的师生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最终,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教师的主动改进和客观教育环境的转变,以增进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提高教育的目标。

杨维[7]2010年在《高等院校学习型师生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关系,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的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提出,对于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问题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背景。本研究从高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师生关系,以期对高校发展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分析区别于传统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并阐述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意义;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后现代知识观、建构主义心理学,社会互依论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对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证建立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为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提供现实依据。另外,本文选取西南联大作为案例分析,提取建立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本文最后提出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学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前提,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其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是着力点,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是学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

王贵红[8]2013年在《心理健康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也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作为学生,课堂教育、学科学习又直接影响其心理素质的水平与程度。具体到外语教学中,可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信心、意志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而拥有着优良心理品质的学生,也必然会保有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并主动的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调控。正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而英语教学又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载体。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研究问题。具体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叁个基本的方面。第二部分对文章的基础研究与背景进行了论述。包括国际外语课程改革总趋势,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第叁部分阐述了英语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一、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英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二、英语教学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载体。第四部分论述了外语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一、人本主义与外语教学,二、学科渗透与心理素质教育,叁、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第五部分论述了心理素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构建方略与反思。一、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二、心理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构建方略。叁、反思。

彭涛[9]2016年在《基于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权威与自由看似相互对立、泾渭分明,实则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离开了自由谈权威,就会陷入权威主义;离开了权威谈自由,则有可能误入歧途,造成随心所欲、放纵妄为的后果。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也是如此,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教师权威是实现学生自由的手段,学生自由是教师权威存在的目的,没有教师权威,学生自由很难达成。换句话说,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现实的学校教育强加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权威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学生自由的缺失。所以,我们既要肯定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还要防止教师滥用权威限制学生的自由。教师权威实则是师生关系的体现,如何对待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就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呈现异化的倾向,师生交往也逐渐疏远,原本清晰的师生关系变得模糊了。在这种情形下教师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权威,同时学生也因缺乏有效的指引而变得茫然与随意。所以在教师权威和学生自由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需要调整联系二者的纽带—师生关系了。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教师权威的重塑,又有利于学生自由的实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寻求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共生就显得意义非凡了。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引出学生不自由的现实,其主要原因来自学校的限制和教师的不合理权威。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从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和谐共生的角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其次,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多学科解读,从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应然状态入手,分析异化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现实状况,异化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育公平,还影响教师权威、阻碍学生自由。再次,对当下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出现的问题,进而从社会、教师和学生叁大方面探寻异化师生关系下教师权威阻碍学生自由的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关系,探讨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共生的可能性,从社会制度、教师和学生以及发挥叁者合力等方面探讨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共生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杨志敏[10]2013年在《互动理论视阈下高校师生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教育活动,无不源于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但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师生交往的有效程度较低。提高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实力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回顾师生交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调查现状,结合互动理论中的情感理论和角色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师生交往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梳理了我国师生交往的发展历程所呈现的不同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实证调查,了解和分析了我国师生交往现状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发现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交往内容重学习轻情感互动,老师重科研和着作而学生重知识和证书,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模糊,甚至师生之间发生角色冲突等问题。理论有效指导实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学互动理论中的情感理论和角色理论的相关内容对完善师生之间的交往有重要的启示。在情感理论对情感能量的支出与情感回报方面、情感机制和情感控制方面以及角色理论中的角色确认、角色期待和角色支持等,对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明确角色定位和避免角色冲突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师生有效交往的可能策略:首先,政府方面需发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塑造民主平等的社会风气;其次,高校方面提高管理者的情感控制的社会适应性以及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广开师生交流渠道;最后,在具体的微观层面上,师生之间努力满足角色期待减少角色差距和提高双方的情感互动。

参考文献:

[1].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 蒋天策.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 邵晓枫. 西南大学. 2008

[3]. 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构[D]. 魏学江.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D]. 赵方. 河南大学. 2016

[5]. 寄宿小学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型师生关系研究[D]. 崔亚楠. 渤海大学. 2016

[6]. 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 杨冯.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 高等院校学习型师生关系研究[D]. 杨维.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8]. 心理健康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构建[D]. 王贵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9]. 基于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和谐师生关系研究[D]. 彭涛.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10]. 互动理论视阈下高校师生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D]. 杨志敏.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标签:;  ;  ;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